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学数学”不应该疑问

2012-03-25 07:16南之辉
广西教育·D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六艺文科生朱自清

南之辉

文科生要不要学数学,既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遭受过数学“折磨”的文科生,大多是不学数学的坚定支持者;而从数学中得到益处的文科生,往往又是学数学的坚定拥护者。持哪种观点,往往与其从中是否得到益处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论证文科生不需要学数学时,许多人喜欢找出一些文化名人的数学成绩来作为佐证。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轶事,即朱自清先生当年考取北大时数学成绩为零,而北大“破格”录取了他,他之后成了著名作家、诗人、学者。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这则轶事中所传达出来的另外一层信息,即,当年北大的文科入学考试也是要考数学的;而且,大部分学生不是在数学考了0分的情况下被录取的;如果不是碰上导师的“慧眼”,朱自清是不会被“破格”录取的。所以,朱自清能够在数学考0分的情况下进入北大读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进入北大读书者众多,如果仅仅以名气来考量的话,在不同领域作出贡献的文科毕业生也很多。因此,朱自清数学成绩的特殊性并不能成为支持“文科生不需要学数学”的有利论据。

还有人喜欢拿古人作例子。因为古代的读书人或诗或文,都是在与文字打交道,参加科举,考的也是八股文章,从来没有数学一科。这样看起来,古人是不需要数学的,至少,不学数学,也一样可以出人头地,一样可以写道德文章。

可是,古人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重视数学吗?答案是否定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即数学。换句换说,孔子的七十二贤中,精通数学的肯定不在少数。其实,在古代的学校和私塾里,也是要教授数学的。当然,当时的教授内容与今天是有很大差别的。

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在科学不如今天发达、生活不如今天复杂的古代,尚且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今天,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是必要。

认为文科生没有必要学数学者,通常只是简单地以一句“学数学没用”来解说。数学不是屠龙术,很多东西不是今天学了明天就有用,也有可能学了之后永远都用不上。但是,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的学科,学习数学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点无人可以否认。

更重要的是,如果希望在某些文科领域有所收获、有所建树,就不能不学好、用好数学。当然,如果仅仅是想在文科的某个领域混一个文凭,则又另当别论了。

学习实践告诉我们,认识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但理解了的东西,一定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很多事物,仅仅知道一个概念,和掌握了与概念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两者认知的结果肯定不同。比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其基础是数据,而要了解这些经济数据,想深入了解一些,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就必不可少。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与数学有关的概念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定期由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每年一度的财政预算等。其中所涉及的同比、环比、平均、期望、概率等概念,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如何能深入地读懂?

所以,文科生要不要学数学不应该有疑问。在认定了文科生有学习数学的必要后,我们应该讨论的是:该学习数学的哪些内容,学习到怎样的程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六艺文科生朱自清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文科生的科学传播之旅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文理科男生是这样看对方的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