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佤族的孝道文化

2012-04-07 18:23艾兵有孙玉荣范益民
关键词:佤族祖先家庭

艾兵有,孙玉荣,范益民

(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云南临沧 677000;2.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河南安阳455002)

试论佤族的孝道文化

艾兵有1,孙玉荣1,范益民2

(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云南临沧 677000;2.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河南安阳455002)

佤族孝道文化主要包括善事父母、尊敬老人、孝敬是“礼”、尊祖敬宗四个方面,在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之源。

佤族;孝道;家庭美德

一、缘起:对“中国式养老难题”的思考

从1999年开始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3%。中国正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家庭养老依然起着关键作用。“我国的老年人,就全国来说,99%在家中度过晚年。在农村则几乎100%在家中度过。”[1]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从文化和心理情感来看,很多老人还难以接受“养老院式”孤寂的生活,家庭养老依然是今后很长时期中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因此,“中国式养老难题”的解决依然必须依靠传统孝文化,以弘扬“孝”文化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优秀的传统家庭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文化,挖掘其孝文化的价值对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的养老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佤族优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阐释

(一)善事父母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佤族的家庭伦理。在佤族社会,侍奉父母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善行和伦理。孝敬公婆的媳妇会得到大家的好评和尊重,反之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在吃饭时,晚辈要先端给老人,然后其他人才能吃,要把鸡的头、肝、肚、胸脯等好吃的部位送给老人;在家中最好、最舒服的椅子、凳子是老人固定的专座。如果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会争着赡养。佤族在孝养父母方面还形成了许多禁忌,如不能跟父母对唱调子,否则会被人们斥为不孝孽种;要孝敬父母,听老人的话,若不孝敬父母,不听老人言,老天爷看不惯,就会遭灾遇难,等等。佤族是一个傍山而居的山区民族,“佤族赶集或者出远门归来,要买回一两斤酒,几包烟,一点糖果,因为出去时已敬告灶神,归来后也要酹酒敬告灶神。果糖是给娃娃和老人吃的”。[2]45讲孝道,孝养父母,是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二)尊敬老人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父慈子孝的国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世代相传的格言。从爱自己的双亲“推己及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这也是佤族文化的重要内涵。

佤族是一个非常尊老的民族。在他们看来,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历史。“不独其亲”地尊敬每位老人,是佤族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忌在老人面前大声说话;和老人坐在一起时不能跷腿,否则会被视为不孝之子;不能在老人前赖着不让座位,否则会被视为没家教;老人讲话时,青年人不能抢话;喝酒、喝茶时要先敬给老人;路上相逢,青年人须侍立一侧,让老人先走,或扶送一节;在节庆日里,条件好的家庭都争着请老人来家中吃饭,青年人争着给老人端洗手水。甚至猎到一只松鼠用来煮汤时都要请最受尊重和爱戴的长者一同喝,以示尊敬。[2]87佤族至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敬老宴”,沧源佤族过年时专为老人设“木考括”(敬老宴),为在世或去世的前辈祝愿。每逢“木考括”时,人们一齐念诵或吟唱祝词:“祖父、祖母、母亲、父亲,你们裤子的口口,你们裙子的门窗,是生莲花的水,是出后人的井。是你们造出我们的手脚,是你们制成我们的身子,我们的魂是你们给的,我们的命是你赐的,你们艰难地生育我们,你们辛苦地抚养我们,我们托你们的福,我们感你们的恩。喝水要想源头,生火要拜石头。今天,我们为你们摆酒……”[3]许多饮食禁忌也体现出佤族对老人的尊重,如“不要抢吃鸡头、鸡头是老人和长辈享用的,若你硬抢来吃,以后你就容易受伤、生病或者遇难”,[2]95“播种时撒的谷种若剩余,要让老人吃,不要让娃娃、孕妇和家禽吃,否则来年就会缺粮”。[2]341

(三)孝敬是“礼”

佤族格言“格拉那格拉扬”(意为“孝敬是礼”),反映着重要的孝道伦理规范,突出体现在佤族礼拜长辈的风俗上。新婚夫妻在结婚当年,在逢年节时要去敬拜男方舅父和女方父母,称为“婚拜”。在敬拜时,新娘要带上棉毯、腊肉、糯米、茶叶等礼物以表孝心。舅父和女方父母则要杀鸡祭神,并请祭司为新娘新郎祈祷神灵赐福;当新婚夫妇生下儿女后,要举行“生拜”礼,即在婴儿未满周岁之前的年关,带上婴儿和芭蕉、茶叶、糯粑、腊肉等礼物去拜见外公、外婆和舅舅,若已分家,也要去敬拜爷爷奶奶。婴儿的外公、外婆和舅舅等长辈则要给婴儿祝祷“朵宽”(“赐宝魂”),即由长辈送给婴儿一只未下蛋的小母鸡作护魂鸡和一个鲜鸡蛋作保魂蛋,并在婴儿手上系棉线。“谒拜”是佤族一般百姓给村寨头人的敬拜。礼拜者一般要带甘蔗和茶叶及其他礼物,头人则要给谒拜者祈祷赐福。佤族“格拉那格拉扬”的孝文化在促进社会人际间情感的沟通、增强社会稳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尊祖敬宗是“孝”

