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伏牛山”名称考略

2012-04-06 00:34何沛东
关键词:伏牛山嵩县豫西

何沛东

(浙江大学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杭州 310027)

【河洛文化】

豫西“伏牛山”名称考略

何沛东

(浙江大学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杭州 310027)

豫西伏牛山的名称由来有因形状、传说、传讹得名之说,后者最为可信。成名时间在魏晋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期之间,最有可能在隋代,晚至清末已成为专名。伏牛山地区佛教的发展、传播在山名的确定和专称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豫西;伏牛山;地名

豫西伏牛山是秦岭延伸到河南省境内的一条重要山脉,为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但历史上“伏牛山”并非专称。[1]由于各种原因,史籍对豫西“伏牛山”之名记载含糊不详,加之并非专指,使其由来更加扑朔迷离,且尚无学者对此系统考察。本文拟将历代史籍中关于“伏牛山”的记载予以梳理,对豫西伏牛山名称的由来、专称化历程,以及佛教发展对其名称的影响等方面试加以探析。①下文若无特别说明,“伏牛山”均指豫西伏牛山。

一、“伏牛山”的名称由来

(一)因形状得名

伏牛山之名源起以“状如伏牛”之说为主流,地方志、地名志等志书多采用此种说法。《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云伏牛山“长200余公里,宽约40-70公里,形如卧牛,故称伏牛山”;[2]《洛阳市志·地理人口》云其“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形如卧牛”;[3]92《南阳市地名志》云其“因蜿蜒起伏形如伏牛,故名”;[4]《栾川县志》云其“因山势起伏跌宕,状如伏牛,故名”,[5]72等等。然而此种说法值得商榷:“我国的测量制图与地理考察发端很早,但长于记水而拙于记山,却是久远的传统,受自然条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山文研究相对薄弱,人们对山名及其所指地域,往往只有比较模糊的认识……”[6]古人已认识到这一点:“如太行在燕、代,随处异名耳。”[7]231

史料中记载的伏牛山大致位于嵩县南、鲁山县西之汝水所出之山。乾隆时期《嵩县志·伏牛山》:“即大曼山,《通鉴》、《水经》并名猛山,俗名龙池曼。”[8]现今龙池曼为伏牛山高峰之一,海拔2129米,有龙池曼自然保护区,云岩寺遗址也在龙池曼南麓。综合各种文献,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伏牛山仅限于天息山(或猛山),即今河南嵩县白河乡龙池曼周边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②后来伏牛山逐渐由龙池曼区域逐步扩展到附近相连山体,迟至清代,人们或已经认识到这种情况。同治《河南府志》:“按伏牛山《名胜志》谓在嵩县南三百里,《嵩县志》以为二百一十里,盖伏牛山盘亘数百里,凡嵩县西南诸山皆曰伏牛。宋之问诗太和、石扇并山名,石扇山见《名胜志》,太和山见《神仙传》及《水经注》,为尹公度隐处皆可以伏牛盖之。”郦道元曾描述汝水源头景观:“今汝水西出鲁阳县之大盂山黄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西即卢氏界也……历蒙柏谷,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9]1741-1742此描述与实地观测龙池曼,均无“伏牛”形状。《洛阳市志·地理人口》载:“伏牛山脉规模巨大,山势雄伟高峻,主脊主要由燕山时期花岗岩、片岩和片麻岩组成,两侧为古老的变质岩层,局部地方有灰岩出露。北侧山坡陡峭,坡度多在45°以上,有的超过80°;南侧山坡一般较缓,坡度25°-40°;岭脊多呈锯齿状,山势挺拔,层峦叠嶂,多为悬崖峭壁,又有奇峰突起,远眺山峰如林。”[3]93“奇峰突起”、“山峰如林”,形态也并不具有伏牛之状,且古代技术条件也不能瞰其全貌。因而,伏牛山得名于形似伏牛的说法,缺乏地貌上、直观视觉上的依据。

