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2-04-29 20:36熊礼勤
考试周刊 2012年48期
关键词:算式乘法课程标准

熊礼勤

摘要: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情境创设、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的讨论,来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

情景一:经常听到老师们对学生说这样的话,“我已经讲过几次了你怎么还不清楚”,“刚学过啊怎么又错了”。

情景二:“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别人早就明白的事,全班就你一人不知道”。

简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老师刚讲过的问题学生就不会解决,是教师的教法有问题,还是学生的学法有问题?是教师没有讲清楚,抑或是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今天的老师已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注重让学生体验感悟,合作研讨和求异创新。但有时课堂的场面很热闹,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等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暴露出能力上的缺陷。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有关有效教学的论述有不少,从现在的文献来看主要有,目前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如果教学的理念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准备、思维发展水平,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那么无论教师采取了何种教学方法都不能起到发展学生的智慧,启发和诱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作用。依据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数学知识准备、思维发展水平、日常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笔者就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用好课程标准和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来源和教学内容的最高指南,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标是所有教学的依据,只有符合课标的教学内容才是科学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熟读课标,充分理解课标的实质和理念。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所要教授的内容。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主要是仔细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如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作为数学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真正对所教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实际上为数学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二是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即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最终标准,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教学创新。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对具体数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对课程标准所提数学教学内容的具体阐释,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说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间接影响有效教学的成效的话,那么对于教材的理解则直接影响着有效教学的成效。

2.精心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教版的新教材与老版的相比较就是对情境创设的改进,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精心创设情境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教材提供的情境是普遍的情形,不一定适应本校的实际情况。因此创设情境就应从学生生活经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活动课中带领学生对操场进行实际的测量来激发学生学习“周长”和“面积”的兴趣。

(2)学生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因此,情境的形式要经常有所变化,可采取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来进行情境创设。如: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采用的是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形式来创设情境。

(3)情境教学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吸引学生的参与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品质及效果,要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交往的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共同活动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1)合理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预设。新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都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理解教材意图,用好现有的教材资源。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4—46页《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创新教材使用,进行资源整合。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是我们课程的一个划时代改革。由原先的教学大纲变为了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也由原先的死扣教材变成了以课程标准为准,灵活运用教材。这也就给我们创造和开发教材资源提供了依据。《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4—46页《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们思考“乘法是怎样产生的呢”,乘法的产生是有其必要性的,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遇到许多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长期的记录过程中由于感觉到它的麻烦,于是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记录方法,并逐渐形成算式,演变成了乘法。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开展摆小棒游戏让学生计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从而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通过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让学生想象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这种加法算式记录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想要简化的愿望,在对加法有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教学可以避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简化加法算式,创造新的表示方法,学生在充分参与简化的过程后,教师再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在对此问题的探讨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以上这几点粗浅的看法,期待能抛砖引玉,使自己的教研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一平.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学科教学,2009.1.

[2]麻翠阁.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希望月报,2007.12.

[3]丁国元.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好家长,2006.12.

猜你喜欢
算式乘法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