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实施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认识

2012-04-29 00:44刘建双
考试周刊 2012年42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改革

刘建双

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笔者在这里谈几点体会。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非否定传统。

对于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虽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即先由学生自主或合作性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出的许多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激疑式等仍然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更如魏書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确的,即改革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2.面对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必须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和课文课程同步发展。当今的学生,即使生活在农村,也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知识面大大拓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一样。如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在开始讲解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时,学生对刘和珍的死就很漠然,因为他们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又沐浴改革的春风,是家中的小皇帝与小公主,没受过苦,不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积极地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中转变过来,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要贯穿历史知识、文学精粹、爱国主义、时代风云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去积极地探索语言文化知识。

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农村高中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和英语较差,因此,学习语文特别是选修语文的较多,要想引导好学生,语文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终身学习,拓宽知识视野,也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3.吃透教材,再度开发。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搞好教学,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教好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内容的传递者,教材教案的复述者。新课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教材和教学参考所承载的知识只是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要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语文课学习的知识在课内,考查的在课外。要通过教材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除了用好教材,自己也要开发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包括图片资料、历史文献、网络资源和其他学科资源等,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师生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分析和建构并生成新知识。

4.精心设问,引领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要求教师要设计好问题,问题要放得开,收得拢,还要有层次性。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篇章结构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再到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选好角度,要精练,还要有深度、难度。课堂教学最忌讳没有难度、没有价值的是非问。但在一堂课的教学中,问题不宜过多,要少而精,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品的主题。例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时,就由一个问题——“对刘兰芝、焦仲卿命案分析”入手,找出他们死亡的时间、地点、身份,理清主要社会关系,分析人物性格,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最后上升到分析二人的死因,找出杀害刘、焦二人的凶手,即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