(二)因传说得名

伏牛山之名源于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嵩县云岩寺遗址现存明代撰刻的两块《伏牛山云岩寺记》石碑。其一为明代兵部郎中乔缙所撰:“……至今山人于野牛岭铸铁牛以像之,故号伊阙伏牛,自在禅师也……野牛降伏而山名,白云吐岫而寺号。”其二为十数年后王官之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所撰:“嵩治城南三百里山曰伏牛。考之邑志,有唐号自在禅师者,次岭巅闻野牛狞恶噬人,师适遇牛,偎首卧地者降伏然,故名之。”清汪价《中州杂俎》亦载:“唐自在禅师学道既成,欲幽栖名山,问于师,师曰:逢牛则止。行至嵩县南山问路,或告之曰此野牛岭也。岭上一野牛截路噬人。自在作法祝之,牛驯服,遂跨以行,至上云岩寺,下牛趺坐,而牛奔突,直上后山,绝顶跃入池中,俄而云起昼晦,有龙奋腾东南两山之上,自在祝之曰娑伽。娑伽夙性未化,见大法身无骇徒众,可仍入池中,吾为说法,投以杖使束,而小龙敛形,复入池中。今山顶小池围丈曰龙池。遂名其山为伏牛山。佛经译语:牛化龙曰娑伽龙云。”[10]清康熙《河南通志》对云岩寺的描述也有类似记载。此种说法明以后广为流传,然亦颇多疑问。

唐自在禅师生于公元741年,逝于公元821年。[11]最早记载伏牛山名的为《括地志》:“十五年(公元641年),泰撰《括地志》功毕。”[12]显然伏牛山之名形成之时自在禅师尚未出生,何谈因其降伏野牛而山名得?故此说法疑为后人附会之说,内中可能杂有伏牛山特别是云岩寺僧人为了扩大其影响的宣传成分。康熙《河南通志》关于云岩寺唐自在禅师降伏野牛的说法,“明显与明代的两块云岩寺碑文相同,说明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云岩寺的影响已经增大,最终被载入史册”。[13]前人对此已有辨伪,且其相关传说也被斥为荒谬。乾隆《嵩县志》载:“伏牛山……按旧志载《传灯录》降伏野牛事语多不经,《南召志·铁牛庙记》牛伏地中,角出土数寸,头在河南,尾在陕西,为伏牛八百里之证均荒怪不列。”[8]

(三)因讹传得名

伏牛山区多伏流,东魏时于其附近曾置伏流城。《魏书》载:“伊阳郡武定二年置。治伏流城。后陷,寄治州城。”[14]《水经注》记载:“伊水又东北迳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刘澄之《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9]1338《读史方舆纪要》总结了伏流城的兴废史:“伏流城,在县北。此南陆浑也。魏收《志》:东魏武定二年,置伊阳郡,治伏流城,又北荆州亦治焉。五代《志》:东魏置伊川郡,领南陆浑县。隋初郡废,改县曰伏流,又置伊州治此。大业初废,复曰陆浑县。唐因之。五代时省入伊阳县。今其地有伏流岭,亦曰伏流阪,北去废陆浑县二十余里……《元和志》:东魏筑伏流城,以城北有焦涧水伏流地下而名。”[15]依上述史料,伏流岭、伏流阪和伏流城的称谓,在隋唐以前已经广泛流行了。伏牛山河水多伏流,自龙池曼而下,溪流河水多潜伏于倾山荫渚、茂林卧石之地下,伏流地貌特征明显,故伏牛山也是名副其实的伏流山。伏流应是当时当地使用范围很广的地理概念。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伏流与其生活密切相关,更为他们所熟知。

“伏牛”与“伏流”读音相近,至今当地方言中声母[l]、[n]与普通话的读音还有相异,如“嫩,栾川县方言读‘lün31’,普通话应读‘nen51’”。[5]616“嵩县方言中,[n]声母只拼开口呼、合口呼韵母……普通话读[n]声母的字,在嵩县方言中有少数读零声母。”[16]而“牛”即其“少数读零声母”的字之一,如将“牛”读为“ou阳平”,然当地民间绝无伏牛[ou]山一说。

可以推断,东魏筑伏流城,隋朝废伊阳郡,改在伏流城南二十里傍伊水置伏流县,弃北魏之前天息山、猛山、大盂山、还归山、燕泉山、高陵山之异名不用,而使用伏流山称谓。“伏流”、“伏牛”两者读音相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混淆口音,至李泰《括地志》统一为“伏牛山”,而后“伏流”一说再无出现。清嘉庆《鲁山县志》也认同“伏牛”与“伏流”两者为传讹或异名的关系:“伏牛当即伏流之转,《元和郡县志》:陆浑县伏流城东魏孝静帝二年所筑,以城北焦涧水伏流地下,西有伏流坂,因以为名。伏流坂当为伏牛山异名。”[17]

