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理论的个人项目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研究

2012-01-28 07:21王加强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竞技状态竞技要素

王加强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基于复杂理论的个人项目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研究

王加强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文章依据复杂理论观点,从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层次性、动态性以及诸影响因子间关系等方面,探讨了个人运动项目竞技状态形成的复杂性特征,研究认为:特定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训练必需有一个全面的、有序的、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并予以认真实施,否则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最佳竞技状态;大多情况下脱离具体受训对象也就不存在一种绝对好的,或另一种绝对差的训练方案或体系;除了抓好训练环节外,不能忽视先天因素的选材和训练环境的营造等问题;运动员在发展过程中某阶段达到理想竞技状态后,为了继续进步,就必须抛弃旧的状态并为获得新的状态建立基础,就要求本质性地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所有组成的成份,进行改造和优化组合。

复杂理论;竞技状态;运动训练;个体运动项目

0 前 言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1]。而最佳竞技状态则是运动员在重要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所处于的最适宜、最理想的参赛准备状态[2]。目前,许多体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维度和层次对竞技结构状态进行了研究,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如:竞技能力结构方面的“木桶理论”、“积木理论”、“胶泥理论”、“合金理论”、“皮球理论”;竞技能力形成方面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等[3]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加深了对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然而,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人,自身还有许多秘密尚未被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影响系统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之间往往以随机的形式融合在一起,而且在进程中常常会有一些不可知因素突然涌入,一次偶然的事件就可能使自组织系统的演进态势发生根本逆转,那么,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是否还有规律可依呢?事实上,最佳竞技状态形成过程中存在丰富的秩序,只是它在时间的平移性和事件的可逆性方面并不是严格以线性的关系出现,因此,本文旨在从竞技状态的形成的本身入手,依据复杂性理论的观点、视角对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1 最佳竞技状态形成复杂性分析

1.1 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层次复杂性

运动成绩的表现与竞技状态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对于个体参与的竞技的运动项目,最佳竞技状态是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所构成的动态平衡体[4]。它是人的自组织系统在适应训练刺激,是训练控制的时空特征与身体适应的时空特征,以及训练控制和环境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运动训练体系的共同体,而训练调控是引导时空特征产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最佳竞技状态系统层次性的关键因素,竞技状态形成是高度分层的,而且,每一层次的标准、时空特点及体、智、心、战、技的组合尺度是不一样的。运动员个人的训练行为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目标的需要来展开的,而个人的遗传基础和对训练的刺激及适应又是极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获得是不同的,不同负荷的训练调控对于形成最佳竞技状态需要的满足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个人的遗传素质、训练调控以及环境影响等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产生对竞技状态形成的不同贡献度。由此,可以认为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是分层次的,此层次性特点是由所有训练活动之整体决定的。

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不是训练活动的无序总和,随着运动员的成长及训练手段的变化,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对整个层次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受一些非固定因素的影响,比如:心理特征、比赛环境、人际关系、对目标的渴望度等等,这种建立在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活动的关系上,构成了最佳竞技状态大系统中的高一级层次,但是,这个层次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些不同的构成要素,如体能、技能、战术、心理、个人的个性特征等,本身又自成一个子系统,所有这些活动要素的组合,便构成了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丰富的层次结构。这些层次结构同样不是单独的自成一个系统,并非不与其他的层次发生关联,如果相关要素发生变化,即可同时使最佳竞技状态的平衡推离平衡态,这也是目前板块训练理论和小周期训练理论的立论基础和出发点。从训练实践中的运动员竞技表现,以及竞技状态的获得过程特征可以知道,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进程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关联是极为复杂和多样的,它们之间有的是线性的,有的是非线性的,例如体能与技术的关系,力量、速度、耐力等对专项体能表现的贡献度、及选择训练内容及相关的时空特征的控制等。而由于竞技最佳竞技状态的发展和变化具有时空特征,在达到运动员运动生命竞技状态的顶峰之前和之后,这种不同层级的因素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可以放大到更高一级的层次中,在新的竞技状态中合成新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

