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维稳”的理性思考

2011-12-24 18:38蔡德林
行政与法 2011年3期
关键词:维稳市场经济矛盾

□ 蔡德林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对“维稳”的理性思考

□ 蔡德林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提出了 “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摆脱经济困境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及社会条件,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伴随改革而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在不断积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反映了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社会结构的分化,市场机制不健全及社会失序。因此,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上,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地看稳定,以市场的角度看稳定。 “稳定压倒一切”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稳定是手段,改革与发展才是目的。

稳定;改革;与时俱进;市场;博弈

“稳定压倒一切”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推进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提出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稳定的国内环境,才使改革开放得以进行,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时至今日,改革的难度和积累的矛盾都在加大并增多,外部势力也借机发难,这使得我国近些年来改革的步伐明显放缓。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稳定问题再次成为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如何理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当前的 “不稳定”,关系到下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如果不能以历史、辩证及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不仅不能使社会稳定,反而还会使改革与发展停滞不前。

一、与时俱进看稳定

1989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一些问题,各种新旧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由于苏联东欧的解体,走什么路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社会上屡次出现不稳定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抓住当时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反复强调政治稳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多次指出,我们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不可能的”。

1989年以后的几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我国都处于徘徊状态。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打破了这种局面,在经济上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要吸收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提出要稳定压倒一切;在经济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在国际上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

从“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思想的产生来看,应当说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当时强调的“稳定”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稳定,包括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的稳定,执政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以及基本国策的稳定。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尚不存在明显的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社会矛盾并不突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路径依赖使人们对改革既充满期望又充满疑虑。加上当时国际政治形势的剧变,使人们在思想上和方向上产生了迷茫。这时,以权威的力量提出“稳定压倒一切”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也是在这一国际政治背景下提出来的。一方面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树立了信心,避免争议与徘徊;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尽快摆脱了长期经济落后的困境。今天看来,这一思想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思想上的统一及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积累了许多社会矛盾。近年来,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断以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并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于是,“稳定压倒一切”被再度重提,在对“维稳”的重视和投入上,与当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仅反映出一些人思想上的僵化与保守,也反映出了狭隘的利益动机。

应当看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利益分化,社会分层,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共同体已经不复存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我们在改革过程中缺乏经验和系统性,各项改革措施和制度建设不同步、不协调,社会秩序在一些局部出现紊乱应当说是在所难免。反映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社会阶层在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诉求,是权利意识的觉醒,是一种负反馈现象,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完善。不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维护自身权利的行为过于敏感,甚至当作不稳定因素加以压制。应当充分认识到,“稳定压倒一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目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从性质上说不是政治对抗,而是利益诉求与抗争。如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企业改制、违法行政、司法不公等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以及腐败现象等。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地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不能形成思维定势,犯方法论的错误。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稳定”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逐步加以解决。

二、以市场角度看稳定

我们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今这一目标框架已大体形成,但仍需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基本要求是建立自由、平等与公平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以横向关系为主,与以纵向关系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市场运行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要素配置,自动调节主体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场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承认每一主体都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和自由。利益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前提,其核心是尊重主体的自由选择。而主体自由选择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平等的参与机会和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同时也必须把政府排除在竞争主体之外,否则市场机制就会失灵。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博弈关系的改变,由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博弈变为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由于市场博弈是在自由、平等与公平的法治环境下进行的,所以是合作博弈,能够产生合作剩余。合作博弈是通过讨价还价达成共识的一个相互妥协过程。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主要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博弈的规则。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也是博弈规则的结果。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来生机,创造繁荣,又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这是由于博弈主体和博弈规则改变的结果。尤其是博弈主体由以双方博弈为主变成了无数多方的博弈,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已经多元化,其复杂性是用计划经济思维的人难以想象的。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即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其比较极端的表现就是集体罢工、游行示威等。但西方国家的这些“不稳定因素”并没有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秩序产生较长时期的破坏性影响,也没有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反却促使政府及时调整政策,使利益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使社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这也可以从一种角度解释帝国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可以说就是一种“不稳定”的经济,并且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越高,不确定性程度也就越高。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危机教育”课。我们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必须积极接受,从容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回避与敌视都是错误的。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出现问题甚至一些矛盾发生激化也属正常。发达国家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比我们严重得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理性面对,反思我们的政策及博弈规则是否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并及时进行调整。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这与西方国家不同。这种区别造成的影响是深刻的。主要表现在观念的僵化、权力的失控和法治环境的缺失等方面。以这样的基础去建立市场经济往往会导致官商勾结,自由不充分,机会不均,权利不平等,利益表达不畅通,底线公平不能得到司法救济。在市场化过程中,由于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成为市场利益主体的一方,这必然使市场博弈规则发生偏移,导致合作剩余分配的严重不合理。在这样的博弈规则下,不同利益主体为争取自身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实属一种正当的行为,也是对不成熟市场的一种负反馈调节。这种不稳定状态将会伴随市场经济的始终,其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我们的理性认识、政策调整及法治的完善。不能正视其存在,就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是一种静态的稳定,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也是一种动态的不稳定。我们必须从计划经济的稳定惯性中走出来。

