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之“公务员热”现象的几点忧思

2011-08-15 00:55蔡珮珺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公务员流动制度

蔡珮珺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中山510275)

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据人民网报道,2010年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突破140多万,考录比例为1∶62,这样一个数据已经比七年前的8.7万人高出了16倍。热门职位依然是几千比一的录取比例。报考公务员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不仅成为在职人员转向稳定职位的选择,更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首要渠道之一。但是,如此疯狂的“公务员热”并非一种正常现象,它正反应了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缓慢。社会流动缓慢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创新能力的下降。

一、大学生“公务员热”的原因分析

何谓“社会流动”?根据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的解释,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包括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垂直流动包括上升流动和下降流动。大学生向公务员身份的转化,其转移流动的方向是由比较低的社会地位流动到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属于上升流动。

大学生考取公务员,其最终目标大多是流动到国家和社会管理者这一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处于社会的优势阶层,掌握着较多的组织资源,在中国,它的明显优势必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以下从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分析大学生的“公务员热”现象。

(一)个人:先赋-后致因素

先赋性因素包括家庭条件、户籍身份、父母职业及其受教育程度等。首先,一个尚未独立的大学生最重要的背景来自家庭,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是农村户口的毕业大学生择业去向选择公务员的几率更大,因为他们急于改变家庭困境,摆脱农村户口的阴影,通过考取公务员改变自身和家庭的社会地位是最便捷的方法;其次,如果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高中以上)或者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这一阶层,因“代际继承性”还广泛存在,其进入“体制内”的可能性要大大超过无家庭背景的毕业生。所以,虽然先赋性因素不同,其结果同样会导致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人数居高不下。

后致性因素包括个体受教育水平、业务能力和素质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考取大学并获得文凭,在学历方面与优势阶层的子女平等,再经过后天努力形成良好的能力和专业素质,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再者,大学生在校入党成为一种政治资本,它可以为找工作增加筹码,积极入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目标之一。教育资本和政治资本作为后致性因素支撑着人们的地位提升,也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表明了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二)经济-社会结构

首先,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不协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是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仍然面临重大转型。陆学艺曾经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达到了社会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社会结构只处于初级阶段,现在最大问题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不协调。社会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当前影响大学生“公务员热”的几个主要原因囊括在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中,如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必然会力争上游报考公务员。

其次,“公务员热”表明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信任的下降。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市场所表现出的不稳定和就业压力的攀升对大学生是一种挑战,而在风险社会里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无疑是最佳选择。

(三)制度与政策安排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安排,一直深刻影响着个人甚至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在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先赋-后致因素,在中国往往要依附于制度-政策安排而发挥作用。

首先,年轻化专业化成为现在干部队伍选拔的趋势。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使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以确立。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录用原则让每个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良好的上升渠道。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强调,“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其次,经济体制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经济体制,它使资源配置更加倾向于公有制单位,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掌握着社会重要的组织资源,其特殊的地位同时也跟经济资源有密切的联系,自身也掌握着一定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权利配置的制度安排,权利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强制支配。公务员是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公共权力的垄断性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公共权力对人们的影响广泛存在,这些巨大的影响力自然吸引不少大学生。

第三,公务员有健全的福利制度保障。如《公务员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福利待遇”。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来保障公务员的权利,相比公司职员、产业工人等,公务员这个职位明显更有“法律保障”。

(四)非制度因素的存在

除了个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存在,在中国,非正式性制度因素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的社会流动,非正式制度因素似乎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

“非正式因素制度是外在于个人的,相对于正规制度的不正规的因素,这相当于‘潜规则’。”[1]“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式制度的漏洞或者是制度执行偏差造成的,但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了。买官卖官、灰色寻租等现象依然存在。

大学生期待自身向上流动的心态、寻求稳定的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盲目的报考公务员并不是正常现象甚至会对社会流动产生非常不利影响,大规模的“公务员热”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盲目的“公务员热”的忧思

(一)就业渠道不畅,社会流动减缓

公务员岗位供不应求,公务员考试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并未能抵挡住“公务员热”,反而愈演愈烈。大学生挤着去考公务员,无论是文科理科工科只要条件符合就要去试试、“做两手准备”。这说明了当前我国就业渠道不畅,公务员的热门必然导致其他领域就业失衡,社会流动速度减缓和流动机制单一,而且没考上的毕业生有的并没有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而是继续考试,这段准备时间实际上就造成人才浪费。

