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耳针治疗抑郁症50例临床观察*

2011-08-15 00:43河北省人民医院崔林华马虹宇石家庄050051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耳针调神肌体

河北省人民医院 崔林华 邢 潇 马虹宇 (石家庄05005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失望,思维迟缓,自问自责,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觉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现在药物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副作用大,易复发,存在依赖性等缺点,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配合耳针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现将50例抑郁症针刺配合耳穴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的门诊患者。50例患者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4周,最长10年。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关于抑郁单次或反复发作的诊断标准[1]; (2)HAMD24项评分≥20分,年龄18~70周岁;(3)无免疫功能紊乱;(4)无严重心、肺、肾疾患;(5)4星期内未服用过SSRI类药物或停用抗抑郁剂1周以上。

1.3 排除标准 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酒精药物依赖及过敏体质者,1个月内服激素类药物、神经阻滞剂、免疫调节剂者。

2 治疗方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则。治法:(1)针刺主穴:百会、水沟、印堂、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心俞、厥阴俞、肝俞、胆俞、肾俞;辨证配穴: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肝肾亏虚者加太溪。操作方法:毫针 (0.35mm×40~60mm),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肾俞用快针点刺,足三里、三阴交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合谷、太冲用提插捻转泻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疗程: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共30天。(2)耳针取穴:肝、脾、心、三焦、交感、枕、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神经衰弱点。将王不留行籽置于约0.5 cm×0.5 cm的胶布上,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穴压1粒,稍用力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每次3~4。每3~4天更换1次,3次 (10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共30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HAMD 24项版本进行评分,临床疗效以HAMD总分的减分率作为评价。按HAMD量表的减分率计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2次。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HAMD减分率≥75%;显效:HAMD减分率≥50%;有效:HAMD减分率≥25%;无效:HAMD减分率<25%。

3.2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23例,占46%;显效13例,占26%;有效11例,占22%;无效3例,占6%;总有效率94%。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或针刺部位血肿、感染、损伤等不良反应。仅有部分病例在出针时见点状出血,予以无菌干棉球按压5~10 s,即可出止血,所有病人未发生全身反应现象。

4 讨论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致使心神失养或被扰,气机失畅,可出现郁证。《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故抑郁症的治疗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主。

针刺治疗上,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百会、水沟可醒脑调神;印堂为督脉循行线上之经外奇穴,亦为醒脑调神效穴;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二穴调理心神,安神定志;太冲为肝经原穴,配合谷为四关穴,二穴合用俗称“开四关”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之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的作用,与胃之下合穴足三里相配,有调补气血之功。快针点刺背俞穴调理诸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耳针治疗上,耳针疗法已自成体系,从西医定位来说是胚胎倒像学说。根据医学全息理论,每一个肌体包括成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组成的。任何一个全息胚都是肌体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在每个全息胚内部镶嵌着肌体各种器官或部位的对应点,耳部就是人整个肌体中的一个全息胚。在中医理论中,耳与经络脏腑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为听。” 《灵枢·经脉篇》则论述了六条阳经在耳廓的分布走行,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故可通过刺激耳部的相应穴位而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而治疗各种疾病。[2]在选穴上,肝、脾、心、三焦可调理脏腑,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交感、枕、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神经衰弱点可调神理气,镇静安神。诸穴合用,治疗郁证可获良效。

[1]陈彦方.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S].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3

[2]王宏.耳针疗法辨证治疗呃逆 [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59-60

猜你喜欢
耳针调神肌体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邹伟运用调神针刺法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春绽
人不是有病时才“病”的
高职高专针灸学耳针的学习障碍与教学策略
“永久瘦身”的秘密
耳针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观察
耳针与药物对人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