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

2011-11-08 10:36李芸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英汉范畴事物

李芸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

李芸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本文以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为研究对象,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旨在探索和验证转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及存在程度,并探求由此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的异同。

认知语言学;转喻;五官词语;对比研究

1.引言

人类对转喻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在传统的转喻研究中,转喻被看作是词语之间的相互借代,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人们使用之目的是为了增强语言的雄辩力或是达到一种艺术修辞的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在语言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使得语言研究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这一全新的视角看待转喻,他们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国内外对认知转喻的研究来看,在宏观的理论探索和对具体语言现象的解释这两方面都有所深入,但从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对转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还略显不足。因此,本文从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现象入手,试图验证出转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存在的普遍性,并探索由此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的异同。

2.认知转喻理论

2.1 转喻的定义

对转喻的认知研究始于Lakoff & 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他们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即利用事件间的关系通过一个事件对另一个事件进行概念化的过程。Radden & Kovecses(1999)在总结以往转喻研究的基础上,给转喻下了个广为学术界认可的定义: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转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转喻目标)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

认知语言学把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而非特殊的修辞手段,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转喻的。交际者由于受到语言交际中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的制约,会选择具有突显、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实质上就是在运用转喻进行交际。事实上,无论在语言的词汇、句子,还是在语篇层面上都存在大量的转喻。

2.2 转喻的分类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Radden & Kovecses(1999)根据同一认知域或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转体与目标的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细分为以下六种。事物—部分转喻(Thing-and-part)事物就是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一转喻涉及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互代,如 Brain drains。“Brain”代指“人才”;标量转喻(Scale)标量与标量上限之间的互代,如How old are you? “old”一词本指年龄的标量上限,但在这里代表的却是年龄的标量概念;构成转喻(Constitution)物体和其构成材料之间的互代,如They entered the woods。材料“woods”代指由树构成的物体“森林”事件转喻(Event)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通常由同时发生的或连续发生的子事件组成,子事件和事件的之间互代即为事件转喻,如She is cooking potatoes。子事件“cooking”实际上代表了洗、煮、盛等整个事件;范畴—成员转喻 (Category-and-member)范畴与范畴成员之间的互代,如用“aspirin”转喻止痛片,就属于凸显的范畴成员代指整个范畴;范畴—特征转喻(Category-and-property)范畴与其主要特征之间的互代,如 Boys are boys。第二个“boys”代表了男孩子调皮、不易管教的特征。

另一类则是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包括以下七种。工具转喻:工具和其使用者之间的互代,如He has been appointed to the bench中“Bench”原指法官的长凳,这里指代“法官”。因果转喻(Causation)事物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互代,如She is my pride中的结果“pride”代表了原因“引以为豪的人”。生产转喻(Production)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者、产地等因素之间的互代,如She loves Dickens中“Dickens”转指其所创作的作品。控制转喻(Control)控制者与受控者之间的互代,如Nixon bombed Hanoi中控制者“Nixon”代表受控者“美军”。领属转喻(Possession)领属者与被领属者间互代,如She married money中被领属者“money”代指领属者“有钱的人”。容纳转喻(Containment)容器与容纳内容间互代,如The milk tipped over中“Milk”指牛奶瓶。地点转喻(Location)地点与该地的人物、机构、在该地发生的事件等因素间的互代,如The White House told me中“The White House”指白宫的某个人。虽然 Radden &Kovecse对转喻的分类已十分细致,但远非穷尽,而且只是基于英语一种语言,因此还需不断补充和完善。

3.英汉五官词语的认知转喻对比

人体五官是我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实体,常在隐喻中充当源域。这五个部分往往也是人们认识自我、指代自我的重要部分,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转喻现象。

我们就以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现象为例,探索和验证转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及其存在程度,并借此从认知转喻的角度来分析英汉民族认知方式的异同。

3.1 “眼”转喻系统的英汉对比

用列表的方式可直观描绘出英汉语中转体“眼”的转喻目标及其所属转喻类别。

Eye(英) 眼/目(汉) 转喻类别眼部器官 眼部器官 事物部分眼圈眼眶 眼圈眼眶 事物部分视力眼力 视力眼力 因果转喻目光眼神 目光眼神 因果转喻某种能力 某种能力 因果转喻所看到的(内容等) —— 因果转喻眼泪 —— 容纳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 —— 范畴特征

