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012-03-19 01:38张奎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4期
关键词:习语英语教学语言

张奎华

(沈阳市中医药学校,辽宁 沈阳 110300)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只看重语言形式,轻视文化导入及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低下。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也曾说过:“语言和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可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是在感知一种文化,接触一个民族的历史。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悠久文化,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学习与借鉴别国的优秀文化对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因素,要因势利导,努力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

1 礼仪文化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重视礼节的程度不逊于西方任何一国,但由于中西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

1.1 称呼语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比如:在英美国家,小孩子称呼爷爷奶奶时不叫grandpa 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他们认为这是得体的、亲切的;年轻人称呼老年人或陌生人,在其姓氏前加Mr、Mrs 或Miss,如Mr.(Mrs)Smith、Mr.(Mrs)Thomson 等表示尊敬或礼貌。而在中国,普通人之间常以“同志(comrade)”相称;中国的年轻人对长辈称“伯伯”、“叔叔”、“大妈”、“婶婶”,而英语中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uncle”,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aunt”;在汉语中,我们可以用“老师、经理、医生”等词与姓连用作称呼语,而英语中却不能。

1.2 感谢与答谢

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但在中国,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而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

1.3 夸赞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自谦”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德,当人们被赞美或恭维的时候,总是不知所措,显得过于谦虚,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西方人对待他人的赞美总是用一句最普通的“Thank you.”来回答。他们从来不过分谦虚,对待赞美和恭维一般会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信的气质。

1.4 寒暄

中国人打招呼时,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儿?”、“您吃饭了吗?”、“ 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都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所以英美人寒暄最常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健康、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等。因此,他们总是说:“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What are you doing?”、“It’s a lovely day,isn’t it?”等,且一般以“Very well,thanks.”、“How are you?/Great!What about you?”等作答。

1.5 接受礼物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人表现出的态度也不相同。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在接受礼物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然后欣然道谢。

1.6 就餐

西方人就餐时,男士会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中国人则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而且在吃西餐时规定不许将胳膊肘放上餐桌;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不能发出响声;别人给自己添饭菜时要说“谢谢”,并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

1.7 守时

不同文化铸造不同的时间观念,总体来说,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很强。美国人视时间为一项重要的资源,他们经常会说“时间就是金钱”;德国人非常守时,迟到和早到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对于美国人和德国人来说,如果确因有事让人等了5分钟,必须做出解释;在英国,如果是社交场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礼貌的,因为女主人要为客人做准备,客人去早了,她还没有准备好,会使她难堪。

总之,礼仪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不同礼仪文化的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塑造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形象,努力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2 习俗文化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然而,由于各国的宗教信仰、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许多迥然不同的习俗文化。西方国家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与宗教相联系的习俗,如在教堂举行婚礼、向“主”宣誓、甚至打喷嚏后别人会说“God bless you!(愿上帝保佑你)”或者“Bless you!”;有困难时总是祈祷,请求上帝帮助“God help me!”等。中国的习俗则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神论与古代礼仪制度共同影响的结果,像祭灶神、土地神、财神、宗庙与拜菩萨、关公、先人牌位等习俗都属于这种情况。中西方的习俗差异还体现在节日方面,除共同的节日新年外,双方都有各自独特的节日,如中国有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西方国家则有 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Day(愚人节)等。如在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到来之际,笔者向学生讲述了感恩节的来历,包括为什么感恩节要在11月的最后一个周四以及感恩节的传统美食——火鸡(turkey)、玉米(corn or maize)、南瓜(pumpkins)等,并将西方的这一传统节日与中国的中秋节(Mid-Autumn Day)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家的人们却有着共同的对丰收和合家团圆的期盼。这正是利用了现在学生崇尚西方现代事物的心理,使他们在高高兴兴过“洋节”的同时,也愉快地接受了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3 背景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著名的语言学家Lado 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尤其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知识面,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美元”有一个表达方法是greenbacks,直译为“绿背”,如果不讲解它的背景来源,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疑惑。美国最早的纸币是由13个殖民地的联合政权大陆会议批准发行的,称为大陆币,1863年财政部被授权开始发行钞票,背面印成绿色,所以被称为“绿背”,并一直沿用至今;还有在讲授“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一课时,我们也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增加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人们热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的人们都行色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总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背景文化知识能增进学生的文化意识。

4 词汇文化

词汇是英语语言文化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其中有许多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文单词的理解和运用。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象征意义有着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色彩;而西方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象征意义则更多地表现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些神秘,多了些理性。例如,“白色”在中国文化中基本是一个禁忌词,中国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还有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等,所以白色是“枯竭”、“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而西方文化中的“白色”的象征意义主要在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因而西方人认为“白色”代表的是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着纯真无邪,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着正直、诚实,如“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en”高尚、有教养的人,“white hand”廉洁、诚实;它也象征着幸运、吉利,如“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b's life”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 一,“white magic”有天使相助的法术;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如“white market”合法市场,“white list”经过批准的合法明单,“a white lie”无害的谎言。这些都足以显示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习语比词汇更富有文化内涵。习语产生于文化,反过来又反映文化的各个方面。习语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透过它清晰地看到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例如:中国人说一个人说大话、夸口的时候说他“吹牛”,但“吹牛”翻译成英语却是“talk horse”(吹马),这就是英语中的口语习语。英语跟汉语一样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成语及典故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例如,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而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as poor as church mouse”由于教堂的清贫廉洁,所以人们通常用这个习语来形容一个人很穷;类似的还有:“the black sheep(of the family)”败家子,害群之马;“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be green with envy”非常嫉妒;“be in the red”透支,赤字,负债等。

英语典故体现着较深的文化底蕴。许多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有些话语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口语的一部分。如“green-eyed”,许多学生翻译为“绿眼睛”,其实该词相当于汉语的“红眼病(嫉妒)”,它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奥赛罗由于受人间的挑唆杀害了自己美丽的妻子,而制造该惨剧的凶手是绿眼妖魔(green-eyed monster)。再如,“That’s all Greek to me”、“a Horatio Alger story”等。同样,许多文学作品或戏剧中的人物成为了具有类似特征的人的代名词,如“Shylock”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奴;“Uncle Tom”指逆来顺受的人,尤其是黑人。《圣经》、传说和古希腊神话也是英语典故的一个重要来源,如“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 或古希腊爱神 Eros(别称the blind god),其对应的汉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Sphinx's riddle”意为“难解之谜”(人面狮身的怪兽提出“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而晚上三条腿”的谜语)。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却能教人一定的哲理与教训,尤其是伊索寓言,如习语“Naked truth”指“原原本本的事实、赤裸裸的事实”。故事讲的是真理与谎言一起洗澡,谎言穿上真理的衣服离开,真理宁愿裸着身体也不愿穿谎言的衣服。此外,还有些英语典故来自于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一些美国英语典故与美国流行的棒球和橄榄球运动有关,如“to have two strikes against one”汉语译为“处境不利、形势不妙”;“to carry the bal”是指“负主要责任”。在棒球和橄榄球运动不是十分流行的中国,学生可能不会理解这种典故所传达的意思,因此,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当听到这些英语典故时便会觉得费解,甚至影响其正常的英语交流。

由此可见,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都反映在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各自带有文化色彩和内涵的文化词汇。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把枯燥乏味的单词学习变得有趣味。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 (Ward H.Goodenough)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育。英语教师既要教授语言与文化的内涵,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同时还应在遵循文化教育原则的前提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习语英语教学语言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