二、“伏牛山”的专称化历程

北魏郦道元经大量实地考察,对所选取的材料披沙拣金、仔细严谨,“其所不知,盖阙如也”。[9]2其关于伏牛山的记载:“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并异名也。余以永平中,蒙除鲁阳太守,会上台下,列山川图,以方志参差,遂令寻其源流。此等既非学徒,难以取悉,既在迳见,不容不述。”[9]1739-1741郦道元其时恰在鲁阳郡做官,他认为前人对于汝水之源记载不一,并亲临考察,因此对该地情况应十分了解。从其考证可知,当时还未出现“伏牛山”一名。

“伏牛山”之名最早见于初唐李泰《括地志》卷三鲁山县:“汝水源出汝州鲁山县西伏牛山,亦名猛山。”[18]张守节《史记正义》亦遵此说。[19]《括地志》问世170余年后,李吉甫撰我国现存最早且相对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其中关于伏牛山:“汝水出县西一百五十里。天息山,一名伏牛山。”[20]另,初唐诗人宋之问《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首句:“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21]以上是最早见于史料中的相关记载,且论述之伏牛山均为现豫西伏牛山。①据本人考察,现存史料中最早记载且是《括地志》之前唯一记载的“伏牛山”之名,为《魏书·地形志》:“上党郡秦置……寄氏二汉为猗氏……有盘秀岭,蓝水出其南,东流入浊漳。有方山、伏牛山。”然考证此“伏牛山”位于今潞城县附近,因此唐《括地志》之前并无关于豫西伏牛山的记载。

可以推断伏牛山之名的确定可能在北朝郦道元考证汝水后至唐初李泰《括地志》书成的一百余年间。然东魏西魏、北周北齐时该地区连绵战乱和政权辖属频繁更迭,伏牛山之名此间确定的可能性非常小,应在南北统一后的隋代正式确定。《括地志》以后,豫西“伏牛山”与其他地方之“伏牛山”并存,历史上主要的全国性地理史籍对各地“伏牛山”记载见表1。

表1 地理史籍所载各地的“伏牛山”

由表1可知,至清代“伏牛山”之名才逐渐专指豫西伏牛山。事实上,明代这种倾向或已经比较明显。王士性《广志绎》中相关的唯一记载:“伏牛山在嵩县深谷大壑之中。”[7]228黄汴《水陆路程便览》中相关记载也仅一处:“河南府二程祠南一百六十里至嵩县伏牛山。”[22]两者所记“伏牛山”也均指豫西伏牛山。王士性喜好读书,中进士后先后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其足迹除福建以外遍布明两京12省。其《广志绎》自序曰:“余已遍海内五岳,与其所辖之名山大川而游,得文与诗若干篇记之矣……余言否否,皆身所见闻也,不则宁缺如焉。”[7]185黄汴为明代徽州商人,其《水陆路程便览》也是为百姓所参考的道路里程。其自序曰:“新安商人黄汴,与父一道遍历全国,后侨居吴会,对从两京十三省至边境的水陆交通路线进行详细系统地整理,并附有以宋代税安礼的《地理指掌图》为底本的地图(三页表里),以供士、商旅行时便览。”[23]从两人的记述可以看出,迟至明代“伏牛山”已趋于专指豫西伏牛山了。到了清代,豫西伏牛山之名渐得官方认可。张之洞的奏疏称“其隐患在豫在秦且散布各省,在豫者为伏牛山伏莽,在秦者为汉回仇杀”。[24]《清通志》、雍正《八旗通志》中的“伏牛山”也仅指豫西伏牛山了。据此,豫西伏牛山名称的认定最晚至清末已经基本统一。

总之,“伏牛山”之名出现于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之后、唐初李泰编《括地志》之前,最有可能确定于隋代。经唐以后各代流传,明代已趋于专指豫西伏牛山,迟至晚清,豫西伏牛山的名称的认定已基本统一。

