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政策下农业物流的机遇与挑战

2011-10-12 07:48江许胜刘月荣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物流

江许胜 刘月荣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土地流转”政策下农业物流的机遇与挑战

江许胜 刘月荣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亳州236800)

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中,农业物流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以安徽亳州市为例通过亳州市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结合当地农业物流现状,分析“土地流转”政策下农业物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土地流转;农业物流;机遇;挑战;对策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行业,长期以来发展农业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而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农业物流服务体系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实现农产品的保值、增值,进而推进农业和流体加工、零售等产业的密切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不利地位[1]。但农业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薄弱,地域分布广,物流需求分散,不合理运输等资源浪费现象,造成农业物流发展慢,成本高,一定程度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土地流转成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发动机”,亳州市通过土地流转,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把散落在一家一户的土地整合起来,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初步破解了产业分散,农产品商品率不高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区域布局更加清晰,专业生产相对集中,基本形成了“一带一业”“一区一品”的格局。农业物流需求也因此不断增长,传统物流运营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农业物流的发展瓶颈压力越来越大。

一、农业物流概述

1.农业物流含义。农业物流是指从农业生产的组织及相关联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一切物流活动的总称,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和搬运等功能要素,因此农业物流含农业生产物流、农资物流及农产品物流[2]。本文侧重分析土地流转对农资物流及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农业物流特点。农业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农业物流服务对象多、层次广,物流量大。因为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含林、牧、副、渔业等,这些产品都直接与人民生活需要息息相关,所以其商品率较高、物流需求广、物流量大。在整个农业供应链中,各种农产品和农资离不开供应商、分销商的支持,在一个连续的供给与被供给的过程中实现增值[3],所以农业物流服务对象多、层次广。其次农业物流要求高、难度大。农业物流与城市物流相比有其特殊性,其服务对象不同于无生命的一般物品,要求鲜活度更高,对物流中加工、储存、运输、包装等环节有特殊要求。另外由于农业季节性较强,物流需求不均衡,对库存管理及运能调节带来一定难度。再者农业物流是一个双向物流系统,是解决农民“卖难与买难”的问题,双向物流系统,不仅要解决商品的流动,还要构建农业物流的供应链、价值链与服务链。

二、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提供的契机

1.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据初步统计,截止2010年底,亳州市土地流转数量及规模如下表所示:

土地流转数量及规模统计表

其中,利辛县张村镇王郢村民王某2005年与林业、水务部门和当地群众协商,以荒滩地90—180元/亩、农民承包地260元/亩的年租金,租赁了西淝河堤坝和耕地2300亩(其中有河面300亩),租期10—30年,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林木近12万株,林下间种牧草,养殖黄淮白山羊、皖西大白鹅、土鸡等,年组织销售活羊100万只、鹅10万只、鸡3万只。为了能实现良性循环,其所获利润90%都投入到了道路、仓储、运载设施、以及计算及信息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规模化流转,为农业物流发展资金短缺解了燃眉之急。

2.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破解人才匮乏难题。土地流转后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批的行家里手加入到农资及农产品物流经营行列,一批有胆识、懂经营、会管理、有人缘的能人大户和志愿者投入到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此外,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大批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很多直接从事与农业物流相关的领域,如专业化种植、循环养殖、农产品经销及农资代理等行业。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而且亳州市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刻,并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可以说土地流转成为吸引人才向农业物流领流动的“引水渠”。

3.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在土地流转中,随着非农资金进入土地经营市场,一些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管理人才丰富的优势企业也积极投身农业开发。如亳州市民营企业家尚某从出资500多万元,在谯城区双沟镇柴楼村发展260多亩设施蔬菜,每亩纯收益可达8000元;亳州市运通公司也投资500多万元,在谯城区魏岗镇兴建了皖北最大、占地150亩的鹅肥肝生产基地,年出栏郎德鹅20万只,利润在200万元以上。他们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路子,所以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设,普及了条形码应技术、应用了POS销售系统以及GPS设备等,投入多、规模大、起点高的非农资金介入,不仅使农村资金、人才得到调剂,也使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此外,为了规范土地流转,目前全市已在65个乡镇,238个村设立了村信息员,初步建立起了完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和农资信息网,成为推动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名副其实的“调速器”。

三、土地流转对农业物流的挑战

1.土地流转对农业物流模式产生冲击。农业物流模式是指在物流过程中由物流主体、物流渠道、物流环节以特定的组合来完成商流、物流、资金流的转移,从而最终完成流体交换的方式[4]。为了掌握亳州当前农业物流主要模式,课题组特对三县一区农户购销方式作了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6份,统计结果如图-1:

图-1 农户购销方式统计图

从上图可见,目前亳州农业物流主要从基层批发、零售市场开始逐级流通,中间环节多、渠道广,供应链中各成员主要是竞争或所有关系,物流效率较低。而土地流转后,农业物流的流体、流量、流向均逐步增多,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一麦一豆,零买零卖及格式化的流动方向,要求物流载体专业化,流程科学化。所以必须构建新的物流供应链模式[5]。下面以鲜活品为例比较一下不同物流模式的效果(详见图-2、图-3)。

