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之我见

2012-04-12 13:22李冬英
时代农机 2012年3期
关键词:万用表调试电路

李冬英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与机械工程系,湖北 恩施 445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类专业与非电类专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渗透和融合,因此,作为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摸索出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电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应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作用是:一、为学生以后能更好地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工厂供电》和《自动控制系统》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二、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基本技能。可就是这样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学中却出现了 "老师教难,学生学难"的问题,那么后续课程的教与学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笔者在《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索研究,力求找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

1 调整教学理念

随着本、专科院校持续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空前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而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效和专业特色,导致一方面企业无法招聘到胜任岗位的专业人才,希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增长学生才干;另一方面,又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希望企业降低用人标准,多多提供就业机会。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谋求生存和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历史使命决定企业不可能牺牲企业利益来降低用人标准,既然如此,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调整,调整我们的教学理念,以企业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学生,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合适的劳动者。

2 制定理性的教学目标

既然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合适的劳动者,那么讲解哪些理论知识,传授哪些实践技能,是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内涵定位的重大问题,也是事关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综合考虑岗位技能、知识需求,既要着眼于眼前,又要考虑长远发展就成为了我们制定《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电路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前修课程为《高数》、《物理》等,后续课程为《电机拖动》、《工厂供电》、《单片机》、《检测技术》、《自动原理和控制》等,授课对象为电类专业一年级学生。根据对部分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跟踪调研,我们确定《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中串联、并联、混联电路的基本结构和特点;②掌握基本电路的电压、电流、电位、功率的计算;③掌握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及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等;④掌握理想元件的伏安特性;⑤熟悉一阶动态电路过渡过程的分析方法。⑥学会基本的电子电路识图;⑦会进行单元电路的计算与分析;⑧会对简单的综合电路进行功能分析。

(2)技能目标:①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与电工工具;②会使用电子仪器对基本电子元器件进行判断;③能实施单元电路的制作、调试、排故;④能实施一定功能电路的焊接与调试。

(3)情感目标:①具有规范的操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主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③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 优化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确定了以下综合项目:①安全用电与触电急救;②简单直流电路的制作与调试;③万用表的组装与调试;④日光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⑤三相四线制线路的安装;⑥常用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把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完成融合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体化教学,边学边做,教中学,学中教,同时,在基础理论上,拓宽了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点,更贴近生产实际,从而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仅仅从学习内容上想办法,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全方位的调动其积极性。

(1)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确,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导课上下功夫,做到:自然、新颖、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要用生动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如:在讲解电路模型时,由赵本山的小品引入基本电器--手电筒,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2)采用灵活多变的综合教学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过:“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我以水流来比喻电流,形象的阐述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让学生能够比较简单地理解相关内容;在讲述功率因数提高的内容时,结合介绍工业企业供电设计中的功率因数补偿装置,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在教授一阶电路时,我自制一个演示电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电容的充放电过程,从而理解电路的过渡过程。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们就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找到最为合适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与自学相结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教学课时逐渐减少,为了解决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应注意对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在《电路基础》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着将少量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比如万用表的基本工作原理,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然后再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相关内容,最后再去组装万用表,同时在组装过程中,还要从原理电路图把电阻挡测量线路、直流电流挡测量线路、直流电压挡测量线路和交流电压挡测量线路从原电路中分离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万用表工作原理的理解,从而明确万用表的调试方法。

(4)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简单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在学习仪表的使用方法时,我们采用先到多媒体观看课件然后再讲解最后再实际操作的方式,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

5 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加强考核,改革考试方式是提高《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我们采取全过程考核的方式。考核方式由过去的以期末考试考核理论知识为主改为以过程考核强调技能为主的考试方式。具体的成绩评定方法如下:①操行成绩(5%):认真做好平时考勤、学习态度的记录,作为操行成绩的依据;②平时作业成绩(5%):认真做好平时作业的纪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③综合项目(70%):认真做好五项综合项目的过程考核记录,包括实验报告成绩和项目成果成绩,作为综合项目成绩的依据。比例如下:①安全用电与触电急救(5%);②简单直流电路的制作与调试(15%):③万用表的组装与调试(20%);④日光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20%);⑤三相四线制线路的安装(10%);⑥期末笔试(20%):考查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基础,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综合项目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基本知识的主线,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做到逐个项目考核、逐人考核,每个综合项目结束后电路板都要检查上交评分,考核内容如下:①焊接--元件布局是否美观,看焊点的大小,有无毛刺;②方程列写--在简单直流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中,要求学生根据所考查的内容针对所焊接电路列出正确的方程,并计算相关数据;③数据测量--完成电路板的制作后,利用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相关数据,并与计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测量结果;④回答问题--根据问题的回答,考查学生对于该项目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白该项目要做什么、怎么做;⑤项目完成情况--每一个项目必须人人过关,不得有未完成的情况发生,即使有少部分同学过不了关,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试修理以后上交,比如万用表的组装,在进行该项目时就有少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有一个同学是交流电压挡不能正确测量,笔者和学生一起通过对交流电压挡的检查发现学生在焊接时把二极管VD2装反了,不能进行正确的整流,从而导致了该种情况的发生;有一个同学的直流电流挡没办法使用,经过检查原来学生在焊接时把铜箔弄坏了,使得电路开路了,经过这样的调试检修过程,让学生学到了更多更适用的东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⑥项目报告--看项目的总结分析情况。

通过以上改革,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提高,通过对相关学生的访谈,普遍反映都更喜欢该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总结,找出新的更合适的综合项目、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1]荆珂,段波.电路基础与实践[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慧玲.电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陆建国.应用电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万用表调试电路
电路的保护
Passage 3 Harvest from learning to repair cars
解读电路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FOCAS功能在机床调试中的开发与应用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MF14万用表在轨道电路测量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调压柜的调试与试运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