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工程项目关系治理影响因素研究

2011-10-12 07:48王介石周晓宏郝春晖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相关者信任工程项目

王介石 周晓宏 郝春晖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工程项目关系治理影响因素研究

王介石 周晓宏 郝春晖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从国内工程项目质量事故的基本情况出发,文章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初步建立了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过程分析图谱,系统分析了关系治理影响因素,即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合作强度,并就改善工程项目关系治理绩效提出了建议。

利益相关者;关系治理;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合作强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无论规模还是标准上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大量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恶性事故,如杭州地铁施工塌陷、上海13层在建住宅楼整体倒塌、昆明新机场配套引桥工程发生垮塌等案例,发人深省。据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412起、死亡513人。究其这些项目失败的原因,除了项目组内部的管理问题外,更重要原因的是由于对项目利益相关方的组织和协调不善,即项目治理问题造成的[1]。因此,有效梳理和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满足其利益要求的关系治理便成为项目治理问题的重要维度。文章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初步建立了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过程分析图谱,分析了关系治理影响因素,即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合作强度,并就改善工程项目关系治理绩效提出了建议。

一、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与关系治理

(一)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的英文为“stakeholders”,最早被提出可追溯到1929年。1963年,在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SRI)中,首先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它只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单方面的影响[2]。关于组织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问题,学者们给出了30多种解释。其中,Freeman在他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团体。”[3]随后,包括我国学者在内的世界学者们展开了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企业到项目以及任何一个组织,从公司一般经营到公司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等都不断拓展了该理论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工程项目是指遵照设计文件进行实施,经济统一核算,有独立组织且实行统一管理,其完成后可独立发挥应有作用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一次性等特点[4]。根据Freeman的定义,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项目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团体。王进(2008)[4]从紧迫性、影响性和主动性及综合维度将大型工程项目12类关键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型(建设单位、承包商)、战略型(材料设备供应商、勘察设计单位、投资人、监理单位、运营方、政府部门、高层管理人员)及外围型(环保部门、员工、工程项目所在社区)3类。丁荣贵(2008)[5]从过程维、角色维、任务维三个角度提出了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方法。根据契约理论,工程项目可以看作是一个众多契约(合同)的集合体,每个契约方都是工程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在他们形成契约的过程中,同时衍生出一组组对应关系。从以上分析得出,工程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如图1)围绕项目形成一个环形的系统,联结它们与项目有两个要素:契约和关系。

图1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二)关系治理

关系治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法学家Macneil(1980)[6]所提出的关系契约理论。关系治理是在任务复杂性和需求不确定条件下,享有资产专用性的组织采取依赖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适应和保障交易的问题。组织间的每一次或每一种交易都可视为一个契约,而交易嵌入在特定的关系之中,因此,关系性因素存在于任何契约之中,而作为契约联合体的工程项目普遍存在着关系治理。随着交易的进展和交易的具体情境需要,由关系治理(如信任)所引致的合作和合作的持续性,有助于交易各方对合同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并会提升和强化信任和合作关系在规避合同中未明确规定的风险方面所起的作用。关系治理也可以克服正式合同的局限性:如果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则关系治理有助于合同的重新调整,或者有助于合同中未尽事宜的解决[7]。他的观点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张群洪等(2009)[8]指出,关系治理是协调组织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依靠市场价格和行政命令来协调组织之间的关系,而通常是通过合作来实现自身目的。关系治理意味着独立但密切相关的组织可以减少自身的活动范围,而专注于核心能力。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工程项目关系治理是指在充分关注各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诉求的基础之上,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限制机会主义,以及共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并寻求长期稳定合作,达到利益相关者和谐共赢的一系列制度层面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9],从而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关系治理影响因素分析

