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探讨

2012-04-12 13:22李建斌
时代农机 2012年3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

李建斌

(山西省柳林县成家庄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山西 柳林 033399)

1 传统耕作技术

多年来我县逐步建立和形成了秸秆粉碎、地表耕作、少免耕播种一年一熟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对于推动一年一熟玉米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地区特别是吕梁山区的农民,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实行秋季人工收获,春季大面积焚烧秸秆后耕作播种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健康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从2007年开始,省农机局组织科技力量,研制开发多用途少免耕播种机,较好地解决了春季秸秆直立或粉碎条件下免少耕播种的技术问题。针对我县多年来的传统耕种玉米方式费工、费时、遇到旱情时难以下种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农民不能适时播种这一难题,在我县积极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免费为村民进行机械化播种110余亩。

2 保护性耕作优势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种植方式的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它是指通过机械化作业,将秸秆或作物残茬覆盖在地表上,实施免耕播种,用农药控制杂草生长和防治病虫害。它的具体优势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以免耕或者少耕代替传统的铧式翻耕,避免细碎表土遇风起尘,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耕种时不用土壤翻墒,起到了保水保墒;水资源短缺。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使本来就比较紧缺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紧缺,可用的农业灌溉用水越来越少。

(2)推广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保护环境。秸秆焚烧,乱堆滥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近年来,焚烧秸秆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迫切需要找出一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来。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经过多年的治理,农业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代替传统的裸露休闲,在培肥地力的同时,利用根茬秸秆固土、保护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利用根茬腐烂还田增高耕地有机肥力营养,无需苗期追肥。

(3)采用免耕播种复式作业机具简化生产工序,节约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资料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这项机耕技术在开沟、施肥、下种、合拢、镇压一次性完成,无需中耕。土杂肥使用量越来越少,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多,由于大量的使用化肥,使土壤有机质下降,质量变差,造成农产品和水资源的污染。保护性耕作是将来之于田的秸秆再还之于田,既可减少农田的化肥使用量和土壤的水蚀、风蚀,又能节约水资源,还能防止秸秆焚烧,是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是发展循环农业,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4)在稳定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高效、低耗、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果。

4 保护性耕作现实意义

通过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不但可减少降雨时地表的径流量和水土流失,而且使地表土被风带到空气中的沙尘量减少60%~80%,遏制了扬尘、改善大气环境。免耕覆盖播种比常规播种减少了农机作业次数,就耕地一项作业至少给农民节约成本30元/亩,虽然大部分地块亩产量没有明显变化,但也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从社会效益看,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可节省农时、解放劳动力,使更多的劳动力充实到二、三产业,不但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三增”、“三节”。“三增”,即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0.04%,持水能力增加15%以上,粮食增产5%左右。“三节”,即节水10%以上,节肥20%,节省机械作业支出每亩30~40元,农民每亩增收节支100元左右。在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后劲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保护性耕作既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节支的需要。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秸秆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