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与中国民主革命”设题

2011-12-05 01:39匡志林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1年11期
关键词:国民国民党革命

匡志林

在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进行革命,决定了它无法忽视中国社会的主体:农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地,按其产量的多寡,分为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民怎样的要求?它有何局限性?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同盟会宣言》

(2)“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土地问题的核心思想,它是否解决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土地问题?为什么?

材料三 中共党员开始加入国民党时,国民党号称有20万党员,而中共只有400多人。尽管如此,中共当时不仅没有顾虑可能被国民党吞并或“融化”,相反抱有要充当革命动力去推动国民党革命的愿望。……1926年,广东国民党召开全省农民委员会全体会议,聚集了全省各地的农民积极分子代表,其中80%是共产党员。由此一来,国共合作的形态,呈现出国民党主要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主要做下层工作的分工格局。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采用了什么合作方式?促使号称拥有20万党员的国民党与仅有400多党员的共产党走向联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4)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农民问题的?在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到一条怎样的中国式民主革命道路?

參考答案:(1)要求: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分配天下土地的愿望。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天下土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因而从未真正实行,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没有解决。理由: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孙中山是采取改良的办法,即核定地价,由资产阶级国家向地主收买土地。这里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一,怎样防止地主以贵报贱的弊病;其二,土地增价如何收归国有;其三,迫切希望获得土地的广大农民又如何公平地享用土地权益。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因素:“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正的民主派;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孙中山个人的努力。

(4)转变: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解决农民问题:进行土地改革。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或工农武装割据)。[L]

猜你喜欢
国民国民党革命
快过关了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中国的出行革命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