1.酹酒祭祖。在佤族孝道文化中,“孝”的极致是孝老祭祖。在佤族村寨探亲访友、串门走户时,主人会给客人递上酒水或茶水,客人则应恭恭敬敬接过来往上举,用双手把酒或茶往地上滴上几滴,然后才能喝。酹酒祭祖的意思是祖先神灵与活人同在,先敬祖先才能自己享用,否则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带来痛病灾祸。尊老、敬老源自古朴的报恩思想。佤族人在一起饮酒,第一杯酒必须先敬给年老的人,让他代表大伙祝词酹酒、祭献列祖列宗,长辈还没有酹水酒,晚辈是不能喝的。

2.祖先崇拜。佤族“慎终追远”的祖先崇拜强调人与祖先(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怀念和尊敬死者,二是认为死者对活者还有保护和赐福的作用。佤族祖先崇拜的对象可以分为始祖崇拜、远祖崇拜和家祖崇拜三个层次。

首先是始祖崇拜。佤族村寨的寨桩是原始宗教的重要标志之一,佤族人称寨桩为“考司岗”,人是从司岗里出来的。寨桩是人祖桩,是一寨之主,一寨之心脏。佤族人如遇到灾病,还要不定期地作祭祀。在献祭时,巫师要念祝词,首先念祖先的名字,其内容是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幸福、六畜兴旺、粮食丰收等。佤族崇拜的女始祖是圣母妈农,男性祖先是阿依俄。佤族口传“家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父子联名,最后都追溯到“司岗”。

其次是远祖崇拜。佤族祖先崇拜可分为两种:一是一姓人的始祖,二是当代人所敬奉的如父母和祖父母之灵。在沧源县各个佤族村寨中,在神林里都供奉着被称为“梅”的神灵,“梅”又有三种:梅顶、梅雅克和梅布尔日埃。梅顶是部落的祖先神,梅雅克是一个村寨中出自一个祖先的人们的共同体,梅布尔日埃则是其他民族或本民族由其他地区迁来的人们的共同祖先神。对这些神灵,每年要以村落集体的名义举行1-2次祭祀。在佤族家庭里还一般专有一间房屋设有鬼火塘,祭祀前要于火塘前设祭祀,供上饭、菜和水酒,然后敬请祖公母神灵享用。佤族家族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家神,佤语称为“慢”,即祖先魂,要作祭祀,通过宗教仪式实现“人神交流”。据笔者对沧源佤族的调查和观察,直至今天,沧源佤族成年男子在喝酒之前,一般都还保留有酹酒的习惯,即在喝酒之前,要先酹酒敬祖先,有时还念念有词道:“祖先们,走好啊!你们在地下,好好保重!也要让我们儿女、子孙后代在人间过个安康吉祥的日子。”

再次是家祖崇拜。佤族认为人类是从“司岗里”出来的,出来后没有姓氏家族之分。有一天,有一巨大的星宿从天上掉下来,人们分吃它的肉,有的把肉拿到大青树(榕树)下吃,便是“用茸”(大青树)家族,有的把肉拿到粟米菜地吃的,是“斯内”(粟米菜)家族,有的把肉挂在晒东西的竹竿上带走的,是“斯库”(晒竹)家族,有的把肉放在“叟”(佤族地区使用的一种武器)上的,是“赛叟”家族……这就是“吃星星肉到分姓氏”传说,从此人类便开始有了自己的家族祖先。[4]

从孝的自然属性来看,“孝”首先是源于长幼之间的自然天伦。这种自然伦常情感在意识中逐渐形式化就积淀为“理”,由这种“理”再演变为人们处理长幼关系的原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孝”,经过形式化的价值抽象,成为一个民族的价值原则并复归于社会生活。这在佤族传统孝道文化中蕴含的报本返始和慎终追远的伦理精神就能得到明显的印证。

