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浅析叙事语篇中的空间指示语

2012-04-29 00:44陈思
考试周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观察点叙述者方位

陈思

摘要: 空间指示语是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它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在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的使用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构建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Levinson的空间参照结构和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对叙事语篇中的空间指示语进行认知性分析,使读者能更好地把握语篇中的空间信息,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整个语篇。

关键词: 空间指示语叙事语篇空间参照结构心理空间理论

一、引言

空间指示语是话语中关于处所、方位的指示。空间指示词主要有表示方位和处所的名词、副词、指示代词,具有位移意义的动词等。空间指示语是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它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Diessel认为:“空间指示语的作用是使语言和外部世界建立起联系。它们的基本用法就是把听者的注意引导到交际情境中的某一事物上,换言之,让指示语使用者和听者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注意点。”Lyons(2000)指出,空间指示词有习惯用法(locutionary use)和认知用法(cognitive use)。习惯用法直接与话语语境中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空间位置相关;认知用法指用空间指示词表达一种内化于人们知觉系统中的心理行为的位置。迄今为止,众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空间指示语进行了研究,例如空间指示语的自我中心性、指示映射等问题。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逐渐从研究单句的话语理解发展到研究段落篇章的认知加工上,而篇章语言学也开始关注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指示语对语言的结构和发展的影响。在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的使用频率虽然没有人称指示语和时间指示语的使用频率高,但是其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意义构建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Levinson的空间参照结构(Spatial Frame of Reference)和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来分析叙事语篇中空间指示语是如何使用的。

二、叙事语篇中的视角和叙述方式

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在日常的认知活动中,当人们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当做认知目标(target),即所要感知的直接对象,而把另一个相关的物体当做参照点(reference point),借以确定认知目标的位置和方向。认知目标和参照点不是物体在客观空间中固有的特征或功能,而是人们在看待物体时所赋予它们的特征或功能。认知目标和参照点的区分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主观世界的,是人们强加在物体上的(刘宁生,1994)。在叙事语篇中,叙述者想要准确地向读者展现其构建的空间关系,就需要确立参照点和认知目标,并选用合适的空间指示词来表达空间关系。

Todorov(1981)指出:“构成小说世界的现象绝不会自己呈现给我们,而总是要从某个视角、某个视点等表现出来。我们就是从这个视点观察认知内容的实体和性质的。”Talmy(2000)具体指出,视点是场景上一个这样的点:人们基于这个点想象地观察场景的其他部分——认知其方位特征,距离远近,以及配置方式。视角对语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影响观察的结果,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人类的大脑存在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无论说话者的实际视角如何,他可以从不同的观察事物的理解角度适当地表达同一种情景。我们在认知同一种事物时,由于选用的视角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叙述方式、选用不同的参照点和不同的空间指示词来达到认知的目的。

在叙事语篇中,视角即观察点,观察点是叙述者在表达方位参照时所选择的心理视点,即预设的观察者位置和角度。观察点的确立必须与上下文的叙述方式保持一致(方经民,1999)。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时,叙述者作为当事者选择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自观);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时,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角度为观察点(旁观)。无论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还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都可以选择叙述中已出现的或设想存在的其他当事者所在的位置和角度为观察点(他观)。例如:

1.a我看到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b我知道他也看见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2.a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b他看见一只小狗蹲在长椅的左边。

例1是以第一人称方式来叙述的,其中a句是自观,b句是他观;例2是以第三人称方式来叙述的,a句是旁观,b句是他观。

三、叙事语篇中的空间参照框架和空间指示语

一个事物有很多属性,叙述者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他关注的侧重面。而人们在判断不同的空间关系时要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基于此,荷兰奈美根大学比较语言学教授Levinson提出了空间参照框架理论(Spatial Frame of Reference),根据不同的识解方式和参照点将其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参照框架:

1.内在参照框架(Intrinsic frame of reference)。它是从地标物体的“前后左右侧”等固有的方位出发来观察图像的,例如:The dog is in front of the house.

2.相对参照框架(Relative frame of reference)。以观察者为中心,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因此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及观察方向密切相关,例如:The dog is to the left of the house.

3.绝对参照框架(Absolute frame of reference)。指由地球引力所提供的固定方向作为背景的空间参照系统,空间关系由基本或者绝对方位词体现,如“东西南北”,例如:The dog is north of the house.

