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国学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2012-04-29 19:07庄晓玲
考试周刊 2012年63期
关键词:国学语文教学

庄晓玲

摘要: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充满智慧的宗教真理及完璧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传承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意义是无比深刻的,作用也无法估量。语文教师需要国学的熏陶,更有责任让国学走入课堂,让经典文化滋润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灵。

关键词: 国学教育语文教学融入方法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处在西化的狂潮中,国学经典在大多数青少年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语文教师需要国学的熏陶,更有责任让国学走入课堂,让经典文化滋润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灵。于是,我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入语文教学中,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寓于的意义

1.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上好语文课,我经常带领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诵读经典美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而且琅琅书声营造出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学氛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例如,每节语文课伊始,我都要和孩子们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

2.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弥补课文内容的不足。“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多样,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我经常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很好地补充了课文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国学经典教育除了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引经据典的丰富素材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4.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交通比较便捷,造成生源大量流失。学校周边王营镇的孩子大多都到县城去读书了,现有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凌桥东边的几个村子。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庭教育滞后,特殊家庭学生较多,因此,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主动性很差,更谈不上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了。让学生背诵最有价值的中华经典诗文诗句,让他们学习圣贤发奋刻苦的读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端正行为。学生们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诗句时会发现经典诗文与生活同在,就会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在学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

二、课程的渗透

国学经典诵读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前两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创建孩子们与经典对话的环境,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

1.每节课前安排“精彩三分钟”轮流背诵。每天的语文课前我都安排2名学生上台诵读,以此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口才。以一个班24名学生计算,每天1~2节课,便有4个孩子有了当众诵读的机会,这种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长久的。

2.对同题材的诗词、同意境的诗句、同风格的诗人进行链接。如学习《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读《水调歌头·中秋》,从词中了解更多的词人的心境变化;并播放这首乐曲,学生兴趣盎然,和着优美的旋律,轻松愉快地记住词的内容,让语文的学习充满诗情画意。

3.以校本课程形式开设诵读课。诵读课的目的是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书。教学中教师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

三、方法的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努力创新诵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诵读活动中感受诵读的乐趣。

1.诵读法。诵读法是我国传统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实践证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记忆力明显提高了,并且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理解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集体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

2.节奏朗读法。拍手或跺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控制节奏。读经典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这种方式很实用。

3.“活动竞赛法”。学校还可以举办一定的活动,如配乐诵读、情景剧比赛等,使得学生通过活动,创造一定的真实情境来增进理解与领悟。

4.角色转换法。让学生来当老师领着大家读。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他们的胆量。

5.游戏巩固法。游戏失败的同学朗读,亦可让学生一起读。比如《三字经》中历史部分,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及朝代,会背的同学先发,然后表演历史剧。

6.故事演练法。内容加一些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可表演《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等,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弥新。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遨游,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石油政工研究,1999(4)(总69期).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年颁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何国成.丰富读书生活,指导学会学习.小学语文研究.编辑部,2001,1:73.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出版社,2002,3.

[5]李洪祥.让孩子亲近阅读享受阅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39.

[6]顾惠红.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之我见.教师教育,2010(6):41.

[7]郭雪萍.学校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新视角.七彩语文.教师论坛.编辑部,2012(3):6.

猜你喜欢
国学语文教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