三、佤族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

黑格尔指出:“作为精神的直接实体性的家庭,以爱为其规定,而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因此,在家庭中,人们的情绪就是意识到自己是在这种统一中,即在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实质中的个体性,从而使自己在其中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成为一个成员。”[5]“孝道观念”是佤族社会的一种主观内心的“法”,是对内心信念的规定,对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塑造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为家族社会提供了价值基础和力量之源

“孝”的原本含义是在自然血缘的基础上形成家庭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佤族通过“孝”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加强了家族成员间的联系,唤起了佤族人对祖先的怀念之情。正如黑格尔指出的那样,“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6]110我们“可以从那条普通的原则——实体的‘精神’和个人的精神的统一演绎出来;但是这种原则就是‘家庭精神’,它在这里普及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6]11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佤族“孝”文化是凝聚家庭、家族情感和向心力的重要力量,也是和谐村寨的力量源泉之一。对佤族村寨整体关系看法的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佤族村寨整体和谐的占95.4%,其中认为很和谐的达42.2%,基本和谐的53.2%。这就是孙中山所言的“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

(二)为探究佤族源流、族际关系提供了“人类活化石”的线索证明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说明“孝”的原本含义是在自然血缘的基础上形成家庭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具有子承父、上一代和下一代连为一体的文化蕴含。佤族“孝”文化正是通过祖先崇拜,却又不断地突破这种旧有的血缘纽带,形成新的血缘关系的组织,逐步迈向更广阔的地域。佤族祖先崇拜的“文化符号”运动的轨迹,形成“自然、神灵和祖先三位一体”的崇拜体系,并相互转化,不断丰富着佤族“孝”文化的内容。通过不忘祖先的佤族“父子连名”的“家谱”追寻,最后溯源到名叫“司岗”之地,即人类起源之地。这为探究民族源流、族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线索。著名的古代史专家徐炳旭曾指出:“古人所用地名、氏族名、个人名,常常不分……所以治此时代历史的人必须注意土地名、个人名、氏族名的常相合一,从而爬梳纠纷的史实才比较容易。”[7]佤族人通过对家族血缘和祖先来源的历史追寻,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无论迁徙到何地,流落天涯海角,都不会忘根,有力地维系着族际的团结和稳定。

(三)佤族爱国之心的力量源泉

中华文化家国同构的血缘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是爱家,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爱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诚如黑格尔所言:“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6]114汉族传统文化由“孝”衍生出“忠”,佤族也不例外。在佤族看来,“司岗里”是佤族、傣族、汉族等各民族同宗同源的诞生地和栖息之所,也是佤族人民爱国心的重要源泉。佤族与祖国各民族人民同根同源的思想虽历经沧桑,但已深深植根于各民族人民心底,流淌在各民族血液之中。在20世纪30年代的班洪反帝抗英事件中,17个佤族部落联合起来举行盛大而庄重的“镖牛盟誓舞”,发表了气壮山河的《告祖国同胞书》,同为“司岗里”出来的兄弟联合抗英到底,就是其重要表现。

(四)为“中国式养老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力量之源

在佤族人看来,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其灵魂依然还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着同后人一样的生活,并且时刻关注着活着的后人的日常行为。这对促进佤族人承担孝养父母的责任,促进家庭和族群之间的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天的佤族地区,虽然没有都市的繁华,但佤族人孝敬老人的责任心、对父母常怀的感恩之心,在佤族村寨和睦社会的形成和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习俗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康德认为:“德性就是力量。”[8]挖掘佤族家庭美德的价值,发挥家庭伦理“自律”和“他律”的作用,为构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安老养老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持,也为“中国式养老难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启示。

[1]李宝库.百善孝为先:孝是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J].精神文明导刊,2009,(10):8-10.

[2]陈卫东,王有明.佤族风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3]姚顺增.云南少数民族价值观的历史与发展[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61.

[4]临沧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临沧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4.

[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5.

[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7]转引自临沧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临沧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05.

[8][德]伊曼纽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On W a Filial Piety Culture

AIBing-you1,SUN Yu-rong1,FAN Yi-min2
(1.Politic-ideolog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Lincang Teachers’College,Lincang 677000,China;
2.Politic-ideolog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Anyang Normal College,Anyang 455002,China)

Themain contents ofWa filial piety culture include four aspects:serving parentswith filial devotion,respect for the old,considering filial obedience as propriety,respect for ancestors.The culture of Wa filial pie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hesion of national sentiment and promotion of social harmony,and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trength to solve“China-style pension problem”.

Wa ethnic;filial piety;family virtues

C954

:A

:1672-3910(2012)04-0036-04

2012-04-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1JD71006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QN2009003);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10C120)

艾兵有(1972-),男,江西永丰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佤族祖先家庭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家庭“煮”夫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恋练有词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