从研究生视角剖析研究生教育问题

2011-08-15 00:51韩博陈文唐辉李乐王新兵张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入学考试毕业导师

韩博,陈文,唐辉,李乐,王新兵,张华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2)

从研究生视角剖析研究生教育问题

韩博,陈文,唐辉,李乐,王新兵,张华

(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2)

研究生;入学关;毕业关;导师关;就业关

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教育开始向培养高学历人才发展。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教育部曾组织专家对研究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调查发现,研究生最多的心理倾向是茫然、无聊之类,而不是劳累[1~2]。这不仅让人觉得研究生自甘堕落,也让教育家疑惑。为此,笔者调查了新疆某大学医学院20余名研究生,力求从研究生角度反映和分析现行医学研究生教育问题,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调查中,研究生提及最多的是读研期间的困难和被动解决困难的过程,学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很少思考现行教育体制需改进之处,而是被动接受现行教育体制。研究生认为,研究生教育更像在过关,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习至少要经过入学关、论文关、导师关及就业关4个阶段。

1 入学关:分数和能力哪个重要

一名药学专业研究生告诉笔者:“每年1月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日子,而这时全国大部分药学专业本科生正处于关键实习阶段。我和我的考研同伴会花大量时间用在复习上,无暇顾及毕业实习,于是,造成我们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实验室培训,而那些喜欢做研究但是无暇顾及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却被拒之门外。相比其他学科,药学专业研究生要求研究能力较高,但我当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毕业实习,研究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提高。”

由此可知,高校本科生毕业前要做毕业论文(或称毕业实践),这对培养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然而,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使众多学生放弃毕业论文(或毕业实践)阶段的教育,专心准备考试,而结果却是得不偿失。

按照我国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研究生录取不仅总分有最低标准,而且单科分数也有最低标准。因此,分数成为研究生录取的“高门槛”,也恰恰是这个“门槛”阻碍了一个又一个“偏才”进入研究生队伍[3]。而国外研究生入学只需要考生参加GRE和TOFEL之类的通用考试(每年有多次考试机会),再加上提供本科成绩单和教授的推荐信即可。这就使得我国具有研究潜质的学生转向国外攻读学位,客观上反映出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把优秀学生逼到了国外[4]。

除此之外,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对本科教育形成一种“应试”导向。我国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促使某些高校将本科教育“应试化”,使其专门针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进行“应试”教育,甚至连面试也进行“应试”辅导。更有甚者,只教授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尽管这可能是极少数学校,但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2 论文关:毕业是不是一定要有论文发表

一名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告诉笔者:“学校规定研究生必须在指定刊物上发表论文,但供药学专业学生投稿的核心刊物约50余种,期刊数量有限,而研究生人数却在逐年递增,将致使部分研究生因为可供投稿的期刊少而无法毕业。许多时候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毕业,公开自己研究成果的动机已经不是很强烈了,如果非常需要毕业文章可以在网上购买。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论文质量,降低文章的可读性和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耗费了国家的钱财。”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高校对研究生课题研究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威尔逊(Kenneth Wilson)是重正化群理论和现代相变理论的创立者,就读康奈尔大学初期并未发表任何论文。在具备一定假设和研究基础上,威尔逊随后发表了一大批论文,其中包括使他获得1982年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试想,如果威尔逊在对论文有严格要求的高校读研究生,可能连毕业都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提出,现在许多高校的“论文指标”都是自行规定的,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此外,因为有评估中心统计各校每年论文发表数量,所以高校开始功利性地重视论文发表情况。而人大硕士生是没有论文发表要求的,博士生论文要求也有很大弹性,每年都有未发表论文的博士生通过答辩拿到学位。因为宽松的教育氛围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中国农业大学陈章良校长提出,研究生的学习任务就是研究,有了成果要尽快发表。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必须有论文才能毕业。基础学科研究生,学校要求发表论文,但应用学科研究生只要拿出证明成绩的成果就可以,不一定必须要发表论文。

3 导师关:导师现在是什么角色

一位医学院研究生说:“许多研究生在导师选择上是相当盲目的。在紧张的复习阶段,我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导师,就算考上了,也报了自己中意的导师,但导师也有可能不收你为徒。除此之外,导师有各自的特点,有学术精湛但脾气怪异的导师,有一人带几十个学生的热门专业导师,有自个儿闷声发财的导师,也有与学生共谋财路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关键作用,但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如父子’的关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受到严重冲击。”

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经指出,研究生培养,应采取一对一模式。然而,我国有些高校一个导师往往要带十几个学生,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师生比问题尤为突出。就研究生毕业问题而言,硕士学位论文约为4万字,而博士则为10万字左右。那么这些导师该如何审阅、指导学生论文呢?即便有能力也认真负责,但不一定有精力和时间。

受市场经济影响,一些研究生导师利用人力资本等办起了公司,他们的主要精力不在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上,而是放在赚钱上。他们要求研究生为公司做事却支付低于市场价格的报酬,且这些事不一定与科研有关;有些导师让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但也仅限于搜索资料等事务性工作。现在有的研究生习惯上将导师称为“老板”,研究生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导师给研究生发工资,把导师与研究生等同于企业老板和打工者的关系,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理工科领域,导师和研究生间的这种“雇佣化”关系更为突出。

研究生需要导师悉心的指导。体力和智力的剥削损害了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对其学术成长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久而久之,研究生会为维护自身权益而与导师抗衡。200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的9名博士生联名把导师“炒鱿鱼”就是例证[5]。

4 就业关: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位女研究生坦率地对笔者说:“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找,门槛一年比一年高,用人单位‘门槛’高,研究生、博士生在人才招聘会上‘吃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谁会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呢?我研究生毕业时,我的本科同学都已经有好几年工作经验了,而我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还没底。”

在一些实习单位我们却听到了这样的说法:研究生不如双学士,双学士不如本科生。更有一些外企和大型企业也认为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受欢迎。有调查显示:在沪的跨国公司对研究生的录用慎之又慎,他们认为“资格证书”并不是“能力证书”。于是研究生就有了这样的疑问:大学生为了就业而读研,市场却说文凭不能代表能力,那研究生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和规格日趋多样化,除科学学位外,还出现了多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特点,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高校、企业和社会部门合作的一种培养模式。此外,社会的人才需求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我国研究生教育则偏重培养学术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培养较少。因此,为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学制带来极大挑战。研究生教育必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逐渐区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和职业型等多种类型,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5 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主要方式,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国家发展影响深远,但从量变到质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生教育任重而道远,理应受到更多关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的影响,如招生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培养目标等;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从教育过程看,还有导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教育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建议: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保障优秀硕士生和全部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申请到创新基金,以改善其研究环境和条件,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及课题研究。同时,也要加大对研究生生活的经费支持,使之安心从事研究和学术工作。

[1]盘芝明,杨光.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对策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7(1):25~27.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史欣.“偏才、怪才”的绿色通道[J].教育,2009,(22):38.

[4]陈至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08,(1):4~9.

[5]叶松,瞿海东,蒋国俊.博士生导师队伍考核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畜牧研究,2005,(6):22~24.

G643

A

1671-1246(2011)03-0007-02

注:本文为新疆石河子大学“263”青年教师骨干资助计划(YX07010)

猜你喜欢
入学考试毕业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出生率下降 日本中学出新招
入学祈祷(环球360°)
我们今天毕业了
V eraW an g
毕业季
导师榜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日本加强大学入学制度改革 注重学生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