关系的形成动机、关系治理结构的选择以及治理绩效的评价一般为关系治理研究的主流。关系治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识别影响治理绩效的主要因素。对此,很多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提出了关系治理的各种影响因素。Claro等(2003)[10]认为资产专用性投入、信任、环境不确定性等为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Joseph等(2000)[11]将关系持续时间、提供帮助和理性信任纳入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Lambe等(2000)[12]认为影响因素有合作期望时间、风险、信任、相互依赖性、关系规范等。而交易成本理论关注的是专用性投入、未来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交易者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等因素,社会关系理论将信任、声誉、承诺、风险、忠诚等纳入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沟通学认为沟通的能力、沟通行为以及沟通环境是影响关系治理的因素。

(一)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过程

从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过程的视角分析,是个新的视角。关系治理关注的起点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正式契约基础之上。随着利益相关者与项目契约的形成与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演进升级。这种关系的演进过程呈现四个阶段的过程,如图2。第I阶段为关系建立的初期,利益是所有关系形成的基本起点,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益相关者开始寻求建立初始的关系。由于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不同,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各个利益的需求相容的过程,相互之间的关系距离最远。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再排斥之后,达成相容之后,便进入第II阶段;这一阶段是形成信任的过程,也是最为复杂和重要的过程,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距离逐渐拉近,其最终目标为充分信任的建立。信任是维系信息交流和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能够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和确保未来交易成本的低廉[13]。信任也是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无法合作。高质量的合作产出伴随着高度的信任;第III阶段,利益相关者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机制,积累了丰富的交易经验,最终实现了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第二次递进升级,这一阶段的交易成本低,风险小,机会主义倾向得到有效遏制,能够从容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其特征为精诚合作,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距离再次拉近,联系紧密;第IV阶段,是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的最高级阶段,即和谐共赢阶段,这一阶段,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距离最近,关系和谐,成本最低,收益最大,效率最高,实现共赢。

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的四个阶段是一个由外向内、渐行渐近、直至融合的不同层次的多样化过程,关系距离不断缩小,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收益不断提高,前一阶段均为后一阶段的基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凸现了关系治理影响因素的三个维度,即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和合作强度。

图2 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过程分析图谱

(二)关系治理影响因素

根据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的过程分析,得出了工程项目关系治理影响因素的基本分析框架,如图3。

图3 工程项目关系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1.利益相容性

利益相容性是相对于利益排他性提出的概念。排他性是指组织中的个体在追求利益时,利益之间会发生冲突,相互排斥。那么,相容性是指组织中的个体在追求利益时,相互的利益不发生冲突,是相容的。公共选择学代表人物M·奥尔森将集体利益分为两部分,即相容性集体利益和排他性集体利益。并指出,具有相容性利益的组织更有可能实现组织集体目标。利益一般解释为“好处”,工程项目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个广义上的概念,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利益,还含有风险和权力的内涵。利益相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关系治理的绩效,即需求的整合,风险的分担和权力的使用。

需求的整合是指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需求之间的交互、渗透和融合并与项目目标达成一致的过程,需求对抗和排斥的关系治理是缺乏基础的治理,效率低下的治理。各个风险的分担是指利益相关者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如资产和关系专用性投入的风险。因此,公平的风险分担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建立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交易的保障机制。权力的使用是指在利益相关者谈判、博弈等方式确定各个角色过程中所获得的权力分配。这种权力是不均衡的,权力的滥用带来的是关系的紧张和破坏,甚至瓦解。权力使用的合理性在另外一个方面对关系治理产生影响。利益相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关系治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相容的过程。利益相容性是关系治理的首要影响因素。

