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的几种教育

2012-04-29 15:26周洪涛
考试周刊 2012年42期
关键词:民族生命精神

周洪涛

1.渗透爱情教育

1.1爱,不会是简单含混的“喜欢”。

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注重自由写作训练,通过学生的课外练笔这种自由作文的方式,语文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活思想”,而关于爱与友谊的话题始终是高中学生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目前的高中学生由于缺少爱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许多模糊错误的观念,这也表现在课外练笔中。我们不妨摘录几条:“只有学生时期尤其是中学阶段才有真正的爱情”,“高中不谈恋爱,到了大学说起很没面子”,“我喜欢谁就是谁,不需要任何理由”,“爱就应该轰轰烈烈,曲曲折折,死去活来,就像青春偶像剧演的那样”,等等。

1.2爱,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

《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是否意味着“早恋”古已有之,不足为奇?这一方面说明古人缺乏有关人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习惯造成的。现代心理科学告诉我们:由于营养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的生理成熟年龄已经大大提前,而心理成熟年龄却又大大延迟。这一巨大的矛盾给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讳疾忌医,鸵鸟政策,当然不行;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更是不对。唯一的对策是,让学生在遥望爱情的高中时期受到爱的教育,做好爱的准备。这样既能破除爱的神秘感,部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做好爱的理论准备,为以后恋爱期进入真正的恋爱提高婚恋质量做一件好事。

1.3爱,不能是盲目冲动的狂热。

爱情是“按照和谐规律把自然的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则交织在一起”(科恩语)的复杂情感,爱不会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文学教育在这方面应是大有可为。我们可以从《边城》中学习爱的朴实与自然,从《牡丹亭》、《我愿意是急流》中学习爱的痴情与忠诚,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致橡树》中学习爱的平等与独立。

2.渗透生命教育

2.1我们要有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人生,培养其热爱自我的强烈意识与责任感。

人生难免有高潮和低谷。成功时,要用温和的眼光来看自己,即使生命已跌到最低点,也要坦然接受,直面自己的人生,爱自己的命运。利用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从残缺中去寻找、珍惜生命的美,勇敢面对生命中不如意。如:在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恐惧、凄凉、悲哀,作者虽然残疾,依然微笑面对厄运,欣喜地享受着自己想象中的美景。

2.2创设一些感染力强的情境。

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乐曲声中,学生极易感受到乐曲震撼人心之美,而这种震撼也自然来自对贝多芬在拼搏中奏响生命强音的震撼,对他在厄运中发出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敬佩。而这与课文本身的内容又是相通的。

2.3教材与教法宜生动,不能使学生觉得生命是沉重的、乏味的。

如:奥运会短跑冠军刘易斯对史铁生的敬佩能引发学生对作家其人与其作品的浓厚兴趣,穿插类似的故事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教学与德育渗透,引发学生认同,进而悦纳这种挫折中以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使生命大放异彩的做法,进而对他们未来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4通过各种相关主题的报章杂志、影音资料等的欣赏与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如:位于离加拿大多伦多不远处,有一片生长于悬崖峭壁上的白雪松,是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上生长最缓慢的森林,它们一长出来,就注定要在这恶劣的悬崖缝隙中度过一生,这里有的雪松50岁还只有0.6厘米粗,几厘米高,形同小草,尽管850岁高龄的大树在平原可以长到15米以上而这里只长到10米,但这些白雪松千万年来郁郁葱葱。它们在生长时一旦被上面的岩石挡住去路时就横着生长,它们死后掉到悬崖底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它们会躺在那儿几个世纪都不会腐烂,向人们展示着神奇与力量。相信学生能由此感悟到生命的力量。

3.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大步走向中国,今天的青年学生视野宽广。在他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出时尚文化的影响,而且可以看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融入中国的广度与深度。民族精神教育是让他们更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以更健康从容和大气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不加辨别地吸收西方文化,对某些西方节日如数家珍,只要是西方文化便津津乐道。当然更不是刺激其虚妄的民族自大心。面對这样一种状况,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语文课堂中贯穿民族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完善学生的公民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具体的实践意义表现为:(1)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吸纳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自觉抵制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的不良行为,对外来文化能加以辨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2)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鉴别能力,并通过传统文化中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健全的人格。(3)学生对于民族语言的热爱,对于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也势必促进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合乎二期课改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4.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1进行趣味化教学,找回学生活泼天性。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师“语言要风趣,富于幽默感”。确实是这样,如果语文老师能把趣味性融入教学中,使教学“超凡脱俗”,喉咙里讲出的真理就不再空洞,讲出的知识就不再枯燥,那么学生就会在一种心情舒畅的情境中汲取知识,保持活泼的天性,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形成进取向上的健康心理。

4.2运用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如教《史记》,首先要让学生走近司马迁,知道其人其事。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历尽挫折才立书著说而名垂千古,司马迁堪称典范。合读《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则可见司马迁的坎坷经历、远大志向和执著精神。此类文章还有苏轼的《定风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

猜你喜欢
民族生命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