三、不能以“稳定”为由阻碍改革与发展

走出计划经济,在改革方式的选择上,我们没有选择一步到位的所谓“休克疗法”,而是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这其中“稳定”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改革是由政府推动和政府主导的。包括路径的选择、利益结构的调整、政策的制定、进程的控制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改革是成功的,成绩是巨大的。但同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是不能回避的。以改革主导者为中心,遵循由易到难、由外到内的改革路线图,如今的改革已经改到了“难处”,改到了“家门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率先实行改革领域的群体已经为改革付出了代价,并期盼着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来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成果;而未改革甚至未彻底改革领域的群体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这就使今天改革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有压力无动力,而不改革又不能寻求更大发展。

这种僵持状态的存在不能不引起为改革已支付成本的群体的强烈不满。在权利和自由不充分,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博弈规则不公平,司法救济不力的制度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有其必然性和一定程度的正当性。按照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观点,只有平等自由的双方达成的交易才能够同时给双方带来利益。因为使一方受损的交易不可能同时为双方所同意。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同意,双方得益,一定有财富的增加,否则一方得益另外一方必将受损。市场经济能够使社会财富蓬勃喷发,原因就在于此。相反,一方受控的交换就会产生剥削。社会财富未必能够增加。因此,少了平等自由,剥削在所难免。

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了 《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近年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等往往是主要起因。这些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基本上都是因利益之争而引发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围的利益冲突。而长久以来,相关部门却往往将这样的矛盾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不恰当地上升为危及基本制度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有研究表明,在诸多矛盾冲突事件背后,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失衡与社会公正的机制问题,一味以“稳定”为名压制正当的利益表达,只会积聚矛盾,扩大冲突,使社会变得更不稳定。因此,报告提出:现有稳定思维的最大误区之一,是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政治矛盾、宗教冲突和意识形态矛盾往往是不可调和的,但利益矛盾是可以用谈判、妥协、讨价还价等理性方式解决的。谈判与讨价还价是经济艺术,妥协不仅是经济艺术,也是外交艺术,更是政治艺术。没有妥协就不可能有和谐。

维稳思维的产生与存在,不仅是简单的思想僵化问题,而是有着深厚的利益背景,有可能成为利益集团极力维护其既得利益的理论工具。渐进式改革、国情、特色等都可以成为借口。其目的是极力维护现有的利益格局。若按此逻辑,当前的工作中心不是深入推进改革而是维稳。应运而生的是各地纷纷设立“维稳办”。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内保费用达到5140亿元,已接近5321亿元的军费开支,成为财政支出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在目前的维稳模式下,通过压制利益表达来实现短期内的社会稳定,其结果会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反而会进一步强化现有的利益格局,阻止改革的深入。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稳定本身不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不能为“稳定”而“维稳”。稳定是为了改革,改革才能发展,发展才能民富国强。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1]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J].领导者,2010,(04).

[2]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于建嵘在北京律师协会的演讲[R].2009-12-26.

[3]孙立平.燕山大讲堂——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维[R].2008-11-29.

[4]关武君.“天价维稳”不是长久之计[N].社会科学报,2010-05-27.

(责任编辑:王秀艳)

Abstract: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the stability overrides everything”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eform,creating the vantage social conditions for China'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throwing off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so that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had a great success.Accompany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problems about the conflicts also accumulated.In recent years,group incidents continue to occur,reflec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the imperfect of market mechanism and loss of "rule by law"in the early period of market economy.Facing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we should look at the stability from the point of market with the times.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stability overrides everything"have changed,stability is the method,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the purpose.Do not let the stability become the excuse and method to prevent the reform.

Key words:reform;development;with the times;market;game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the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Cai Delin

D630.1

A

1007-8207(2011)03-0006-03

2010-12-30

蔡德林 (1957—),男,吉林扶余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

猜你喜欢
维稳市场经济矛盾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