2.信任水平

信任是交易一方对另一方不会利用自己脆弱性的信心,而自己也不会去利用别人的脆弱性[7]。信任应包含的内容为:诚信、遵守诺言、公平/理性、相互性、价值和声誉[14]。Ellen Lau等(2009)[15]认为信任可以减少索赔,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且可以提升质量。Wood等(2002)[16]指出信任中的善意、承担责任并考虑他方的利益是合作双方建立持久和可持续关系的重要因素。Jan(2008)[17]在进行案例研究后,证明了信任是形成亲密的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信任是合作的重要基础,是所有交易的首要问题。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交易方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们的动机、内部变化和外部变化都无法完全掌握,信任则是弥补人们认知和预见能力有限性的方法。信任被认为是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粘合剂,而这种关系又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高度的人际间信任和组织间信任能产生两个特有的行为,即合作和承担责任。如果交易双方信任水平低,交易方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将减少未来的交易活动。

信任水平主要从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信息共享和社会声誉三个方面影响关系治理绩效。专用性资产是指由特定的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通过特定的使用方法,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同时,专用性资产投入也会有被“套牢”的风险。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规模越大,其被锁定的可能性就越大,转移成本就越大,因而专用性资产投入被认为是反映信任水平的潜在标志,对关系治理影响呈现正向性。信息共享是利益相关者关系治理的一种重要标志,反映出关系的融洽、沟通的有效性以及化解冲突的能力,研究发现,沟通的程度越高,信息共享就好,目标就更容易一致[18]。信息共享是利益相关者处于一个系统中,使得系统结构均衡,有利于利益相关者为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测和把握,提高交易的效率。社会声誉是组织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凝结了时间对其长期的检验,具有较大的客观性。故社会声誉是信任缔结的一个重要参照。一般而言,声誉较高的组织往往能获得较高程度的信任。社会声誉越高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治理越容易进行。综合看来,信任水平越高,关系治理的绩效就越高,反之,治理绩效越低,信任水平是关系治理的基础因素。

3.合作强度

合作是各经济主体以利益相容为前提、以信任和实力为基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活动。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集体行动带来的“1+l>2”的额外收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良好的合作能给对方提供利益,而通常这个利益是合作主体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合作强度反映着合作产出的效益和持续性,合作强度越高,关系治理的绩效越高,水平就越好。合作产出收益、合作时间长度和合作者依赖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体现合作强度,影响关系治理绩效的提高。

合作产出收益指通过合作实现的产出状况,收益越好,合作期望越高,合作紧密程度得到提升,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得到满足,关系治理绩效高。合作时间长度指合作的持久性。合作是长时间的多次重复博弈,合作初期,合作方彼此的了解相对有限,合作的强度较弱。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利益相关者间的了解不断加深,并逐渐形成关系资本,提高了企业合作的强度,关系治理的难度降低。合作者依赖是反映组织合作强度的重要参数,是合作关系的一种高级阶段。张文锋等(2002)[19]在研究供应链企业间合作轨道模型时指出,企业间相互依赖程度才是决定合作密切度的极重要因素,而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企业规模和合作历史长短都是次要因素。合作者依赖的程度越高,将会产生关系治理的内生机制,自发运行。合作强度是影响关系治理的核心因素。

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合作强度是影响关系治理的三类因素。三者之间共同作用,内生互动。利益相容为信任提供基础,利益相容和充分信任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反过来,合作强度越大,信任水平越高,利益相容性越好。

三、改善关系治理绩效的建议

(一)树立和谐共赢的理念

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强调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尽相同,且普遍存在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各利益相关者应具备一种共识和期望,即树立和谐共赢的理念以改善关系治理的成效。通过构建工程项目各利益相关者自身目标的和谐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达到协调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目标,在和谐中实现共赢,在共赢中促进和谐,最终促进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伙伴”式合作关系

工程项目的总体运作过程,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共担责任和风险、共享利益的过程,利益相关者之间应建立“伙伴”式合作关系。建立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使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关系,彼此信任,容易建立关系资本。关系资本在利益相关方互动过程中,可以起到减少成本,降低不确定性,有助于提高关系各方的绩效,增加合作稳定性,创造新的合作价值。在频繁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关系各方根据潜在关系伙伴的历史行为记录来判断其风险偏好及其未来的行为选择,从而判断关系对方是否具有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建立长期伙伴式关系,即是由一次博弈转为重复博弈。在一次博弈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可以通过重复博弈加以解决。

