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从虚论治

2012-04-01 07:09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宗气血虚阳虚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明《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1-2]本文仅就心悸从虚论治作一探讨。

1 理论溯源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虚证主要责之于心的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不宁,心神动摇,惊悸不安。《素问·平人气象论》“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认为心下虚里跳动太过,宗气外泄,多属阳气虚衰。《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藏神,心血充足,则心有所养,神有所藏。《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由于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惊恐,致心惊神慌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金·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不外“气虚”“痰饮”两端,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惊悸怔忡》将心悸责之血虚与痰,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亦云:“心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冲而悸也,血虚者亦然。”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2 病因病机

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神无所藏,而致心悸。气属阳,血属阴,虚证心悸不外阳虚与阴虚:

2.1 阳虚 《内经》指出虚里跳动,属于“宗气泄”。张景岳《类经》进一步阐述为“肾虚不能纳,故宗气泄于上,则肾水竭于下,肾愈虚则气愈无所归”,将此“真阴之虚”概括为“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宋《圣济总录》认为心悸的发生“每本于心气之不足”。唐宗海亦认为“心火不足,则气虚而悸”。清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心悸的根本原因是心机发动力微弱,并提出大气下陷论,即胸中大气下陷而致怔忡。宋·严用和《济生方·惊悸论治》指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3]阳虚致悸,有上焦心阳受损的桂枝甘草汤证,有肾阳受损,蒸腾气化无权,水饮上凌于心的真武汤证。

2.2 阴虚 《丹溪心法》指出“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4]。虞搏认为心悸的病机为心血不足,神明不安。《证治汇补·惊悸怔忡》谓:“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唐宗海认为“血不养心,则神气浮越而悸”。阴血亏损,心所失养,不能藏神,故神不安而志不宁[5]。

3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虚证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182条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大旨在太阳伤寒,不因汗下即见脉结代,心动悸,其人必气血素虚,阴阳两虚,心阴虚则心失所养,心阳虚则鼓动无力,故脉结代,心动悸。用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中以炙甘草为君药,补中益气,中气充足,心血充盈,则脉道通利;重用生地黄峻补真阴;桂枝与生姜温通经脉,助阳扶卫,有平冲降逆之功,与甘草相伍,可制动悸;阿胶、麦冬、麻仁养阴补血,以充脉体;人参、大枣补气益脾,益气血生化之源;清酒煎煮通阳以利血脉,使滋阴而无滞结之患。炙甘草汤为千古补虚第一方[6],根据气血阴阳的变化,脏腑的虚损,使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效若桴鼓。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王爱明.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思路[J].吉林中医药,2007,27(7):690.

[3]宋·严用和.重辑严氏济生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5]汤晓龙.心悸理论源流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2002(4):13-14.

[6]齐方洲,朱慧芳,徐辽寅,等.炙甘草汤新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9):910.

猜你喜欢
宗气血虚阳虚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血虚体质人群日常调理很重要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