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时空的马铃声

2012-04-29 00:44胡巧云
大理文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照壁马帮老宅

胡巧云

东莲花,一座马背上驮出来的村庄,一串遗落在恒久历史时空中的古道马铃声,于悠悠流淌的岁月中,拂去云烟,弹尽浮尘,任凭光阴的大手匆匆掠过村庄上空,弥久安然地停靠在巍山九曲十八弯的红河源旁,经年地恪守着那份不事张扬的宁静和安谧。

期遇东莲花是藏匿已久的心思,未曾想乍然一见便已惊鸿。秋水碧荷,袅袅晨烟,葱葱林木,青青稻田,慈祥的老人,头戴白纱的回族少女,青瓦土墙的古民居,停靠路边的小马车,眼前如画般的美景,便是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并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东莲花村。

东莲花,曾经是马帮锅头的聚集之地,昔日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随着渐去的马蹄声,那些岁月不曾带走的痕迹,终究慢慢沉淀为一种厚重而又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走进它,走进一部述说着悠悠马帮历史的传记。那一池绿红,一叶,一茎,一花,或许就是传记上淡描的工笔画,正幽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那延伸而去的青石小巷,是历史勾勒而成的阡陌,在秋日早晨的阳光下,被光阴和马蹄打磨得光亮的石子正泛着淡淡青辉,让人在时光的交错中,一不小心就跌进那些斑驳了的历史中去。

迎着秋日里的习习凉风,漫步在贯穿相连的村子里,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古朴清秀之感。一脉涓涓的地下水流,顺着葱翠的树林,绕过宏伟的清真寺,淌过轩敞的院落,沿着深深古巷缓缓流去。

回环的深巷,出阁架斗的重门深院,宁静清幽的大马厩,无不显示着回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那些镶嵌着花纹的陈旧马鞍、失去光泽的马铃串、发着铁黑的炊具、锈迹斑斑的大刀和那一盏落寞的旧马灯,无一不在讲述着那段尘封已久了的往事。

昔日茶马古道重镇的巍山,有许多马帮走南闯北,赶马贩运,而东莲花的马帮也在祖祖辈辈的苦心经营下日趋兴盛。到了民国初期,东莲花早已成了家家养马,户户经商的富甲之地,其中以马如骥、马如骐、马如骧三兄弟为首的七只马帮多达350多匹骡马,并远走于东南亚各国。1941年,马氏三兄弟分别在东莲花建了马家大院,其中以马如骥大院规模最大。当时的东莲花成了马锅头云集的重要驿站,曾一度被誉为“滇西小上海”。可以想象,曾经的东莲花上演着何等的繁华和风云。

遥遥古道路,悠悠马铃声。艰辛的付出必是换来丰厚的财富,当我踏进保存完好的马如骥大院时,很快被那大气的院落、精美的建筑、儒雅的风范所深深折服。“六合同春”的古老大院,“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是其建筑的最大特色,东西耳房、厅房与南面的主照壁构成南院“三坊一照壁”;主房、东西厢房、大门和角楼构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四边每一坊房屋正中的堂屋,六扉雕花的隔扇门无不彰显着宅院的气派,所见之处的照壁、栏枋、檐角、窗棂均是雕刻精巧的艺术;清雅的彩画、古朴的手绘、翰墨飘香的真迹,老宅里的一切,无不让人萌发那种沉寂百年的古久情愫。

沿着花园角楼向上,迂回的廊檐里,秋日缠绵的阳光透过所有的缝隙,折射成岁月的书名号,轻易地就落在了主人泛了黄的旧照片上,落在了那古老而精美的家具上,落在了那半窗衔接的格子花窗上。岁月仿佛就此静寂,而我,生怕一不小心就惊动了阳光下的那些蛛丝和微尘,乃至打破那时光深处远去了的旧梦和那些深藏了百年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

传说最高处的碉楼,是主人于匪患出没时期而建造的观察哨。当我怀着小小的神秘感,打开那扇布满岁月印迹的小窗时,栉比鳞次的房屋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远处恢弘的叫拜楼高高矗立在其中,几座斗拱小巧的碉楼分散在四周,似乎洞悉着周围的一切,守护着古村落的宁静与安详。

倚着被岁月磨得光滑锃亮的廊栏,突然发觉,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老宅里的每个角落都在散发着独特和亘古的光芒,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一页精美的建筑文字,在这些可以触摸得到的岁月痕迹里,或许让我解读到的,是一种水滴石穿的民族坚忍精神,是一种磨砺之后静默的升华,是一种叫做马帮文化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的经典浓缩。

古宅深深,岁月悠悠。来到古驿站的每一个人,注定都将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大风掠过,尘土散尽。而我,如果可能,只愿静坐在老宅四合院的那片天空下,听流云慢慢飘过,看红霞渐渐退却,待暮色四合。弦月落泊之时,就着一池荷塘月色,聆听破晓时群马的嘶鸣和马锅头的集结。然后,静待那一串带着幽幽牵挂的马铃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 彭琼瑶

猜你喜欢
照壁马帮老宅
踏寻马帮的足迹——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树古道考察记
老宅旁的竹林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老宅
马帮“驮起”脱贫路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太爷爷家的老宅(下)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