图-2 现流通渠道模式

由图-2可见,流体主要是通过批发市场流通,而大多数批发商没有低温仓储设施,不能满足鲜活品的储存及运输要求,且农户在采集、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操作不专业,也造成腐烂、变质等浪费现象,据统计,全国农业物流在这方面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5%以内[6]。此外,分销渠道过长,质量等监控也难以保证。下面是改进后的供应链管理渠道模式:

图-3 供应链管理渠道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的生产经营,物流需求变得较为集中,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也日益完善,供应链中以超市配送中心为核心连接的各成员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图-3所示),发挥各方优势,实行集成管理,由竞争关系转为合作与联盟关系,以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土地流转加大农业物流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就目前亳州土地流转情况分析,流转区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多靠近乡镇干道附近,偏远地区较少试行土地流转,一些群众认识上还有疑虑和担心,存在“惜地”心理。从流转范围分析,发达乡镇流转范围较大,很多与科研单位、企业和村外人流转,落后地区土地流转则多发生在本村亲戚之间、邻里之间,以村内流转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物流需求存在不平衡现象,流转较好的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各种物流资金、技术、人才等会大量流入,物流服务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并容易与其他物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无缝对接。较落后的地区,不仅会因落后的交通设施提高农业物流成本,现有的物流资源还会向外地流失。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随着各地土地流转状况不同,农业物流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会加剧。

3.土地流转为农业物流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可持续发展理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物流活动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土地流转,人民增收、带动就业、盘活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会引起农业物流总量的增加[7]。然而由于人们消费意识、消费观念和水平的限制,农业物流的绿色理念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远远达不到。首先土地流转后,在生产物流中需要使用大化肥、农药等农资,由于农民缺少科学知识和安全意识,会给自然和人类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其次土地流转后,农村市场越发繁荣,人口流动性加大,产生大量的塑料等包装物,由于缺少科学的工艺和技术,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垃圾迅速增加,除一些被简单的填埋处理外,大多垃圾被随意露天堆放或被焚烧处理,对环境带来巨大破坏;再者在引导和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的土地部分没有种植粮食作物,而是选择了种植蔬菜、烟草、花卉、树苗,或者直接用来挖塘养鱼、修圈养畜。虽然土地用途仍然属于农业范畴,但这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对策分析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土地流转环境下,农业物流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改变农业物流落后局面,抓住机遇,走出物流“瓶颈”,就亳州市来说迫切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农业产业化企业、种养大户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物流管理机制,政府牵头构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出台科学可行的农业物流战略规划,鼓励发展农业物流,培育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农业物流联合会等,实现农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2.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结合“村村通”工程、“千村万乡”工程,重构农村交通网。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根据地方农业物流实际状况,完善仓储功能,改善仓库条件,优化物流节点,整合物流资源,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建设地区农业信息网,建立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利用现代物流GPS、EDI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物流管理职能化水平。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建立统一的区域运输体系,实行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推行共同配送、互用配送,最终实现农业物流与其他物流系统的无缝对接。

3.更新理念、推行农业物流社会化。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农业物流与土地流转两者在发展中相辅相成,联系紧密,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某些行业,不仅农业物流水平上不去,土地流转发展也会遇到阻力。因此,土地流转环境下发展农业物流需要积极推行社会化服务体制,多渠道、多形式,打破地域、行业界限,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业第三方物流企业[8],可以先走“流转户+加工性企业”、“流转户十批发、零售企业”供应链模式,让加工企业或批发、零售企业沟通供需双方,再逐步引入第三方物流模式,提高农业物流的社会化程度。

总之,只要善于规避风险,抓住机遇,统筹发展,科学谋划,土地流转政策下农业物流将充满无限生机。

[1]董明望等.“十一五”期间的农业物流[J].中国储运,2006,(5):65.

[2]张敏.农产品物流与运营实务[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健.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刘敏.现代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李芏巍.农业物流生产经营方式论坛[EB/OL].中国经济网,2010-05-08.

[7]张敏.现代物流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8]秦立公,周熙登,张丽婷.土地流转政策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新模式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2).

The Analysis of Opportunities,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Agricultural Logistics on“Land Transfer”policy

Jiang Xu-sheng,Liu Yue-Rong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ozhou Anhui 236800,China)

In the reform of transferring the utilization right on the rural collective land,agriculture has also met an unprecedented logistic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land transfer in Bozhou,combined with local agricultural logistics statu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the agricultural logistics is facing and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land transfer"policy.

land transfer;agricultural logistics;opportunities;challenges;countermeasures

F252

A

1672-0547(2011)01-0019-02

2010-12-24

江许胜(1974-),男,安徽枞阳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系讲师,硕士。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土地流转政策下农业物流的重构》(编号:2011sk56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土地物流
我爱这土地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