空间参照框架能提供给我们语言的视角和准确的空间信息,帮助我们推断及了解空间关系,从而了解整个篇章的语义结构。在叙事语篇中,空间参照可以定义为:“叙述者选择观察点,利用方位词跟相关的方向参照点、位置参照点的关系确定空间或时间的方位辖域。”(方经名,1993)空间方位参照是一种抽象立体的认知结构,其反映的是语言社会对认知空间中方位关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式。空间方位参照若反映在具体句子上时其基本结构标志是空间指示词的使用。而用空间指示词来反映一种抽象的人际、心理距离,以表达关系的疏远或亲近、观点的主观性或客观性等就是空间指示语的认知用法。这种距离是物理空间在人类心理上的投射,往往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偏好。

叙事空间分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场景的结合,即故事层面的物理空间;由于经验自我的介入而形成的与叙述自我的特殊说话氛围,即非故事层面的心理空间。在叙事语篇中,叙述者想要描述人或物在空间的位置,就必须以其他的人或物为参照点。因为空间没有界限,所以叙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假定参照点,并选择合适的空间指示语来构建自己所需的语境。本文以英汉语篇为例来进行分析。

1.The dawn came quickly now,a wash,a glow,a lightness,and then an explosion of fire as the sun arose out of the Gulf.Kino looked down to cover his eyes from the glare.He could hear the pat of the corncakes in the house and the rich smell of them on the cooking plate.The ants were busy on the ground,big black ones with shiny bodies,and little dusty quick ants. Kino watched with the detachment of God while a dusty ant frantically tried to escape the sand trap an ant lion had dug for him. A thin,timid dog came close and,at a soft word from Kino,curled up,arranged its tail neatly over its feet,and laid its chin delicately on the pile.(John Steinbeck,The Pearl)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把主人公Kuno定位于当前“here”,没有指明黎明和狗从哪来就用了“come”,这是因为作者即心理空间理论中的基点空间。随着故事的发展,尤其当“come”后面跟上表方位的介词短语时,一个新的现实空间就构建起来了,在指示语理论中称作“指示转移”(deictic shift)。在对叙事语篇的处理和加工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和建立关联,读者的背景知识和视角以及,指示语在读者心中的投射就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

在语篇中,叙述者构建的空间关系中展示的实际距离有时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心理距离才是空间指示的语用基础。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叙述者可以根据其所要体现的心理距离来选择空间指示语。例如:

2.她到现在还记得很明白的是五六年前在土地庙的香市中看到一只常常会笑的猴子,一口的牙齿多么白!但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快乐的纪念。(茅盾,《子夜》)

这段话中的“这”指的是她在香市中看到一只会笑猴子的事,这件事情发生在五六年前,猴子既不在她的眼前,又不在作者所处的时空,理应用远指代词“that”。但作者却有用了近指代词“这”,这个近指词对读者产生的效果是生动地展现了当年香市中遇见猴子的情景,把读者从自己阅读时的现实时空中带到事件发生的时空环境里,设身处地地体验、感受她的情感和经历。这种效应正是由于用近指词“this”来指示时空环境远离现实环境的事件时,读者的指示中心发生了迁移,从自身现实环境中的自我指示中心调整到了主人公环境中的主人公指示中心。Lyons(1995)把这种现象叫做“移情指示现象”(empathetic deixis),并指出当说话人投入个人情感或者认同听话人的态度或看法时,总是用“this”而不用“that”。“这里无疑涉及说话人主观投入和说话人感染他人分享经历的意图”(Lyons,1977)。可以说,移情指示现象是叙事语篇中的一种传统用法,自我表达是构成这种用法的原动力。又如:

3.(a)“你看,那儿有一支很好的。”他高兴地说。

(b)她抬起头,笑问道:“在哪儿?”

(c)“那儿不是?”他伸手向旁边树上一指。(d)她的眼光跟着他的手望去。(e)树上果然有一枝很好的花。(f)这一枝离地颇高,花也不少。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g)枝子弯曲有力,令人注目。(h)“可惜太高一点,这一枝倒挺好。”鸣凤……自语道。(巴金,《家》)

这一段是鸣凤与觉慧的对话。两个远指词“那儿”表示那枝梅花离觉慧和鸣凤的实际距离较远。但作者的旁白(f)和鸣凤说的(h)都用了近指词“这”,表明了人物将注意力集中在这枝梅花上,此时的重点表达的是一种心理距离上的近,表达了他们俩观点的一致。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各有差异,人们在面对客观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主观地区分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的远近距离,说明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日常交际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指示词来表示自己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个心理距离包括亲近感,如喜欢、赞成、认可;也包括心理上的疏远感,如讨厌、反对。

四、结语

叙事语篇中的空间是由作者通过文本叙述构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和想象而还原复建的。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指示语能够使读者将自己投射到语篇中作体验性阅读。正如Levinson所说:“指示语是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在语言自身结构中得以反映的最明显的方式。”利用空间指示语来描写故事发生的地点,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构建语篇结构,让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紧密结合,使读者更加关注叙事语篇故事和意义的深度,也为分析文学语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 Space: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Levelt,J.M.Perspective Taking and Ellipsis in Spatial Descriptions.[A].Cambridge MA:MIT Press,1996.

[3]Levinson,S.C.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5]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

[6]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空间关系[J].中国语文,1994.

[7]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8]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观察点叙述者方位
我省4家农民合作社被列为部级观察点
认方位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说方位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