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

2012-04-29 19:07刘雪梅
考试周刊 2012年63期
关键词:刘禹锡人文精神语文课程

刘雪梅

摘要: 人文教育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师应该倾情语文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提出了如下对策:尊重学生人格,实行人文关怀;发掘文本内涵,锻铸人文精神;展开真诚对话,追求人文价值。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真诚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施“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符合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应倾情语文课堂,用自己的智慧和自身的形象魅力实施人文关怀,利用语文教材及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弘扬人文教育,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学生的心灵。

一、尊重学生人格,实行人文关怀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倾注人文关怀的前提。尊重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师表和饱满的教学激情。只有拥有良好的师表形象,学生才能乐于和老师亲近、交往。因此,教师应关注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外在形象,做到衣着朴素、整洁,举止得体、亲切。此外,教师还要通过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激情洋溢的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调、神采飞扬的表情、满含期待的目光等能形成一种魅力,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产生强烈的共鸣。尊重学生不仅体现在外表上,还体现在教师的灵魂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尊重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带着爱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知音。

尊重学生还要对学生多一点包容与欣赏。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暂时不足,包容学生的一时缺点,以满腔的热情,用激励的话语善意地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我班曾有一名学生某门科目成绩一直很差,任教老师说他“笨得像头牛”,他坐在教室里默默流泪,孤独无助,伤心至极。我注意到了这一幕,主动走近了他,以一种友善的态度跟他攀谈起来:“牛是什么?”他说:“牛是牛啊。”我说:“不,鲁迅曾说:‘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牛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具有勤奋和奉献的精神。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只要你相信你自己。”他顿时破涕为笑,说道:“老师,我懂了。”最后中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重点中学。教师节,他给我发了短信:“老师,是您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是您鼓足了我生活和学习的勇气。谢谢您,老师!”是包容与欣赏让这位学生重拾了微笑,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赏识的幸福。

二、发掘文本内涵,锻铸人文精神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的人,他一定爱祖国、爱社会、爱亲人、爱老师、爱大自然……一个人如果充满爱心,他一定有益于社会,一定胸怀理想、热爱生活,一定钟爱古今中外卓越的文化,并为之陶醉……语文教育除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真、善、美崇高品质的人这一重任,而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正是滋养他们心灵的甘泉。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喜爱和向往:李白的浪漫、文天祥的豪放、鲁迅的深刻、冰心的真挚,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的感时伤事、范仲淹的心忧天下、闻一多的拍案而起,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屈原的放歌、陶渊明的恬淡、朱自清的傲岸,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居里夫人的顽强执著、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可以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另外,语文教材中那些描写自然的神秘、静谧,讴歌社会温馨、和谐的课文,实际上从正面表明了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书本与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生活、感悟哲理的渠道,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掘语文教育资源,利用语文课堂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锻铸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三、展开真诚对话,构筑人文世界

教育家魏书生说:“平等、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真诚地对话,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譬如,在执教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让学生朗读感知后,我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结果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被贬在这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长达23年,这里远离京城,环境恶劣,生活异常艰苦,是什么信念支撑他走过这23年?”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答案丰富多彩:“这是一种执著。”“这是一种毅力。”“他对朝廷极其忠诚,具有忠君思想。”“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也有的学生说:“一定有亲戚朋友的支持!”“有些诗人在朝廷做官被贬后,情绪都很低落,像柳宗元被贬后,万念俱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倍感千万孤独;而刘禹锡被贬后,没有忧伤,没有颓废,而是流露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个性。最终达成了共识:“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怅恨,却又相当旷达,这样的病树而是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这表现了刘禹锡坚韧不拔之志。我们要学习诗人这种不言放弃、追求光明的精神。”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富有个性的见解之中。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火花,并使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教师要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构筑人文性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周金声.人文素质:从博于学问到志于成人.河南教育,2008.10.

猜你喜欢
刘禹锡人文精神语文课程
赏牡丹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刘禹锡 陋室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刘禹锡与《陋室铭》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