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2012-04-29 01:19张晓娜常玉林陈士安姚明
考试周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交通

张晓娜 常玉林 陈士安 姚明

摘要: 作者结合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国内高校交通专业办学特点及经验,提出了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分别从行业培养现状、专业建设目标、新模式的具体思路、创新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展望,为培养适应现代交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提出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交通工程,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内部交通和郊区的公路交通;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伴随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出现的各类问题,包括交通拥堵、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土地开发对交通的影响、城镇体系发展对公路交通的需求等。

由于国内外发展阶段的差异,国外目前对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注重定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基础和交通模型建立要求较高;而国内则侧重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我国大学培养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缺乏数学、物理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消化与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速度比较慢,还没有形成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互补发展的格局,缺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国内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异,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极不对称,在学生培养中未能强化能力培养的环节,最终造成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工程专业所包含的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和训练交通工程项目专业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交通工程专业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创新教育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交通工程人员培养训练新模式,完善和改革现有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已成为设置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推进江苏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步伐,使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再上一个新台阶,很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目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现有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与研究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明确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培养适应现代交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标

根据我国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方向,针对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科学制订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以面向专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完善,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学用结合等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全面、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及创新能力。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让本专业教师深入领会本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适合培养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并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入手,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和独立的实践教材、管理体制,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将实践转变成再探索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不同课程的教师成立不同的学习、研究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并驱,各自发挥特长的模式。

三、江苏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具体思路

(一)调整教学计划。

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原先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按照现代化交通所需人才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调整;通过调研,比较和吸收兄弟院校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分析原先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及大纲的不足,按照现代化交通的特点,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研究各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联系,统筹合理的安排各项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学科建设和学生就业角度考虑,我们可以考虑在教学计划修订中开设专门的模块方向,具体课程的开设可以参考国内外其他相关特色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和本系师资特色,比如可以设置轨道交通模块、交通控制模块、路桥模块、交通规划模块等。

通过实地调研和实施,研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工程项目中实现的方式和方法;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各项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讨论相关课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学的可行性。

(二)注重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完善。

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实践这一环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削弱。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课外竞赛、社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类型。教学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交通学科是实验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根据交通工程专业的工程性的特点,加强和相关单位的业务联系,分析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将实践教学和生产实际相联系,加深学生对实际生产和工程结构的认识,丰富实践经验。

1.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

首先,实验室的建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实验室能够开出本科专业目录和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基本实验,并在时间上对学生全面开放,将来条件成熟之后还要增补若干选修实验,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向及相关专业的新理论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应用。其次,要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使实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具体的科研项目。课程设计是学生在专业领域里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另一种应用和实践,要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积极构筑课程设计系统。

2.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交通工程专业的实习内容包括认识实习,城市交通实习,交通调查实习,工程施工实习,以及后期可能加上的轨道交通实习。由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为保证培养质量,需要建立能满足实习要求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在建好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要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应由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施工单位等协商共同建立,签订正式协议,与其建立长久并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交通工程专业要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和完善,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去交通工程单位或专业对口单位进行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保障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具备一部分生产经验,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配合基地的建设进行,这样,基地建设可以将教学与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进入产、学、研良性循环。

在毕业设计方面,针对当前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去向多样化的新特点,要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强化毕业设计质量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质量优奖劣汰机制功能为辅,进行扩大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完成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期增强学生毕业设计效果,打好学生进入工作实战过程的最后一场演习战。

3.研究建设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

要研究建设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丰富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的内涵,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学做合一,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内容,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综合考虑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研究建设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结合交通工程专业实验室现有设备,研究实现由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及课外创新的延伸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类设备的作用,设计可以开设的综合性实践的项目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知识经济是充满竞争的创新经济,它要求人们不仅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而且有能力的适应、心理的适应、思维的适应、体力的适应,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能在交通经济与交通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寻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交通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根据行业现状确定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的同时,扩大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注意增加涉及交通工程新领域的新兴课程。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为基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综合能力,为交通领域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原则,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切实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推进双语教学。

现代化教学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优化的实践,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必要手段,其应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力保证。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创造多媒体的教学环境,除了购置多媒体计算机、建设多媒体教室,还要考虑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应当考虑如何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另外,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有了多媒体教学这个工具,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和支持一些相关交通仿真类和控制类课程的开设率,增强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技术的创新和更新换代非常之快,特别是交通工程专业,国内外的发展阶段差异很大,而且国内外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层次差异也非常明显,国内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异,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极不对称,因此,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交通工程专业要加大力度推进双语教学,加快消化与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速度,尽快形成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互补发展的格局,加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

(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高水平教师上讲台。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的前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淡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相反,教师的指导作用将显得更加重要,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帮助和引导,将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近期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应力争达到20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其中正高职比例达到20%;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达到100%,其中博士研究生比例达到60%,基本满足每门专业基础课讲师以上教师3名,每门专业课讲师以上教师2名,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主讲教师高职比例达到40%。现有师资队伍整体上非常年轻,且有一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积极引进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应注重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整合,注重对现有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补充和整合,坚持“走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为保证教学质量,还要求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上讲台。55岁以下正副教授必须教授本科课程;对希望晋升更高职务的教师,本科教学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晋升的必要条件。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创新点。

1.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原先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按照现代化交通所需人才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完善,是本研究的第一创新点。国内高校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异,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极不对称,在学生培养中未能强化能力培养的环节,最终造成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对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研究建设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是本课题的第二创新点。该平台的建设,不仅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而且能实现课堂教学、专题研究、综合性大作业、课程实验、集中实践性环节向课外科技创新、科研训练、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的延伸,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创造精神,为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新的机制。

(二)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通过对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探讨,对现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有助于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毕业后的学生能更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工作要求,适应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速递,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交通行业的发展服务。

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就业难度普遍加大,如何保障学生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各级政府和高校面对的首要难题。作为交通工程类人才的培养单位,我们有必要反思教育培养环境如何跟交通发展的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是否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为基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为交通领域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原则,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对现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就尤为迫切,这将有助于优化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培养适应现代交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桐水.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研究,2000,(5).

[2]刘斌霞,钱卫东.以就业为导向的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交流与探讨,2009,(3):41-43.

[3]张晋玉.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陈士安,刘志强,姚明等。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9,(10):251.

[5]王扬,张晓东,王建西.浅谈地方高校交通本科专业建设规划[J].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2010,(34):33-34.

[6]武超群,赵雨旸.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6):127-128.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1JGYB011)。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交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繁忙的交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小小交通劝导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