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26烟叶在密集式烤房条件下 121烘烤工艺初探

2011-08-28 10:13成军平刘本坤颜合洪李裕初袁晓霞朱红杰李迪秦
作物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湿球温度烤房三段式

成军平,刘本坤,颜合洪,李裕初,袁晓霞,朱红杰,李迪秦

(1湖南省烟草公司郴州市公司 ,郴州 423000;2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3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 510310;4湖南省烟草职工培训中心,湘潭 411100;5湖南省郴州市烟草公司桂阳县分公司,桂阳 424400)

烤烟的三段式烘烤工艺和密集式烤房源于美国烟叶主产区,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1~3]。引入后在国内各主产烟区(如云南、贵州、湖南、福建、河南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现已成为各主产烟区的主要烤房类型和烘烤工艺[4~6]。目前湘南烟区浓香型特色烟叶的开发,主栽品种为K326,采用三段式烘烤工艺,但在烘烤过程中存在烟叶变黄不够,烤后烟叶存在青筋黄片、微带青和叶面浮青、烟叶颜色暗淡和色度不饱和,以及淀粉含量高和香气、油分不足等问题[7],这对湘南烟区浓香型具甜润感烟叶品牌的开发、中烟品牌原料的配伍性和烟农的经济效益带来了不良的后果,急需进一步改良,以形成与浓香型烟叶相适应的烘烤工艺。本研究拟对三段式烘烤工艺进行改良,调整各烘烤阶段的温湿度和变黄程度指标,形成“121”(一高、二慢、一快)烘烤新工艺体系,以为指导湘南烟区浓香型烟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烤烟品种:K326;供试烤房类型:湘密 2号-A(桂 80)。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在郴州市桂阳县樟市镇山背村陈某责任田进行,试验面积 1 hm2,土壤肥力中等。

1.3 试验要求

烟叶部位:下二棚、腰叶、上二棚烟叶。

编烟装炕:按照密集烘烤操作技术规程要求进行。

烟叶栽培技术按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方案进行。

1.4 试验设计

在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的基础上,调整变黄期干、湿球温度和烟叶变黄程度指标。设2个处理:121烘烤工艺和三段式烘烤工艺(对照)。每处理1座烤房,不设重复。定色期和干筋期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烟叶颜色、状态的变化按 121烘烤工艺和三段式烘烤工艺进行控制 (表 1)。

1.4.1 烤前准备

装烟前分别在上、下层,前、中、后6个点放置温湿度计。

样烟编竿。选取同一部位同一成熟度,相同质量的烟叶,随机编竿,并挂牌标记。每竿150片叶,分别称取竿重、竿重+鲜烟叶重和烤后烟叶的干重,计算鲜干比。

在处理和对照烤房内,分别在控制温湿度计位置的两边,放置样烟,每边 1竿,每房共 12竿。

表 1 变黄期烟叶烘烤诊断指标Table 1 Diagnostic Indexes of tobacco baking during the turning yellow period

1.4.2 处理设置

121烘烤工艺:点火后以 3℃ /h的速度升温到40℃,干湿差 1℃,稳温,使叶片变黄 8~ 9成,叶片凋萎、发软 ,主脉 1/2变软。稳温 40℃ ,以 1℃ /h的速度将湿球温度降至 36℃,再以 1℃ /3 h的速度升温到 45℃,湿球温度 37℃,稳温稳湿,使叶片全黄,叶片充分凋萎塌架、勾尖卷边,主脉变软(表 1)。再以1℃ /3 h升温至50℃,保持湿球温度 38℃,使叶片达到黄片黄筋、大卷筒,再以1℃ /3 h的速度升温至54℃,湿球温度40℃,稳温稳湿,使烟叶叶片全干,最后以 3℃ /h的速度升温到68℃ ,调整湿球温度至 42℃ ,至干筋。

对照:按现行的低温慢变黄三段式烘烤工艺烘烤。点火后以1℃ /h的速度升温到 38℃,干湿差 2~ 3℃,稳温,使叶片变黄9成,叶片凋萎、发软,主脉1/3变软。然后以 l℃ /2 h的速度升温到 41~ 43℃,湿球温度 37~38℃,稳温,使叶片全黄,主脉微青,叶片充分凋萎塌架、勾尖卷边,主脉变软(表 1)。再以 1℃ /2 h的速度升温至47℃,湿球温度39℃,稳温,使烟叶主脉变黄,叶片软卷筒。再以 1℃ /2 h的速度升温至 54℃,湿球温度40℃,稳温,使叶片达到黄片黄筋、大卷筒,最后以1℃ /h的速度升温到 68℃,调整湿球温度至42℃,至干筋。

1.4.3 测定项目

烘烤点火前分别测定烤房内各部位的温湿度。

烘烤工艺条件记载:自点火升温后开始,每 6 h记录一次烤房内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至烘烤结束。

烘烤效果记载:烟叶烘烤结束,将样烟分竿扎把,烟叶烤完后统一分级,计算上等烟、中等烟和下次烟比例和各类烤坏烟比例。

回潮称重:烟叶经回潮后解除烟竿,对随机选取的12竿烟叶(包括达不到等级标准的烟叶)称重,然后计算整房烟叶干重。

1.4.4 叶绿素含量测定

在田间标识有代表性烟株 10株,对叶位进行挂牌标记,在烟叶采收前采用 SPAD-502叶绿素含量测定仪进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在烘烤过程中,每10 h测定一次叶绿素含量。

