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心城区绿地格局演变概述

2012-03-28 08:32
重庆建筑 2012年7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区绿地

赵 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天津市中心城区绿地格局演变概述

赵 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探讨天津城市绿地的演变过程,系统梳理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绿地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空间分布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天津城市绿地演变与海洋和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元明清时期传统园林、1860年开埠后的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建国后人工绿地系统建设等三个阶段,中心城区绿地逐步形成点线结合的景观格局。

园林历史;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演变;天津

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质条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植被类型和绿地格局。历史上,由于缺少对绿地演变的系统研究,导致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对园林绿地的继承和保护。只有经过科学地分析,制定合理规划策略,才能充分发挥绿地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优势。文中提到的绿地是指以植物为主体的城市绿色空间(含绿地内的水体),不包括其它类型的水体。研究的地域范围为天津市中心城区(即外环以内),这一区域以人工改造的绿地类型为主。

1 天津城市绿地概况

天津城市绿地格局的形成具有沿海城市的普遍特征;同时,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使得城市绿地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天津市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河网密布、洼淀众多。总体来讲,天津城的选址及绿地演变与海洋和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首先,海水退去后形成盐碱地,限制了多数植物的生长,滨海地带多为耐盐碱的植物群落,平原地区零星分布天然林地。其次,丰富的河流和湿地孕育出特有的水生植被景观,但由于城市的快速建设,水生植被随着水系的衰退而减少,并逐步被人工林地所代替,其特色逐渐丧失。

依据天津城市建设的不同时期,绿地格局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60年前的封建社会时期,绿地以传统园林为主,包括皇家园林[1]、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类型;1860-1949年(开埠后至建国前),绿地从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包括租借园林、公共园林和私家园林等类型;建国后,天津市绿地建设经历了曲折停滞的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起,城区中增设大量的公共绿地和社区绿地,城市环境得到显著地改善。

2 建国前天津绿地的演变

2.1 元朝至1860年开埠前

这一时期,天津的绿地布局与水系密切相关,园林选址多在海河沿岸和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天津最早的园林出现在元朝,名为“桃花堤”[2],明清后成为沽上胜景。该园林依北运河堤建成,沿堤植桃栽柳,清朝皇帝曾来此游赏并赋诗;“桃花堤”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共园林,一直保留至今。明朝时期,天津古城新增“直沽皇庄”[3]和“浣俗亭”两处皇家园林,专供接待皇帝和官员之用。清朝前期,天津城市发展迅速,新建园林主要分布在城区之中,数量明显增加,园林类型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附属园林等。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盐商集资建造的“柳墅行宫”,而私家园林多以理水见长,被称为“沽上园林”[1],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的“水西庄”,以及盐商李春城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荣园”(现称人民公园)[2]。

元朝至1860年,天津共建造约30余处园林绿地,以点状布局结构分布在海河沿岸(图1)。

图1 元明清时期园林绿地分布

园林受到封建礼制文化、盐商文化、漕运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综合影响,多数源于自发建造,形式单调,功能单一,雅俗共赏。因受到封建礼制文化的束缚和军事的需要,卫城街道布局规则严整,仅建有少量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对城市公共绿地的发展影响不大。卫城外受到地质条件及漕运经济的影响,市民活动异常活跃,公共园林资源丰富,对城市绿地的演变起到重要的作用。清代盐业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盐商私家园林的建设,这些私家园林多分布在卫城外,部分花园至今依然被保留着。此外,天津是中国历史上多种宗教盛行的地区之一,一些大型寺庙建有附属园林,但规模较小、且造园手法简单。

2.2 开埠后至建国前(1860-1949年)

1860-1949年,天津城市文化受到外力干扰,开始了新的进化过程,园林形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出现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租借园林等绿地类型。从1880-1937年间,英、法、意、俄、日等国共建造了10座租借园林,主要用来满足侵略者休闲的需求,公园规划布局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租界区除租园林外,还建有张园、倪嗣冲洋房花园、倪家花园、静园庆王府花园等几处私家花园。

华界地区的绿地类型多为公共园林和私家园林。公共园林以公园为主,造园手法既有中式古典园林样式(多为在原有明清园林的基础上改建),也有参照西方古典园林样式(多为新建公园)。在“北洋新政”时期,第一个由政府修建的公共园林为劝业会场(现称中山公园),园内建造风格中西合璧,成为天津公园建设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此外,华界里还有“种植园”(现称北宁公园)、大罗天、广东会馆南园等几处公共园林和13处私家花园。

这一阶段绿地建造时间集中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处于西方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交融的阶段,对建国后城市绿地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国后期,天津饱受战争洗礼,城市建设几乎停滞,一些已建成的公共设施及园林在战争中被破坏、荒废,能够保留历史原貌的园林已十分稀少(图2)。

图2 1860-1949年城市绿地分布

3 建国以来天津城市绿地的演变

1949-1979年,天津城市发展起伏较大。1949-1958年间,城市公共绿地迅速发展,为满足市民休闲的需要,政府开始兴建各类公园,此时的公园绿地既要保护原有古典园林文化,又要利于工业生产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政府还对建国前荒废的园林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并重新向广大民众开放。其后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唐山大地震等天灾人祸,城市建设严重滞后,城市绿化环境日趋恶化,加速了天津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的衰败。另外,市民保护城市绿地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淡漠,存在侵占公共绿地和破坏历史文化环境的现象[3]。依据1955年天津市地图,可以区分出城市公园、苗圃、芦苇地、细草地等绿地类型,城区内以公园绿地为主,城外多分布有芦苇地和草地,城市土壤的盐碱化严重,缺少成片的乔木林地(图3)。