三、佛教发展对伏牛山名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期间战争不断,导致百姓“逃亡异乡,或者托身寺院,以躲避统治者所加的不堪忍受的压迫”。[25]公元4世纪下半叶,为躲避战火和保存佛教实力,释道安“遂率众入王屋女机山。顷之,复渡河依陆浑,山栖木食修学。俄而慕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26]之后,伏牛山的佛教始载入史册。“隋唐时期伏牛自在禅师等人在此传习马祖道一禅师的洪州宗禅法。元代伏牛全山寺庙号称‘七十二曼,八十一庵’,这时佛教界已经将伏牛山看作与五台山、峨嵋山和少室山是同等重要的‘名山胜地’。明代伏牛山的佛教,主要是元代禅宗以断桥伦一支为盛,其中受四川佛教禅宗无际明悟禅师一派的影响很大。这一时期,以修炼为特点的伏牛山佛教在中国佛教界崛起,不仅受到佛教界人士的重视,也受到了朝廷的注意。伏牛山僧兵抗倭的故事享誉世间仅次于少林。伏牛山的佛教还影响了少林寺、杭州碧峰山白业堂、苏州著名北寺、南京瓦官寺等。”[27]明代王士性所见即为:“伏牛山在嵩县深谷大壑之中数百里,中原战争兵燹所不及,故缁流衲子多居之。加以云水游僧动辄千万为群,至其山者如入佛国,呗声梵响,别自一乾坤也。”[7]228

魏晋南北朝时期,伏牛山佛教的发展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成为“伏流”讹传为“伏牛”的重要原因。明代以后官修史籍中伏牛山条目下也多有“唐自在禅师修道之所”。伏牛山佛教影响的扩大,僧侣的流动,在不自觉中对于“伏牛山”做了大量的宣传。伏牛山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逐渐定型,伏牛山佛教居功至伟。因此,佛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豫西伏牛山名称的形成和认定。

[1]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K].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404.

[2]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75.

[3]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志:自然环境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南阳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南阳市地名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544.

[5]栾川县志编纂委员会.栾川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6]孙东虎,李汝雯.我国山名的记载及其结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1):143-152.

[7]王士性.广志绎[M].周振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康基渊.嵩县志:卷8[M/OL]//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库存录.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2012-02-14].http://res4.nlc.gov.cn/home/pdfRead.trs?marcid=MzEyMDAxMDcxMTU3&channelid=8&bookid=1977_009&dataid=shzfz&currentpage=1&pathinfo=785_200&top=&haveTop=false&type=first&subchannel=0&ifPdfReader=0&jumpType=0&filenameSize=3&part=8.

[9]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段熙仲,陈桥驿,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0]汪价.中州杂俎:卷6[M/CD]//刘俊文.中国基本古籍库.合肥:黄山书社,2007:158.

[11]高慎涛.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考略[EB/OL]//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06-25)[2012-03-05].http://xszy.pdsu.edu.cn/fns/article.asp?NewsID=517.

[1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53.

[13]黄夏年.伏牛山云岩寺初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10-13.

[1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66.

[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2565-2566.

[16]河南省嵩县志编纂委员会.嵩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878.

[17]董作栋,武亿.鲁山县志[M/OL]//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资源库存录.清嘉庆元年刻本:卷7.[2012-02-14].http://res4.nlc.gov.cn/home/pdfRead.trs?marcid=MzEyMDAxMDY2Mzk1&channelid=8&bookid=1752_007&dataid=shzfz&currentpage=1&pathinfo=785_200&top=&haveTop=false&type=first&subchannel=0&ifPdfReader=0&jumpType=0&filenameSize=3&part=6.

[18]贺次君.括地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4.

[1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66.

[20]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67.

[2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623.

[22]黄汴.水陆路程便览:卷12[M/CD]//刘俊文.中国基本古籍库.合肥:黄山书社,2007:40.

[23]斯波义信.《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略论[C]//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342-348.

[24]龚嘉儁.杭州府志[M]//李楁,纂.《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2455.

[25]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9.

[26]释僧佑.出三藏记集传[M].苏晋仁,萧錬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562.

[27]施言.伏牛山云岩寺佛教文化研讨会召开[J].世界宗教研究,2007,(2):153-154.

An Exploration of the Name of the Funiu Mountain in Western Henan

HE Pei-dong

(Institute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

The Funiu Mountain,located in western Henan,has three different origins of its name:its shape,the legend,the misinformation.And the third statement is the most believable.The name of the Funiu Mountain was formed during period of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Early Tang Dynasty.It wasmost probably formed in Sui Dynasty,an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it became a proper name.The development and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in the Funiu Mountain reg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defini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the name.

western Henan;the Funiu Mountain;place name

G07

A

1672-3910(2012)03-0009-04

2012-02-16

何沛东(1987-),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生。

猜你喜欢
伏牛山嵩县豫西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嵩县
勤俭匾
伏牛山区金桃猕猴桃无公害栽培技术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嵩县
嵩县槐树坪矿区探明一大型金矿
豫西“三软”煤层支护工艺研究
伏牛山文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河南嵩县石盘钼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找矿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