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诗歌教学的一些探讨

2012-04-29 21:35刘颖
考试周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基调古诗意境

刘颖

诗歌作为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各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学应重视发扬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和方法,但诗歌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了把我国悠久的诗教传统继承和发展下去,为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在诗歌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歌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1.整体感悟,把握基调

一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就是它主要体现的精神,我们可以把其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有“激昂、喜悦、旷达……”;悲调有“低沉、凄凉、愁闷……”。教学诗歌,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整体全面扫描,抓关键词,整体把握,在思想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把握诗的感情基调。如李清照《武陵春》中“倦梳头”“事事修”“泪先流”“载不动”明显的悲调是“愁”。当然,有的诗歌基调看似矛盾,不乏激昂与低沉并用,喜悦与凄凉共存……这些都是正常的。人的心胸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活水,作者的感情是丰富的,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跌宕多姿,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这些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学习这种诗文,必须多了解诗人及时代背景,前后联系,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基调。如李白《行路难》中,作者在大量彷徨与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属于“喜调”,其总的基调是激昂的。事实上,基调感染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比如,我们初听一首歌曲,乍一听,就会喜欢上它,因歌中的喜而喜,因歌中的悲而悲——这就是基调效应。

2.抓诗象,悟诗情

诗人的情感触角是灵敏的,他们往往在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物上生发出绵绵诗意。这时,这个事物就成为一个蕴含着作者情意的艺术形象,成为作者情意的载体,而不是本来的实有面貌了。诗人借助这些载体事物说理抒情,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首借景咏怀诗,只要抓住了大海这一载体,抓住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诗人壮阔的胸襟和想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学生就可以领悟到。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较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歌,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如教学流沙河的《理想》时,如果只是一味地一节诗、一节诗枯燥地讲解,就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优美的诗句,诗句中生动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

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和训练。诵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方法,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表现丰富的情感,读得抑扬顿挫。诵读时,也并不是单纯反复地无目的地读,而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描绘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的人儿有什么活动,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又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当然,读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并帮助学生寻找一种重要的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更多的是使学生有自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通过诵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形成阅读整体观,获得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4.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反映的思维、情感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就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熔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炉,以浓郁炽热之情感染学生,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产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诗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控,自由运用。对于我们这个“诗歌大国”,无论是存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从未丧失生机的古典诗词,还是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诗,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消除学生应试、畏难心理,听说读写并重,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论初中诗歌教学.华龙网两江论坛.

[2]何桂英.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初探.

[3]初中古诗教学浅谈.育星教育网.

猜你喜欢
基调古诗意境
中央定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这么干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俏丽基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