1.4.5 烟叶外观质量及化学成分分析

分别对各烤房回潮后的样品烟叶(即在田间作了标记的代表性烟叶),由当地分级技术员按烤烟国家标准逐片分级,记录各等级及达不到等级烟叶重量,根据样品烟总量和各等级重量计算供试烟叶各等级比例。

烟叶出炕后将样品烟分别测定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并对整房烟叶进行分级交售(以烟草站收购单为准)。各处理取X2F,C3F,B2F烟叶各2 kg,按标准方法[7]测定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叶烘烤工艺的过程控制

烟叶烘烤过程中干、湿球温度及烟叶变化如图 1。点火后以 2~ 3℃ /h将温度升至 40℃,湿度升至 39℃,使烟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变黄至8~ 9成,然后将温度稳定在 40℃,以1℃ /h的速度降低至 36℃,使烟叶达到10成黄,凋萎塌架,勾尖卷边,随后采用慢升温、慢排湿,使烟筋充分变黄,大分子物质充分转化,最后采用快速干筋的烘烤工艺,将烟叶烤黄、烤香、烤熟、烤鲜。

图 1 121烘烤工艺温、湿度变化曲线(上部叶)Fig.1 Graph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variation of the upper leaves

2.2 烟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烟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如图2。烟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在开始烘烤的20 h内下降最快,20~ 40h下降较慢,至40 h时,烟叶中的叶绿素含量近乎全部降解。 40 h后,叶绿素含量数值有所增加,这可能是仪器误差所造成的。

图2 烟叶内叶绿素含量变化Fig.2 Changes of chlorophyll content in tobacco leaves

2.3 烟叶鲜干比的变化

采用 121烘烤工艺的烟叶鲜干比为 7.95,采用三段式烘烤工艺的烟叶鲜干比为 7.66,处理比对照增加0.29。说明采用 121烘烤工艺的烟叶的干物质消耗较多,内含物特别是淀粉转化较多。

2.4 对烟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试验户陈某分别于7月 20日、9月12日、9月 25日3次向烟草站销售烟叶,根据烟草站验级收购的销售发票统计,其上等烟比例达到67.2%,中等烟叶比例达到26.0%,上、中等烟叶比例达到 93.2%,效果十分明显 (表 2)。

2.5 121烘烤工艺对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

从表 3可知,采用121烘烤工艺的烟叶总糖、还原糖较高,淀粉含量较低,以 10叶位 (中部叶 )为例,总糖为25.70%,还原糖为 22.85%,分别比对照的 19.06%和 16.54%,高出 6.64%和 6.31%;淀粉含量处理为1.41%,比对照的2.01%减少0.6%。在上部叶第 4叶位,采用 121烘烤工艺的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也有相同的趋势。

2.6 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采用121烘烤工艺烘烤的烟叶,外观质量较好,颜色鲜,叶面叶脉无含青现象,叶片组织疏松,油分较好(表4)。

2.7 烟叶烘烤能耗成本

采用 121烘烤工艺烘烤烟叶,由于烟叶在变黄、定色过程中消耗的干物质较多,导致烟叶的鲜干比增大,使每房烟叶的重量降低 20.9 kg,烟叶烘烤成本增加0.16元 /kg(表 5)。

表 2 烟叶产量和产值Table 2 Yield and output value of tobacco

表3 烤后中上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Table 3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medium and upper leaves after curing

表4 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评价Table 4 Evaluation of tobacco appearance quality after curing

3 小结与讨论

a.试验表明,121烘烤工艺有效地解决了烟叶含青和烟叶中淀粉含量过高的问题,提高了上等烟的比例,提高了烟叶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但由于121烘烤工艺是烟叶烘烤的一种新工艺,而烟农习惯于三段式烘烤工艺,对121烘烤工艺一下很难适应,所以在第一房烟叶烘烤过程中,温、湿度的掌握不太准,波动较大,对试验有一定的影响。

b.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烟农对 121烘烤工艺还较难接受,必须在收购上采取措施,对含青烟叶和僵硬烟叶严格把关,方能改变烟农的观念,提高烟叶的质量。

c.121烘烤工艺在工艺设计上前期升温的速度很难达到规定要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表 5 烟叶烘烤能耗成本Table 5 Cost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tobacco baking

[1]杨树申,宫长荣,乔万成,等.三段式烘烤工艺的引进及在我国推广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J].烟草科技,1995,(3):35-37.

[2]徐秀红,孙福山,王 永,等.我国密集烤房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4):54—56,61.

[3]钟 平,林云通,林方荣,等.烤烟四层密集烤房试验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1):82-84.

[4]王卫峰,陈江华,宋朝鹏,等.密集烤房的研究进展 [J].中国烟草科学,2005,26(3):12-14.

[5]孙敬权,任四海,吴永德.烤烟燃煤密集烤房的改进探讨[J].烟草科技,2004,(9):43-44.

[6]全昀曦.降低烤烟生产成本和减少劳动投入 [J].烟草科技,1999,(1):43-44.

[7]王瑞新.烟草化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44-295.

[8]张发明,杨虹琦,何 伟,等,不同品种烤烟烟叶调制前后理化特性分析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30-33.

猜你喜欢
湿球温度烤房三段式
人体能承受多高温度
变黄期不同湿球温度对烤烟质量形成的影响
不同能源类型烤房对烟叶品质、经济效益及能耗情况的影响
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烤房建设中的运用效果
游戏教学法在“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提高预科班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效率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编剧艺术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三段式多学科整合改革
干湿球温度在国标允差内变化对风管送风式热泵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云烟-12型四层密集烤房的烘烤性能及其烘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