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中的中国英语*

2012-03-31 20:55孙太群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实力语言英语

孙太群

(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 351100)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中的中国英语*

孙太群

(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 351100)

中国拥有与众不同的软实力,构成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就是中华的传统文明。而中国英语则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用英语来描述自己与世界,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中国英语的存在与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力和创造力,从而对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英语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Hard Power),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Soft Power)。“……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按照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1]。例如,2009年印度政治家、作家沙希·塔鲁尔在TED会议上做了题为Why nations should pursue“soft”power的演讲,他认为印度正在迅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不仅是通过其贸易和政治,而更多的是通过其“软”实力,即通过饮食、音乐、科技、宝莱坞与世界分享自己的文化。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国家实力不是体现于一个国家的军队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其对世界心灵和思想的影响力[2]。

一 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现状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同时深刻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拥有与众不同的软实力[4]。构成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就是中华的传统文明,这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由孔子、老子、孟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先哲们的精神力量。如“和”这个概念,古人云“以它平它谓之和,以水济水谓之同”,“它”是异者,与和自己不同的人达到和平状态,这才是和,而不是你我完全相同,这种观念就与西方很不相同。二是民俗文化。比如中国的民俗节日、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无不浸透着中国传统思想、精神、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和智慧,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炎黄子孙的生命基因,是我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2006年“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来华访问时说,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例如: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国的书法、绘画、中国功夫,甚至中国的饮食和传统服饰等,在美国很受欢迎。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我国虽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文化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世界公认的文化经济弱国。”[5]由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敌视,使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缺乏认同,甚至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对手和敌人。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处于弱势,对外文化传播逆差严重,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全球化态势下我们国家越来越受到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国际上主导的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等,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人手中。可见,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 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经济的迅速全球化导致文化和语言的全球化。毋需置疑,英语的应用已席卷全球,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而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必然导致英语的迅速地域化或本土化(localization or nativization)。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achuru指出:“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人的名望、地位或现代化,它都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再生,部分是文化再生。”[6]这种再生过程实际上就是英语语言的本土化,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所产生的语言变体已达近10种,“Englishes”得到了许多英语研究专家的认同,“英语是所有英语使用者的共同财富”成为人们的共识。英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多而大大加快,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日渐突出,出现了中国英语。

(一)中国英语的概念及其特点

1980年,葛传椝[7]首先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但未对此作为一种英语变体在理论上进行研究。随后,孙骊[8]、汪榕培[9]、李文中[10]、谢之君[11]、贾冠杰、向明友[12]等学者就中国英语的定义、“英语变体”问题及中国英语的汉语干扰等问题进行过不同论述。近年来,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的观点明显占据了上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句式和语篇等方面。在词汇方面,许多中国特有的事物,尤其是表达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所特有的体制、名称等已经融入英语,如鱼米之乡(a land of fish and rice),下海(plunge into the commercial sea),和平崛起(peaceful rising),神舟六号飞船(Shenzhou VI spacecraft),福娃(Fuwa),与时俱进(progress with the times),和谐社会(a harmonious society),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等;在句式和语篇方面,我们可以从诸如China Daily,Beijing Review等这些堪称中国英语语篇范本里看出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21世纪以来,中国英语的研究焦点已从关注中国英语是否存在和定义,转向中国英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甚至政治因素,许多学者从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层面探究中国英语,同时中国英语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语界的关注。李少华[13]将中国英语放置在全球化视野中加以考察,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做出了突破性研究。吴小龙[14]根据中国英语的三个特征,分析了中国英语对英语教学的重要启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由此可知,我国学者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已不断深入,并将其提升到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关系的层面。

(二)中国英语对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强劲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对内有强劲的凝聚力;对外有广泛的影响力;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不断的传承力;对新事物有无尽的创造力。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用英语来描述自己与世界,是对英语语言——这一人类共同财富的拓展、延伸与丰富。中国英语的存在与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力和创造力,从而对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对内有强劲的凝聚力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中国英语的词汇语句扎根于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中国社会中诸如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特征。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增加,会有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表达进入英语,这些中国英语词语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了理解本国的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外部视角。中国人在国际交流中使用英语表述自己的历史传承、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自己的观点和期望,拥有话语权,有利于强化中国英语学习和使用者自我文化的心理意识、保持民族身份、增强对内的文化凝聚力。

