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园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1-08-15 00:48尹鹏程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同学

尹鹏程,戴 丽

(1.安徽工业大学 243000;2.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243000)

构建校园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尹鹏程1,戴 丽2

(1.安徽工业大学 243000;2.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243000)

建设校园心理和谐的本质就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理遗传、人际交往、文化教育和自我个性是影响构建校园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和谐教育管理、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教学方法、和谐特殊群体的心理等举措,最终达到校园的心理和谐。

大学生;心理和谐;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就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高职院校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和谐校园实际上是以校园为纽带,以“人和”为基本标志的规范有序发展的校园,它要求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种教育资源要全面、自由、协调运转,能保证并促进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睦团结、平等友爱、和谐共处,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氛围,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最终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会都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新模式。营造这种安全稳定、踏实创业的和谐校园氛围,有助于教师在快乐的氛围中工作,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有助于良性竞争、积极进取,全面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把高等学校办成领导放心、百姓满意、学生向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品位优质学校,有助于把高等学校办成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高品位优质学校。

一、校园心理和谐的界定

人的心理和谐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是人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是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的统一,是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的统一。

校园心理和谐是指学校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并且每个人为整个学校的和谐发展做出努力。只有自身和谐,才能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才能以创造健康和谐的人与人、人与集体及环境之间的良好发展,以促进学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大学校园中人的心理和谐对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影响,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就是保持和促进师生心理和谐。同时,达到更高层次的校园心理和谐也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目的。

二、影响校园心理和谐的因素

(一)生理遗传因素

人的心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然而,人的心理发展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统计调查及临床观察,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确实具有血缘关系。同时,遗传上的易感性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存在的,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神经类型及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的身体特征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我校机电专业某同学出现幻听症状,接待来访后,发现其思维混乱,语言不清晰,了解其家族史,得知其母具有精神分裂症,建议立即就诊,通过药物治疗,结合心理疗法共同调治。生理和遗传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因素。

(二)人际关系因素

影响心理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马斯洛认为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均属于人际关系需要范畴[1],如若缺失将使主体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安全。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际间的空间距离变近,但心的距离却被拉远,人际间关系变得冷漠、疏远。和谐、亲密无间的友情和融洽、亲切的交流沟通不见了。校园里时常可以看见学生一边走一边发着信息,无视周围人的存在,那种一个微笑、一声亲切的招呼似乎很久没有听到。

时常和同学聊天,了解到部分同学很孤独、缺乏朋友,校园里、班级里、宿舍里似乎没有人可以与之真诚地交流沟通,内心深处的冷漠、压抑、无意义感挥之不去,他们感到活着很累、活着很难,有时候感觉连说句心里话的人都找不着。校园里的这种人际冷漠,加之某些学生因为单亲家庭、父母不和、父母与其不能进行和睦沟通交流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大量心理障碍。人际关系整体上存在着封闭自我、情感淡漠、诚信友爱不足的消极状况。作者简介:尹鹏程(1982-),男,安徽工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收稿日期:2011-03-13

(三)文化教育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具有先导性的地位,并发挥着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高校师生是发展先进文化和营造和谐心理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包括辅导员)不能完全承担起“人师”的职责,而学生也很难主动地形成主体意识,在师生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目前,高等学校中存在丰富的学生个体所带来的对大学文化认同不一的冲突、复杂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传统师生观念与新型师生观念的冲突等等矛盾,因此校园成了各种观念、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中心,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校园师生的心理和谐。另外,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阶段,容易产生冲动情绪和偏激心理,辅导员要及时加以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我校某辅导员发现自己班级英语课上有好几个同学缺席,跟踪到宿舍看到一个寝室的三位同学都没起床,就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去上课,结果下午收到一位学生的信息,说辅导员严重侵犯他们隐私,不应该不经允许进入他们宿舍,该缺什么课他们自己清楚,离违纪处分还早着呢,最后还到院长那里去反映辅导员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四)自我个性因素

个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不同程度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相对稳定)和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反映人性独特一面)等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幸福感的易得性与个体内在的心理素质、感受结构、心态、价值观存在重要的关系[2]。同样的校园、同样的环境,每个同学的幸福感不尽相同,有的同学整天浑浑噩噩,毫无目标,从而导致退缩和抑郁;有的同学却能活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达到自我实现,愉乐自我,这就体现了个体心理抗压能力的不同、精神境界的不同,所带来的自我认同的不同。影响心理和谐的自我因素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少自我认同,也就是说自卑感是导致心理不和谐的根本缺陷。卡伦·霍妮曾指出:“自卑感乃是实际的缺陷和想象的缺陷两者共同的结果;它们是由焦虑发动的自我贬低倾向和对实际存在的缺陷的认识——这两种因素的结合。”[3]许多自卑的同学不能用客观的尺度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从而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