1.2 最佳竞技状态形成要素的复杂性

竞技状态能力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组织训练模式下产生的,均受训练规律和生命科学规律的制约。而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规律,都具有时间平移下的不变性和空间平移下的不变性的特征。可最佳竞技状态形成则不然,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特别是在高级别运动员训练中,具有较高的不可逆性,一名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形成的竞技状态,不可能在另一个时空点重复出现,所以一个运动员在一个训练周期内比表现出较高的竞技状态,那么在后面的周期内,并不能保证他会同样保持这个状态,这个问题从训练效应的获得可知,因为训练对象的主体是自组织系统,而外界庞大的各相关因素是他组织系统,训练体系中的他组织系统(或者称控制系统),去调控自组织系统的各项要素,这样,两者就产生了必然的联系[5]。训练刺激的各要素之间,通过人体的自组织的适应,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产生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在一定竞技状态形成时期,或竞技状态系统中的某一层次,有时候自组织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比如在某一特定时期,遗传效应对竞技状态有重要的影响,而在另一时空点或层次内,可能他组织占据主导作用,比如训练刺激效应等,而形成竞技状态系统内这种组织关系,会随时间的发展而发生迁移,竞技状态的发生和变化同时也会因为系统内部要素与要素的关系、层次与层次的关系,以及运动员自身遗传特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生一定的动态变化。实践证明,各种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负荷系统内部诸多负荷的有序性,也决定了训练强度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从而形成了由应激而形成的训练刺激等必要条件,和身体状况的综合表现。因此,尽管运动训练中存在着一般规律,由于竞技状态的发生和变化受系统内外要素的极大影响,归结到具体有着不同个性化特征的个体,竞技状态的提高也必须遵循一般规律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1.3 竞技状态形成的动态过程的复杂性

近几年来,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研究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对影响竞技状态相关技能、体能、以及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是这些指标在解释最佳竞技状态形成问题上,往往与实践有一定的距离。首先,因为在研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系统时,由于运动训练刺激、环境、和人体自组织等各种要素和层次的多样性和关系的复杂性,导致对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系统中众多要素和层次、所处地位,以及所起作用进行动态甄别的困难[6];其次,而且从动态的现象中抽象出合适的因子也较困难。这些因子中的稳定类因素如运动员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各方面的状态,经过长期的训练,在某一时空状态下处于较为稳固的平衡态,相对较为稳定。而运动员的心理、精神和思想状态[7]等不稳定类因素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竞技状态形成过程中,人是一个关键要素,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人与自然系统相比在性质上有极大的差异。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大量涉及心理活动和人的意识形态,目前人类尚没有发明出极完善的处理主体干扰的定量化的评价体系;再次,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外界的客观物质作为基础,而外界环境包括训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于外界环境的动态性,在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竞技状态的整体发展也呈现出复杂的动态性。

2 复杂性理论视野下竞技状态形成特征分析

2.1 竞技状态构成因素的动态性特征

运动训练是人们为了追求竞技目的而谋略地控制着运动员与环境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是人为地、有目的地、按计划地给机体施加系统化的适宜运动刺激,使之产生人们所预期的适应性变化。从技能层面看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的水平主要受训练过程和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前者强调的是训练所施加的作用,后者则是有机体器官系统的适应过程。从竞技状态转移的时空特征看,运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8]。人体内部,既高度地分化又高度的统一,人体有序状态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一个状态,训练过程对于运动员的作用是靠刺激和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的变化来达到调整竞技能力的状态,正是在这种打破原有的身体机能平衡下,不断从弱到强、从差到好、周而复始这样一种螺旋或波动上升的变化过程;其结果既表现为适应性增强,也表现出相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指标的改变[9]。这种生理方面对训练的反应是与一定年龄阶段和一定训练水平相关联的,人体不可能一直都在对训练产生结构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对中高级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各种身体功能和素质不可能一直无限度的增长和发展,对越高水平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越要求精细与复杂,并呈现相对静态的动态性特征。

2.2 竞技状态形成与遗传、训练、和环境之间的多环节交叉综合性特征

在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这个有机整体,需要内外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机的融合、重组、发展、培育,而这些组成要素又是极为复杂多样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气候环境、比赛时间、赛中能耗强度、恢复时值、竞技能力的调节等等。只有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多环节、多因素联合机制,相互组成为一个系统,同时发生着联动和作用,即多层次、动态的解构和建构式的变化,才能形成协调一致的模式,表现出不同的竞技状态。在这个动态模式中,每一个要素在系统中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起着不同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任何要素发生变化均可影响整个系统功能和性质,但这些要素之间具有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和内部可迁移性的特性,当各种要素通过一系列组合而达到协调一致后,这些要素便形成新的竞技状态。在竞技状态这个整体系统中,训练刺激和身体适应是一对基本的矛盾,共同推动着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和变化[10]。众所周知,竞技状态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矛盾是遗传、环境和训练三种因素的协调整合过程。而在各个阶段上,竞技状态的发展又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形态和表现方式,整个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渐进的、螺旋提高的、彼此之间有层次联系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同他们的训练刺激,与身体适应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关系[10]。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竞技状态形成的基本结构,包含有心理层面的调节和适应,也有一定的竞技状态的各种因素和层次组合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而最佳竞技状态的这种动态发展,就是由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在各环节彼此相互作用达到理想结果的体现。

