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淮南子》饮食与养生

2012-04-13 14:29应克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淮南子形体生命

应克荣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淮南子》①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一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寿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②东汉·高诱:《淮南子·叙目》,转引自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 页。《淮南子》,作为中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在学理上属于道家学派,是西汉道家思想的最高理论结晶。道家的尊“道”顺律的生命观使其重生、贵生、乐生,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的生命目标,以道家思想为旨归的《淮南子》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

一、体道抱德 形神兼养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万物莫不尊道而重德”的价值主张,进一步提出了“体道抱德”的养生观念。《淮南子》从形、气、神统一的生命整体观出发,提出了“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的养生观,注重从悟道的角度看待养生,进而指出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体道合道、抱德返性的人生实践,是道在人生的实现。《俶真训》说:“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即是说,保养生命,不仅是生物学层面的事情,而且是把持生命本性(抱德)、体证生命本体(体道)的实践,是将个体生命与经邦济世结合起来,在经世终年、抱德体道的人生实践中彰显生命的价值。因此,《淮南子》的养生观,是通过养形、养气、养神以达到“体道抱德”的养生观。这种“体道抱德”的养生观,是在倡导一种循德求道、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正是现代社会人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一种生活方式。

《淮南子》 的养生以对生命的理解为出发点。《原道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生命由形、气、神三者所构成,其中形体是生命的物质寄托,气是充盈形体的细微物质,精神则是生命的主宰。在《淮南子》看来,形、气、神三者对养生缺一不可,共同地起着作用。《原道训》说:“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干,故形者非其所安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因此,形、气、神各处其位各守其职乃是《淮南子》养生的基本要求。③唐赤蓉:《淮南子的养生理论》,《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 期。

《淮南子》认为,人的精神来源于天,而人的形体来源于地,“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察于地也”。《淮南子》之所以认为人的形成来源于地,很可能是来源于人们的一种直观,因为人以五谷杂粮等来滋养身体,而这些东西都取之于地,所以说形体察受于地。

《淮南子》还认为,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相类,养生之道自然要顺应天地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精神训》曰:“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自然界花开花落、北雁南飞总有规律,《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诸子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总结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规律及“二十四节气”,并认为这些都是气机变化使然,而人在一年之内的生命状态也如自然四季,应顺应“节气”调养生机。这对今天的养生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淮南子》 将养生与修仙得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为养生是修仙的基础,修仙得道是养生的目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养生在《淮南子》中主要是指人体(即形体)的修炼,即修仙的基础。它将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包括医学、健体养身术、天文、地理等方面)有机地融入其中,形成了既重服气又重服食的综合性养生理论与技术。服气即是吐纳术,服食即是丹药与饮食。①刘怀志,李建光:《论<淮南子>之养生与养性及其辩证关系》,《运动》2011年第7 期。《淮南子》相信有不死的丹药,并努力地探索这种不死之药。《地形训》曰:“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览冥训》曰:“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此外,从《缪称训》:“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说林训》:“人食署石而死,蚕食之而不饥,鱼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肌”,《览冥训》:“今夫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以其属骨责其生肉,以其生肉论其属骨,是犹王孙绰之欲倍偏枯之药而欲以生殊死之人,亦可谓失论矣”等有关记载可以看出,刘安及其宾客进行了大量的炼丹试验和药物学研究。

炼丹制药的石材多为矾石、砒石、浮石、方解石、细理石等,其中,细理石又叫“石膏”。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CaSO4)。全国23 个省(区)有石膏矿产出。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养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细嫩绵滑的豆腐。淮南八公山出产优质石膏,刘安及其门客正是在炼食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明了豆腐,成就了千百年来的中华美食。

二、均衡营养 适时养生

在营养饮食方面《淮南子》中“主术训”、“地形训”、“原道训”等篇章中都有相关的评述,强调“食者民之本也”,重视甘味,而不过分追求、食俗因地而异,与人的天性有关等等,都是《淮南子》一书主要的饮食文化思想。这些思想从现在的角度看仍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淮南子》以天地自然与人体比附,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精神训》:“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行,州国受殃。”这与《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恬愉为务”的养生之道契合。

《淮南子》提出“法天顺情”、“德参天地”的观点,《精神训》曰:“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本经训》曰:“参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人生天地间,虽经年累月,仍逃不出天地律则,农业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律,是典型的生活、生存状态描述,凸显了不违天时、顺应地利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现代社会变化迅捷、人生境遇难以捉摸、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导致焦虑、抑郁、躁动等精神心理疾病频发,法天则地、起居有常,静漠恬澹、顺应自然,的确是医治现代病的一剂良药,不失为健康养生的一大基石。

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向来有“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营养学说。这些观点在《淮南子》中已初见端倪。

《精神训》主张要“适饮食”,就是要适量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同时强调要“谨和五味”防止饮食结构单一。指出养生与治国、悟道一样,要顺天应时。四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而形成疾病。如《时则训》记有:“孟春之月,……行秋令则民病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季秋行夏令,……民多鼽窒。”上文明示,非其时气,其气不和则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同时告诫人们:人体必须顺应四时,适应自然界季节气候的变化,才能在宇宙间健康生存,正如《本经训》所言:“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淮南子》第一次提出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将养生与时令、节气结合,提倡顺应自然,起居有常,适时养生,这在今天仍不失为养生的准则。

长寿几乎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追求,中华文化向来以“乐生”、“好生”、“养生”见长,把长寿康宁看成人生一大幸福。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强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丹,以求长生。中国老年学学会在谈到中国十大寿星长寿共性规律时,指出:一是心态平和、凡事顺其自然;二是粗茶淡饭、生活俭朴;三是勤劳好动,终身劳作;四是子女孝顺,家庭和睦;五是居住地环境、水质和气候特殊;六是有遗传因素,家族长寿。《淮南子》中即体现了这一思想,认为要长寿养生就要保持心态平和,去声色,禁嗜欲。

《泰族训》云:“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精神训》则曰:“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因为“大喜”、“大怒”、“大忧”、“大怖”,皆有失平和,导致阴阳失衡,疾病相随。“和气致祥,喜神多瑞”,这是我们应该牢记的箴言,只有心平气和,时刻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才能宠辱不惊,从容淡定,也才能延年益寿,颐养天年。

猜你喜欢
淮南子形体生命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鸡霉形体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