1979年改革开放后,天津市绿地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绿地快速发展。经过30年的建设,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以城市公园为主体,道路、河流两侧绿化带和建筑组团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地体系。通过对城区绿河、绿道、绿网和建设园林城市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全市林木覆盖率逐年提高。城区及近郊新建道路的绿化水平明显提高,绿带具有一定宽度,植物种类丰富,观赏价值高。但在中心城区内造林地段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和成本增高,使得成片林面积较少,难以取得应有的生态效益。依据2010年相关数据的统计,天津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7.5%,城市用地绿地比例7.1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9m2,森林面积比例4.81%[5],绿地比例逐年提高,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尽管绿地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天津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仍处于全国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中下游水平[6],且天津中心城区的绿地布局不均衡,核心区缺少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绿地,城区未形成绿化网络等。将2010年与1995年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见城市化建设对绿地的侵占较为明显,例如外环两侧绿地出现宽度缩减、面积减少等变化(图4~5)。

图4 1995年城市绿地分布

图5 2010年城市绿地分布

4 现状绿地斑块结构分析

依据景观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利用2010年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0年8月遥感影像(分辨率30X30)等资料,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现状绿地斑块进行分析。天津市老城区内主要是中小型绿地,中环和外环之间多为组合式的大型及超大型绿地。中小型绿地斑块多为附属绿地、小游园和中小型公园绿地等,有利于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和景观连接度,还能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便利。但中小型斑块过多,景观破碎度高,生态效益低,不能为物种提供稳定的栖息地。超大型斑块占总斑块数的11.9%,面积百分比达70.57%,主要为综合性公园和自然植被斑块,有利于涵养水源,增加绿地景观的连接度,维持绿地中物种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平均斑块分维指数(FRAC)的理论范围为1.0~2.0,其值越趋近于1.0,斑块形状越有规律,表明斑块的几何形状越趋近于简单,受干扰程度越大;其值越趋近于2.0,则表示其具有最复杂的图形,受干扰程度越小[7]。平均斑块分维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经过计算,2010年天津市中心城区FRAC值为1.051842,远小于1.5,反映了城市主要公共绿地具有人为干扰强烈的特征。FRAC数值过低,对创造城市多样性的景观空间、提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不利的,应当引起重视。

通过对天津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绿地斑块指数的分析,经过实地调研,总结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特征为:

(1)城市绿地类型组成不协调,中心城区公共绿地比例偏大,防护绿地数量少;外环防护绿化带未实现连贯性;

(2)城市绿地的布局不尽合理,斑块分布不均匀,局部过于分散,城市中心地区缺少大型绿地;

(3)城市绿地多样性不高,景观破碎度大,特别是小型斑块,人为影响严重;

(4)城区内绿地边界简单,分维数极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5)绿地系统的布局缺乏对境内动植物、河流等生态过程的考虑;

(6)绿地建设中缺乏景观生态学的指导和绿色空间格局的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5 结论

现状天津市中心城区内的绿地以点状布局为主,部分绿地与河流、道路结合,呈线性分布。老城区绿地从1930-2010年间没有明显的变动,表现为数量少、面积小;中环至外环之间多分布为中、大型绿地,类型以公园绿地为主;沿外环设有环状绿化带,主要起到防护隔离和生态保护的作用。由于天津市地质土壤条件差,缺乏多样的植被类型,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期其绿地营建存在一定的难度,绿化方式基本为人工种植。为更好地突出绿地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作用,应对天津城市绿地现状做进一步的分析,提出更合理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措施。

注释

1此类园林主要供皇帝派遣的官员使用,又称官署园林。

2桃花堤位于丁字沽,因种植桃花而得名。

3“直沽皇庄”已无史料考证其具体位置。

[1]郭喜东.天津城市园林风格研究[J].中国园林,2007,23(03):65-72.

[2]章用秀.天津的园林古迹[M].天津:天津特色古籍出版社,2004.

[3]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城乡建设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4]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中国统计局.2010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李金路.天津园林“十五”计划研究[J].规划师,2002(7):77-80.

[7]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天津规划局和国土资源局.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9]郭喜东,张彤,张岩.天津历史名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 红

On Green Space Pattern Transition of Central Downtown Area in Tianjin

Based on time and space difference,transi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in Tianjin is discussed,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space at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ges is overviewed and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along with the driving force of green space is analyzed.The transi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in Tianji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ing of sea and water system.It has three phases:traditional gardens in Yuan Dynasty,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gardens to modern gardens for openness in 1860;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green space system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green space in the central downtown are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dot-line combined landscape pattern.

garden history;urban green space;landscape pattern;transition;Tianjin

TU985

A

1671-9107(2012)07-0005-03

基金论文:该文为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编号60302019)论文之一。

10.3969/j.issn.1671-9107.2012.07.005

2012-05-28

赵迪(1981-),女,山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城区绿地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