(二)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创新力减弱

“公务员热”可能导致人才配置的畸形: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聚集到政府部门而不是成为不同领域的精英。理论上政府部门并不创造财富,更多的是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消耗。如果所有人才都汇集在政府部门,创造社会财富的领域人才减少,所有的资源力量都发挥不出来,社会的投入和产出就会不成比例。有些学者对社会创新力减弱并不表示担忧,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社会中教育水平最高最具创造能力的年轻人都去当公务员,靠纳税人供养,社会创新人才必然减少,这样的社会是否有创新力可言?社会创新力减弱并非不可预见。

(三)崇拜“学历至上”原则,职业学校前景堪忧

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高考的录取比例是61.8%,“考大学当大官”,官本位的思想指导着家长及其子女对未来的选择“,学历至上原则”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忽视。现在的职业学校远远不如十几年前中专学校吃香,人们宁愿拿一张大学文凭也不愿意去学一门手艺。但是,社会的转型尤其需要一大批技术型人才,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载体,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会减少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大学的扩招使得现在“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这些问题都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冲击和威胁,社会应该未雨绸缪。

(四)“代际继承性”趋势有增无减

身为干部与他们的子女互相配合通过各种环节获得能够证明其具有文凭,等做了干部就能顺利升迁,不是干部的也能借文凭的力量获得进入公务员渠道,这就扩张了大学教育的市场,许许多多名目不同的本科班研究生班被兴办起来,在培养出人才的同时也扰乱了社会秩序。

此外,公务员的权利寻租仍然较多影响其子女的就业选择,父亲身为干部的影响力是持续存在的,“权利资本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就现在趋势而言,仍然非常显著”,它是制度漏洞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制度的障碍,代际继承性的增加,必然导致代内流动的减少,多进少出,所以,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

三、关于缓解“公务员热”的思考

(一)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

温家宝总理在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并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政府要减少创业的政策限制,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给予创业基金,在税收方面予以优惠,保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其次,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并按照规定给予创业培训补贴;最后,鼓励支持大学生灵活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公司企业、基层组织就业,或者从事志愿者性质工作,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

(二)调整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调整和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公共资源公平合理的配置。效率优先,更要兼顾公平,使各个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普遍享有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利益。

完善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保障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多去能创造财富和创新力的岗位,同时要保障体制外就业的合法权益,降低风险提高稳定,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视职业教育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展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教育,端正大学生的择业观,摒除“官本位”和“功利主义”思想。

重视职业教育,全社会要转变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合理看待“学历至上”的原则,社会需要的不只是纯粹的“文凭”,更重要的是获得一技之长。社会和媒体有责任纠正人们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味盲目的“考大学当大官”。只要自身的能力能满足市场需求(如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就能找到适合的工作,这样一来社会的流动就会更加顺畅。

(四)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制度壁垒

首先,消除制度性障碍。现行的户口制度、就业制度等先赋性因素的作用阻碍许多社会成员的正常流动,正因为户口制度等的阻隔,才使得很多大学生为了摆脱农村的阴影,通过直接考取公务员来享受更多的资源。只有加快改革,才能保证社会流动渠道更加畅通,加快社会流动的速度,使大学生毕业后各得其所,在岗位上更顺利地脱颖而出。

其次,深化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干部考绩制度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抑制“公务员热”。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建立服务型政府,调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角色,加大对公权力行使的监督,消除各种潜规则和市场;公务员工资透明化,接受人民的监督,依法惩处滥用权利寻租的官员,打破某些大学生妄想通过“当官致富”的念头,真正建立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

一个国家的社会流动渠道越畅通,社会流动机制越多元化,社会流动率越高,社会流动的规模越大,人们的社会流动实现得越顺利,由此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就越公正、越合理、越开放、越有活力。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大学生才更能各得其所、各施其才。

马克思曾经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讲过,“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2]大学生在择业时候也应当做同样的考虑,这样才能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并且能创造价值的职业。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猜你喜欢
公务员流动制度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篮球公务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的光线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评选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