2.3 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阶段性特征

从运动性免疫机能原理可以知道,人体的免疫功能与运动量、运动负荷和持续时间等有密切关系,若长期进行过度训练,自身的免疫机能会逐渐降低,发生较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因此,肌体不可能长期保持各个系统之间的高度协调,心理和生理能力的表现也不可能永远处于高峰状态,特别是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参与到训练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高度竞技状态之后,即需要休息和恢复以消除生理和心理的疲劳[11]。因此,竞技状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循环往复地进行周期性递进的发展模式,大多呈S型或波浪式曲线,但每一个周期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螺旋形的发展和提高,在某个“台阶”或者某一时空状态下获得的竞技状态,是对于该“台阶”最佳的状态,对于随后的、更高的“台阶”这已经不是最佳的状态。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发展阶段性分割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外在表现在不同阶段均有明显差异。

3 对训练实践的启示

3.1 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不是单纯靠一个或某几个层次或者因素来支配和维持的,它是所有要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我们在运动实践中,也常常出现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和补偿效应现象。但从理想的竞技状态获得来说,任何一个因素的作用都不能由别的因素来代替或取代。因此特定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训练必需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计划,并予以认真实施,否则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最佳竞技状态。

3.2 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各要素间关系复杂性分析结果说明,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特定空间特征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需要特定时间特征的训练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等各因素融合,即非常注重运动员个体发展特征,针对性进行个性化训练。因此,大多情况下脱离具体受训对象也就不存在一种绝对好的,或另一种绝对差的训练方案或体系。

3.3 竞技状态形成与遗传、训练、和环境之间的多环节交叉综合性特征揭示出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竞技状态形成的基本结构,而最佳竞技状态的这种动态发展,就是由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在各环节彼此相互作用达到理想结果的体现。因此,除了抓好训练环节外,不能忽视先天因素的选材和训练环境的营造等问题。

3.4 基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外在表现在不同阶段均有明显差异的观点,如果运动员在发展过程中某阶段达到理想竞技状态后,为了继续进步,就必须抛弃旧的状态并为获得新的状态建立基础,就要求本质性地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所有组成的成份,进行改造和优化组合。

4 结 语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会伴随着整个系统的内、外部改变而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稳定性,在形成竞技状态系统中,由于要素之间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的关系,在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这个有机整体,需要各种要素构成进行构建,而这些组成要素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因此,教练员对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系统的控制不能采用固定的训练模型进行训练,只有分析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构成的每一个要素或层次,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每一个要素的性质及其作用,综合考虑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从影响竞技状态形成的相关因素入手,考虑社会、训练条件、遗传、生理、技能、心理和竞技意识等因素。要结合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竞技水平层次和比赛的重要程度针对性地科学规划与实施,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转移达到预期的、理想的目标。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0-401.

[2] 李赞.竞技状态的属性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9,16(3):73-76.

[3] 熊焰.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J].体育学刊,2004,11(3):128-130.

[4] 王卫宁,熊焰.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内核——竞技状态“公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2):57-60.

[5] 张春合,吴金元,等.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20-23.

[6] 姜涛.关于竞技状态相关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9,16(1):82-84.

[7] 郭可雷,吴春霞.竞技状态的定义及形成发展规律辨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23(1):62-63.

[8] 杜长亮,李少丹.复杂性科学视野下运动训练理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141-144.

[9] 夏力,熊焰.目前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77-80.

[10] 张镇.社会系统复杂性探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2):36-39.

[11] 何蕊.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辩证统一[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67-69.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lex of Personal Project Best Competitive State Formation Research

WANG Jia-qiang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Ningbo 315100,China)

Based on the complex theory viewpoint,from his best form of the hierarchy,the dynamic and 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act factor,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ersonal sports competitive stat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thinks that particular athlet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optimum form training must have an overall,orderly,specific training plan,and seriously implement,otherwise we cannot attain the best competitive state;In most cases from specific trainees are a kind of absolute good,or another kind of absolute difference training program or system;In addition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he link,cannot ignore innate factors selection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roblems;Athlet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 stage to achieve the ideal competitive state,in order to continue to progress,we must abandon the old state and get new state for establishing the basic,requires the essential to athlete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ll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gredients,mod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combination.

complex theory;competitive state;sports training;individual sports

G808.1

A

1004-3624(2012)05-0040-03

2012-07-13

王加强(1964-),男,副教授,主要研究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竞技状态竞技要素
高职院校羽毛球竞技能力保持与专项训练方式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
竞技精神
也谈做人的要素
花与竞技少女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培养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