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模式构建

2012-04-13 13:02蔡金明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

蔡金明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各种健身、娱乐、新奇、刺激等休闲体育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讲究生活质量,品味生活文化,一种崭新的享受生活观正在蔓延,拥有充足休闲时间和高质量休闲体育生活已成为人们的追求,为了满足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需求,许多户外体育运动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各运动项目协会、体育企业、体育中介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成立。可令人遗憾的是,从事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急需加速与之相适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休闲体育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思考,构建 “宽专业、厚基础、善学习、强能力、爱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培养休闲体育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1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现状

2006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两所高校作为全国首批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并获得了休闲体育本科专业招生权。其后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兴起,各体育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正处在探索之中,尚缺少统一的认证标准,从各院校调查情况看,他们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如:广州体育学院休闲体育(高尔夫运动和康乐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具备高尔夫运动和康乐体育发展所需之技术指导以及组织管理与策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在高尔夫产业和体育娱乐业中从事教育、组织,并指导人们进行体育娱乐休闲的应用型人才;武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既懂休闲体育技术,又懂休闲体育策划、开发、营销等技能的多方面人才。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休闲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能从事休闲体育服务业、休闲健身指导等方面工作,能从事休闲体育科学研究、懂得休闲体育旅游的经营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事实上,这些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休闲相关职业的却不尽人意,仅有50%左右。而国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综合性大学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都是为了适应本国休闲体育文化和休闲产业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体育人才的需求[1],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从事休闲行业工作。为此,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培养富有中国特色促进休闲文化与产业发展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休闲体育人才。

1.2 培养途径现状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基本上采用四种途径:一是实施两段式教育,即大一、二为基础教育,大三、四为专业教育;二是实施学分制教育,四年修读并完成规定的学分;三是实施专业选修课教育;四是实践,通过10周集中性专业实践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8周的社会调查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培养途径是沿用体教专业和社体专业的培养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从国外高校情况看,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各综合大学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多与其它专业横向合作,共同开设课程,重视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课程设置上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约占25%左右,学科课程约占60%左右,运动技术课程仅占15%左右,选修课程占总课时50%以上,体现多而全等特点[2]。在实践能力培养上注重与社会休闲机构建立合作互利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有利实习场所和广阔的就业领域,同时,也使体育学科向着更深、更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人才培养途径。

1.3 课程体系和结构现状

课程体系和结构是否合理对培养目标与人才的整体素质有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所占比例约为25%,必修课所占比例约为75%。另外有重课内轻课外现象,课内时数过高(一般要修读160学分,总学时数约在2600~2800之间),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分析国外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在课程规划过程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将休闲专业人员必备的各种能力提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实际经验作为进入工作岗位的必要经历,同时课程设置与休闲专业人员从业的证照考试相辅相成,利于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就业[3]。二是培养目标具有多向性。各高校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课程,培养的人才除了能胜任休闲体育指导、休闲项目策划等工作之外,还应具备从事休闲组织管理、休闲领导等其他休闲工作的能力。三是基础课程具有广博性。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而是涉及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科,尤其强调文、理渗透,在内容上涵盖了人文、自然、社会等科学知识领域的优化组合,以求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广博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四是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各高校十分重视所学课程的实用性,注重与各地区的休闲运动管理、户外休闲、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联合培养休闲体育人才。在我国休闲体育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院校对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都处在探索之中,对照国外情况却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课程设置有明显的依附性。大多是在原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添添删删,健身与技能指导课程偏重,必修课、选修课的门类偏少,专业特色课程缺乏,市场需要且实用课程不够,专业课程方向不够明确,不利于学生将来在就业上有明确的定位。问题二,课程结构欠合理,随意性较强。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多数教师是从体教专业和社体专业中转型过来,知识结构无法满足休闲体育专业的教育要求,导致课程设置专业性强、灵活性差,内容上存在重复现象,缺少学科与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难以从不同学科、不同的课程出发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三,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按照目前高校所设置的课程,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技能结构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需要进一步的优化。综上所述,合理设置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捷。

2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培养经验,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宽专业、厚基础、善学习、强能力、爱创新”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休闲体育指导服务与经营管理能力的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1 明确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制订教学大纲的前提条件,是整个课程设置的基准点,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规格服务于社会的体现[4]。因此,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综合考虑三方面因素:社会发展需要、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学术自身发展需要。同时要结合未来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参加户外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将逐渐增多;二是休闲娱乐将成为人们追求身体与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三是老年化社会休闲治疗与康复需求将不断扩大,休闲服务将呈个性化的服务趋势。根据休闲人才培养的三方面因素和未来休闲三大发展趋势,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确立为具有一技之长并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品德素质;扎实的休闲基础理论知识,较强休闲体育运动技能;具有休闲娱乐与旅游服务指导、休闲治疗与康复能力;具有休闲体育组织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2.2 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各门学科所处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4]。所以,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的关键,具体见表1。课程设置要顺应休闲体育的发展,要有弹性与适应性。平台教育课程,知识覆盖面要宽,强调基础课程的广博性;文化素质课,由于体育专业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突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学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一技之长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要注重文、理、工科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有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合理的、广博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模块选修课,突出专业方向,体现专业特色,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即面向未来,引领发展,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休闲体育专门人才[5];实践课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实践教学要贯穿到课程教学始终,“平台+模块”课程相关理论知识要在递进式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与职业实习中得到落实,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表1 休闲体育课程设置

2.3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环节,目前高等院校传统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前的集中或分散实习,时间为2~3个月。这种单一的实习形式很难弥补学生在实习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也很难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化”为做人和做事的基本素质,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勇敢的创新精神,改变传统一次性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培养过程。它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实践内容贯窜到每个学期中,在不同的学期,侧重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课程单项实践——专题讲座——外出综合社会实践——职业实训——职业考证——就业指导——就业竞岗等过程[4]。它是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为依据,以学校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为核心而构建的 “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此模式可以及早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感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及早地让学生在实习中确定自己的兴趣,使其在选择选修课程与专业方向时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另外,根据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实践活动环境,与一些休闲健身中心、户外俱乐部、社区、企事业行政单位、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校外各种有利实习基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需求,巩固专业思想,强化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技能对口训练、职业培训、职业考证等实践能力,体现合作办校,联合培养休闲人才,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及专业水平。

3 结 语

21世纪,休闲体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我国发展前景极具广阔,需要培养大批懂得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服务指导、休闲治疗与康复、休闲组织经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宽专业、厚基础、善学习、强能力、爱创新”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通过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文化和休闲产业发展。

[1]李因霞.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曹士云.中外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62-63.

[3]曹平,谭希颖,王桂红.美国休闲课程认证标准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2).

[4]蔡金明.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6):89-94

[5]陈琦,倪依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7):5-8.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