如表所示,英汉语中转体“眼”的转喻目标有下述几种。眼部器官:“眼”转喻“眼部器官”,英语有green eyes;汉语有黑眼睛,“眼”在此指代“眼球眼珠”之类的眼部器官,以“眼”代“眼球眼珠”显然是事物部分转喻;“眼圈眼眶”,英语有get a black eye;汉语有眼中含泪,以“眼”代指“眼圈眼眶”也属于事物部分转喻;“视力眼力”,在英汉语言中,“眼”都可指代“视力眼力”,英语如sharp eyes;汉语如耳聪目明,“视力眼力”是“眼”作用的结果,应当归于因果转喻;“目光眼神”,这种转喻现象也为英汉两种语言所共有,英语有catch one’s eye;汉语有眉来眼去,也属因果转喻;“某种能力”,这里的能力多指一种鉴赏力、识别力,英语如have an eye for sth;汉语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能力也是“眼”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属于因果转喻;“所看到的(内容等)”,主要见于英语,如 believe one’s eyes;“眼泪”,这种转喻是英语所特有,如dry one’s eyes,属于容纳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这一转喻现象也是英语所独有,如a dry eye(不哭的人),a private eye(私人侦探),用“眼”代指“人”看似属于事物部分转喻,但更确切说,这是以一个人“眼的特征”代范畴(具有此特征的人),因此归入范畴特征转喻似乎更为合理。

3.2 “鼻”转喻系统的英汉对比

“鼻”在英汉语中都有喻指,但英语多,汉语少。英汉语都用“鼻”转喻“嗅觉”,英语有have a bad nose;汉语有鼻子灵,都属于因果转喻。此外英语中“鼻”还可转喻“本能直觉”,如follow one’s nose,属于因果转喻;“人数单位”,如count noses;属于事物部分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a nose of wax(没有主见的人),属于范畴特征转喻。而汉语基本没有别的喻指。

3.3 “口”转喻系统的英汉对比

Mouth(英) 口/嘴(汉) 转喻类别言谈说话 言谈说话 因果转喻饮食口味 饮食口味 因果转喻生活生计 生活生计 事物部分人口单位 人口单位 事物部分情感表情 情感表情 因果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 具有某种特征的人 范畴特征—— 牙齿咀嚼力 因果转喻面目脸颊 面目脸颊 事物部分

用“口”转喻“言谈说话”,英语有watch your mouth,give mouth to;汉语有嘴快,多嘴;“饮食口味”,英语有make one’s mouth water;汉语有可口,苦口;“生活生计”,英语有from hand to mouth;汉语有养家糊口;“人口单位”,英语有a lot of mouths to feed;汉语有三口之家;“情感表情”,英语有down in the mouth;汉语有龇牙咧嘴;“具有某种特征的人”,英语如a bad mouth(说人坏话的人);汉语如国嘴,央视名嘴;“牙齿咀嚼力”,汉语将“牙”与“口”连用,用“牙口”指代牙齿咀嚼力,英语中则无此喻指;“面目脸颊”,英语有make a mouth(做鬼脸),汉语有掌嘴。

3.4 “耳”转喻系统的英汉对比

英汉语都可用“耳”转喻“听觉听力”,英语有sharp ears;汉语有耳聪目明,均属因果转喻。此外英语还可喻指“某种能力”,多指一种欣赏力,如have an ear for something,属于因果转喻;喻指“所听到的(内容等)”,如play something by ears,亦属于因果转喻。汉语里“耳”则常和“目”连用,可以转喻“见闻”,如耳目一新,属于因果转喻;也可转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如耳目众多,属于事物部分转喻。

3.5 “眉”转喻系统的英汉对比

“眉”在英语中基本上没有喻指,在汉语里的喻指亦很少。多用来指“人”,如娥眉,属于事物部分转喻;或指“容貌神情”,如眉清目秀。

4.结语

通过以上对“眼鼻口耳眉”五个转体各自构成的转喻系统进行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五官词语大都具有转喻现象,且转喻目标大多相近或相同,从所用的转喻方式上看,基本是事物部分转喻、因果转喻和范畴特征转喻。这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器官功能和它们凸显完形特征的影响,是人类思维和认知共性的结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转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一个具体转喻的转体选择、转喻目标及其所属类别在不同语言中都可能会有一致的表现,这与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共性其实是相互印证的。当然,此项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上述结论今后还需在转体、语种及语料范围扩大的基础上做进一步验证。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Li Yongzhong.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onymy in Language[M].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4.

[3]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Fourth Edition)[Z].The 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陈洁.汉英日语中的“口齿唇舌—言语”转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

[5]董成如.转喻的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6]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7]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商务印书馆,1996.

[8]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1).

李芸(1985-),女,河南信阳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2011-03-20

猜你喜欢
英汉范畴事物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美好的事物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奇妙事物用心看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