三、构建校园心理和谐的举措

(一)教育管理的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师生的全面发展做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观念上要“把人当人”,制度决策上要“目中有人”。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激励人,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人人都能体验到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愉乐的环境,努力构建“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的学校育人管理模式[4]。对于学生来说,坚持以人为本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管理学生,转为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校园心理和谐的前提。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身心和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按照“民主、平等、友爱”的原则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共同提高的新型师生关系[5]。它要求师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接受他人和理解社会,调整心理失衡、心态攀比、心情浮躁等不健康方面,形成自尊自信、理性豁达、健康向上的健全人格和心态;师生关系的和谐与校园的和谐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沟通、相互启迪、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感悟、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思考、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心理医生》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到:政治家懂点心理学百姓有福;教育者懂点心理学学生有福;管理者懂点心理学员工有福;父母懂点心理学儿女有福[6]。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基本了解本班同学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发展。辅导员直接或间接掌握班级哪些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惑、哪些同学具有人际交往障碍,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同学融入到集体中去,建议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文体活动、阅读相关书籍以充实生活。我校物管专业有位同学网瘾症状较为明显,一周至少包夜两次,几乎不和同学交流。经关注后,发现该同学具有社交恐惧症,平常缺乏沟通。除要生活费时才给父母打电话,其余时间不和父母联系。辅导员与其父联系了多次,了解到该同学从小就很少与人交往,因为父母在外打工,靠祖辈抚养长大,导致人格缺失。结合其自身情况,建议他制定学习和活动计划,并让班级心理委员给与关注和帮助。另外请另一位心理老师约谈该生。目前,该同学症状缓轻,能主动学习和参与人际交往。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

1.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的领导、指挥中心——校党委、行政,要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层面来认识、规划、领导思想政治工作。

2.构建两支核心力量:一是设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机构,二是培养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队伍。这两支力量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

3.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最强合力。任何一方面、一支力量的不一致都会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方面都应该从自身的工作层面切实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只有全面规划,构建师资、营造氛围,形成合力,促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推进,才能构建校园心理和谐。

(四)学校教育方法的和谐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是体现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环节,教育方法是否和谐是校园心理是否和谐的前提。高等学校要改革与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发展不和谐的教育方法,建立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从自主和谐的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使学生在学校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五)特殊群体的心理和谐

1.做好贫困生的助学帮困工作。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做好助学金发放、勤工俭学、“赠寒衣送温暖”等工作,为经济贫困学生解决许多燃眉之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使校园达到和谐。

2.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工作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前途,也是社会对学院所培养毕业生质量的重要考验。由于就业形式严峻,做好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通过授课、讲座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心理误区;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开展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优化就业服务环境,提升就业质量,减轻毕业生因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的激化而造成的情绪困扰,缓解其因焦虑、压力、挫败感等带来的紧张情绪,促进心理和谐。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针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查出明显心理症状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及时约谈并重点跟踪关注。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在校大学生开设心理必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对其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保持良好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次,建设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最后提倡同学们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人格。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潜质有充分认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志向和目标,从付出、劳动和自己的创造中获取成就感、幸福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具有健康的自我感受和热情。要强身健体,学会自我调适,乐观淡定、豁达开朗,对于抑郁消沉或疲劳萎顿的情绪心境必须予以理智的控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避免受到压力的损害,积极缔造和谐的生命状态。总之,针对不同群体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努力将学院营造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1] Abraham 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J].Psychological Review,50,370-396.

[2] Therese S,Christina A,Bernt L,et al.Patients with burnout in relation to gender and a general population.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7,35(5):516-523.

[3] 王旭丽.社会个体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其塑造[J].南都学坛(人文社科学报),2008,1(28):133-135.

[4] 柏 叶.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体系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9,(1):84.

[5] 张春菊.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职校园文化的思考[J].太原科技,2009,(2):56.

[6] 李丽慧.如何学习心理学[N].心理医生,2009,(1):62.

G446

A

1673-1794(2011)04-0106-03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同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