2.对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英语正强烈冲击着英语,大量汉语拼音形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全球语言监督”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根据“全球语言监督”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它来源。这些新词和词组,不用向母语为英语的人士特别解释都能被理解[15]。语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在横的方向上表现为影响力。美国电影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到6%,可上映时间却占到了全世界放映时间的80%。这给人以提示:文化惟有传播才可能有影响力。在英语全球化的两难处境中,中国人通过使用英语,参与国际事物、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不断增强。最近几年,一些由汉语衍生出来的“中式英语”单词和词组,包括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uanxi(关系),kongfu(功夫)和taikongren(太空人)等已经广泛被西方国家认可和使用。近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单词:taikongnaut(宇航员)。以前宇航员有两个解释:astronaut、cosmonaut。astronaut表示美国宇航员,cosmmonaut表示苏联宇航员,而taikongnaut则表示中国宇航员,是把汉字“太空”的拼音和英语语言中“宇航员”一词的词根嫁接而成,体现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认同感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国英语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能够被英语为母语的人接受,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英语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对外广泛的影响力。

3.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不断的传承力

语言承载着文化,在纵的方向上表现为文化的传承力。在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尤为关键。通过交流文化得以丰富、传承和发展,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中国英语不断运用中一代一代在中国和世界传承下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经久的持续力和传承力。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思想就是最好的例证,如老子的“无为而治”(the Taoist Actionless Governance of Laotzu)和孔子的《论语》(the Analects of the Confucius),他们的政治、教育等思想非常贴切地融入英语,得到持续地传承,为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积极向海外推广汉语,比如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以此在中西文化之间搭建友好桥梁。而中国英语也为人们了解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对新事物有无尽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最具有创造性和最富有活力的文化,总会青睐不同文化的接触点、边缘地带或缓冲空间,因此,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互动成为文化发展不可小觑的动力[16]。优秀的文化应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体系,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文化具有创造性的融合能力。根据人类学和语言学界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17]中提出的“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能对语言使用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英语变体,中国英语载有汉语语言特征,反映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等,其广泛运用,使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消除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对立关系。英语的普及和延伸并不威胁汉语的地位和影响,世界范围的汉语热足以证明世人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波尔顿[18]使用了“界面”(interface)一词来描述英汉这两种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的交互,并认为这一界面将在中国及不断扩大的华人社团中继续延伸,这一提法对以后的中国英语研究以及相关的汉英对比分析研究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即中国英语,能够促进汉英“界面”的进一步发展,汉英界面的形成也能促进对汉语语言本身的研究。因为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母语运用特征及发展变化,能够开拓学术视野,启迪研究思路,从而对国内、国际汉语学习和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同时,在中国英语中,各种汉语借词通过音译、译借和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更体现了英语和汉语的交融与统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汉语的统一、汉语地位的提高和中国英语现象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巩固,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中国英语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势必会有更多新的反映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语句出现,给中国文化以无尽的创造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文化是活的生命,中华文化要在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和传播,只有传播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外交往的加深,使更多国家的人们需要加深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理解,而携带中国文化信息的中国英语自然能使他们更直观高效地理解中国文化,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国英语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消除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对立关系,并形成统一;有利于我国英语教育改革,提高中国学习和使用者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英语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中国英语,探寻英汉语言的恰当契合点,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中国英语渗透中国文化教育将对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Shashi Tharoor.Why nations should pursue“soft”power[EB/OL].Ted,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shashi_tharoor.html.

[3]什么是“软实力”[N].解放军报,2006-06-12.

[4]焦雯.什么是我们与众不同的软实力[EB/OL].www.ccdy.cn,2009-01-11.

[5]沈壮海,张发林.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02-05.

[6]Kachuru B.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

[7]葛传椝.漫淡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8]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J].外国语,1989(2).

[9]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10]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11]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4).

[12]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13]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4]吴小龙.中国英语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1).

[15]曾向荣.中文成英语新词最大来源,中式英语折射时代特征[N].广州日报,2007-02-17.

[16]袁源.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EB/OL].http://www.ccmedu.com/bbs12_4823.html,2005 -12 -01.

[17]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8] Bolton K.Chinese Englishes——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H313.5

A

1008-4681(2012)03-0101-03

2012-01-09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课标理念下非师范类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的探索与研究”,编号:JA10236S;莆田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对构建高校英语教育文化育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编号:JG201109。

孙太群(1964-),女,湖南沅陵人,莆田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跨文化。

(责任编校:陈婷)

猜你喜欢
实力语言英语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