(三)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

信息传递是沟通的核心内容。传统模式下信息传递一般是由各信息末端向高层逐级独立传递,传递效率低下,失真程度大,甚至造成信息缺失,整个信息传递链条十分冗长,严重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有效的沟通能使合作者双方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消除误解和分歧,是长期导向的关系契约维系的重要一环。工程实践表明,由信息不畅通导致项目各参与者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关系治理低效的重要原因。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催进利益相关者及时有效沟通,不断明确项目细节,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机会主义者欺骗可能。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应公开透明化操作,共同排除障碍,避免互相扯皮致使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的弊端,从而保证项目目标顺利实现。

(四)建立冲突预警和协调处理机制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在履行契约的过程中,其冲突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建立科学的冲突预警机制对冲突变动情况以及内外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以此明确冲突的安全状态及变动趋势,提前干预。同时,对于无法避免的冲突建立一套系统的处理办法、手段和程序,有效地化解冲突,挽回信任,保持合作的持续性,改善关系智力的绩效。

工程项目是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契约联合体,关系治理是工程项目治理的重要维度。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容、充分信任、精诚合作、和谐共赢等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演进过程出发,系统分析了关系治理的三大影响因素,即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合作强度。最后就改善项目关系治理绩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关系治理的研究注入新的内容。

[1]丁荣贵,刘芳,孙涛,孙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项目治理研究——以大型建设监理项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6:132-140.

[2]孙晓.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0-11.

[3]Freeman R E.Strategy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tman,1984.

[4]王进.大型工程项目成功标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D].长沙:中南大学,2008年.

[5]丁荣贵.项目利益相关方及其需求的识别[J].项目管理技术,2008,(1):73-76.

[6]Macneil I R.The New Social Contrac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7]谈毅,慕继丰.论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的互补性与有效性[J].公共管理学报,2008,5(3):56-62.

[8]张群洪,刘震宇,苏世彬.组织际关系治理不同影响因素下策略选择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58-163.

[9]杜亚灵,尹贻林.基于治理的代建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9-25.

[10]Claro D P,Hagelaar G,Omta O.The determinantsof relational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How to manage business relationship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703-716.

[11]Joseph P,Ravi S,Gregory T.Contracts,norms,andplural forms governance[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Journal,2000,28(2):180-194.

[12]Lambe C J,Robert E S,Shelby D H.Interimisticrelational exchange:Conceptualizational and propositi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2):212-225.

[13]Granover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14]Graham Wood,Peter McDermott,Will Swan.The ethical benefits of trust-basedpartnering:the exampl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BusinessEthics:AEuropeanreview,2002,11(1):4-13.

[15]Ellen Lau,Steve Rowlinson.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nter firm trus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9,27(6):539-554.

[16]Graham Wood,Peter Mc Dermott,Will Swan.The ethical benefits of trust based partnering:the exampl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Business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02,11(1):4-13.

[17]Jan Terje Karlsen,Ketil.Mona Jensvold Massaoud Building trust in project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J].Baltic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3(1):7-22.

[18]梁永宽.工程项目中的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基于建设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的实证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8年.

[19]张文锋,王德峰.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轨道模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66-68.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roject Relation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Wang Jie-shi,Zhou Xiao-hong,Hao Chun-hui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From domestic project quality accident situ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takeholder theory,this paper establishes initially a schemes about process of the project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ject relational governance,namely compatibility of interest,level of trust and intensity of cooperation.Finally,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relational governance.

stakeholders;relational governance;compatibility of interest;level of trust;intensity of cooperation

F204

A

1672-0547(2011)01-0029-04

2010-12-26

王介石(198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周晓宏(1970-),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郝春晖(1980-),女,安徽潜山人,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E63000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相关者信任工程项目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信任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成套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工程项目与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