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

2011-08-15 00:45徐玉钦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公民

徐玉钦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以人为本”是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

徐玉钦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的发展,对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有重要意义。在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对“以人为本”的曲解,以及政府部门结构的不合理对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障碍,通过观念意识的转变、对于重点问题的集中解决,建立健全“以人为本”为指导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

一、“以人为本”理念提出及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区别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0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再次强调了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1]中共中央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和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区别

1.“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区别。我国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霸言》中被首次使用“以人为本”。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以人为本”的语言。而这种思想早在西周初期就被统治者所重视,正是由于西周的统治者看到殷朝的灭亡是因为统治者的暴政而导致的,所以才关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儒家思想家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但把民本思想推向高潮,而且被历代统治者所关注。如:孟子的“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的“君舟民水论”。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基础不同,前者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第二,目的不同,前者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针对市场经济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而提出的,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后者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其统治,为了达到控制和约束人民的目的,利用民本思想使人民拥护并顺从其统治。第三,主体地位不同,前者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政府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职人员。后者是把人民视为奴役的对象,人民无法享有真正的权利,而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关注是一种恩惠和施舍。

2.“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区别。西方的民本主义起源于西方的人道主义,西方最早的人本主义宣言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着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尺度。”[2]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被广泛的提及,1800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被许多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逐渐系统化和完整化。

“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后者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第二,价值观的取向不同。前者不仅关注个人利益,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是将三者统一起来并非分裂开来。后者在价值观取向上往往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甚至将个人利益同国家和集体利益对立起来。第三,目的不同。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更多的强调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更多的强调人既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3]

二、“以人为本”理念对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它对于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而且是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目标从科学论述变为现实的实践。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是《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强调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在汲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更有利于关注人的价值,使文明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建设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只用GDP和利润衡量社会发展观点的纠正。由于我国长期片面强调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公民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矛盾突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的指导准则;是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扩大机会平等、分配制度合理、法律公正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马克思曾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应当享有广泛的权利,国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方式维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让人民劳动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公共服务。这样就调动了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范围;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建设进程。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广泛吸取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依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制定出符合国情、民情的法律法规,并且遵守法律法规,顺利解决公共服务体系在建立健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严格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进行执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遏制贪污腐败。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中遇到的障碍分析

(一)观念意识障碍

1.强调物质满足,忽视精神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开始流行消费主义。“所谓消费主义就是把物质消费作为生活的宗旨,也就是把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作为人的主要的,甚至全部的需求”[8],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的消费主义对我国公民有很大影响。西方不正确的观点传入我国,并被我国公民接受,认为一切要向物质看齐。现阶段,一旦提及“以人为本”,许多人认为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为出发点。就会产生以追求物质需求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目标,而忽视精神、心里方面的需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主要的消费是吃和穿,注重物质的享受,而对书籍、精神产品的消费却只占很小的比例。

2.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个人主义也随着传入我国,个人主义强调把人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它以人为本位,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的,把个人利益放置首位,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立起来。许多人没有完全地对它进行分析,就全盘接受,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个人利益,并非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国家、集体的利益,淡化集体主义观念。一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甚至牺牲国家、集体利益,引发的违法乱纪、损公肥私等阻碍社会有序发展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

(二)政府职能不合理

1.过分强调政府经济职能,削弱了政府服务职能。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造成了许多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曲解,认为发展经济就是发展一切,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虽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如:市场经济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环境污染。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出现了为了经济发展而生产,而不是为了满足人民需求而生产的现象,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等社会问题。现阶段,往往为了政绩,忽视人民的利益,搞形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民生需要。甚至一些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偏离了公共服务的定位,变成了营利性机构,忽视了公共服务职能,比如:医疗机构故意抬高药价,增加收费种类,导致许多人看不起病。

2.过分强调政府权力,分化了政府责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需要处理的事情也日益增多,在处理新增事情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权力在不断扩大,由于行政权力不易受到限制,灵活性强,可以强制实施等特点,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不够明确,导致政府的行政权力容易扩大、滥用。一旦出了问题,却没有界定是由谁负责,出现了各部门推诿扯皮的现象。如:“《工人日报》于 2004年4月15日曾经刊登了朱胜国撰写的一篇新闻观察,说的是黑龙江鸡西市在2004年4月10日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10多名矿工生死不明,而相关各方却推卸责任,耽误救援。”[9]

四、建立健全“以人为本”为指导的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在确定“以人为本”为指导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基础上创新思路,集中力量解决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在未来15年建立健全为促进就业、解决养老等问题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1.重视公民权利。应当对公民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政府和官员是他们选举出来代表他们行使权力的机构,应当维护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认识到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应是公民意志的反映,公民并非是政府政策的被动接受者,也应是制定政府决策积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表达民意,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公民是社会文明成果的创造者,有权利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2.强调执政为民的理念。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要求。第一,政府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第二,政府官员要摆正自身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人民政府要让群众感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改变以前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第三,政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的最高标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准则,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心理转变。[10]

(二)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针对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人均GDP也仅仅达到3000多美元,而用于医疗的费用却在大幅度增长。为了实现公共卫生体系的为全体人口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应当积极改革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首先,政府应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本医疗服务投入的主导力量,一方面着重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资金、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和倾斜,“从而真正逐步改变原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治疗、轻预防’的卫生投资格局”;[10]另一方面在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中,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主要投入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其次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性。“所谓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居住地、收入水平,均能够免费或只需少量付费就可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1]现阶段,我们应当承认现实客观存在的差距,如:东西部医疗资源之间的差距。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公共产品供给、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保证全体居民都享有“底线均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人民群众为了解决温饱,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途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经济转型、就业岗位有限及其他原因,使得我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和总量性失业并存的现象。作为我国就业主力军的高校毕业生仅2009年就高达600万人,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据初步统计,今后几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而能够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仅有1000多万人,就业压力巨大。”[1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就业机会。一方面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继续加大给与创业人员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就业大军积极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应根据当地优势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尽量满足就业需求,如吸引投资人在当地建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其次,根据市场的需求,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一套以引导人民群众转变就业观念为原则,以提高其就业能力为目的,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和专业设置,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3.强化公民参与机制。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众是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的对象,如果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公共服务体系是不能够存在的。第一,公民要广泛参与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首先,政府应通过调研、电子信箱等形式了解公民最关心的事情。其次,要通过让各阶层代表参加听证会、辩论会,更好地让公民参与方案的制定。第二,公民应积极执行公共服务体系的各项方案和政策。第三,公民要对政府的绩效积极进行评估,政府应将公民的满意度作为政府工作绩效评估的重要标准,并且将公民的评价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实行阳光行政,接受公民的评价。

[1]刘颖.“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9).

[2]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韩庆祥,张洪寿.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J].社会科学辑刊,2005(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G].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全集(第42卷)[G].人民出版社,1979.

[6]毛泽东选集(集三卷)[G].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8]陈学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

[9]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李和中,钱道赓.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J].政治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11]汪志强.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4).

[1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康绍邦,赵黎青,杨青.中国社会公共服务体制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徐玉钦(1986-),女,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1-04-10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公共服务公民
论公民美育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