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旱塬的永恒话题

2012-04-29 13:46张恭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2年10期
关键词:宁夏节水灌溉

张恭

7月盛夏,赤日炎炎。行进在宁夏的黄河之滨、清水河两岸,举目望去,到处呈现一片绿色的海洋,绿树掩映,绿草成茵,庄稼绿油油。这是当地大力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天上来水,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灌溉新技术、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带来的崭新面貌。

干旱缺水的现实挑战

前几年,记者去海原县徐套乡一座在建的水保骨干坝,发现大片的冰面上,成群结队的麻雀趴在上面叽叽喳喳,叨食着满是浮尘的冰碴;经过石峡口水库时看到,农民用手扶拖拉机从苦水沟里往家拉冰块;在沙沟大雪纷飞的路上,又见群众扫雪往窖里拉。“不见不知道,见了把泪掉”,这就是宁夏缺水的真实写照。

那时,无论在黄河两岸自流灌区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南部山区库井灌区的小畦田里;无论在干旱带老乡的水窖前,还是在川区老乡的手压井边,你都会发现严重缺水的状况。这种资源型缺水由来已久,降雨稀少是主因。为什么降雨这么少?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定论。记者曾求证过很多专家,专家也都莫衷一是。其中一种说法是,降雨稀少与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等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关。因为宁夏在西北内陆,由南向北呈枣核型的6.2万平方公里面积,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山区。中北部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包围,贺兰山南北横亘在黄河西面,3000多米的海拔高程在阻隔西伯利亚南下冷气的同时也挡住了南来的暖湿气流。另外,黄河虽自南而北从宁夏穿过,形成700多万亩的冲积平原。自秦汉以来,先民开凿疏通秦、汉、唐徕、惠农、大清等数十条引黄灌渠,灌溉600多万亩旱涝保收的良田,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但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黄河水量日益锐减、用水量剧增而出现的黄河断流,导致宁夏引黄灌区千百年来形成的大引大排的农业灌溉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宁夏南部属六盘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燥,水质性、工程性缺水并存。中部干旱带荒漠化严重,植被稀疏,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2000多毫米。因此,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基本区情,水资源节约利用、高效利用成为宁夏进入小康社会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要求。

水利跨越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面前,宁夏人清醒地认识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从粗放型水利向精细型水利转变,从农业水利向城市、工业和生态水利转变,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唯一抉择。

2005年,宁夏向国家水利部主动请缨,在宁夏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06年,报告获批准后,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率先开始实施。5年间,宁夏紧密结合全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工程、管理、技术多措并举,农业、工业、城市各业齐抓,水资源制度建设、水权有偿转让、产业结构调整、节水新技术推广和用水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全区年黄河取用水总量减少5.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从1274立方米下降到65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73立方米下降到91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0%提高到70%,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明显好转。2011年11月16日,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组成验收组,经过前期现场考察、资料审核、会议质询等环节,最后在银川市召开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工作会议,验收组成员一致同意通过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同时,宁夏提出,从2012年开始,将在未来8年内建成现代节水型灌区。

此期间,宁夏大地上节水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节水增产重点县、高效节水补充灌溉项目、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在塞上山川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短短5年,渠系砌护率由不足20%提高到近40%,实施工业节水项目92个,实行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全面推广水稻控灌、小畦灌溉等节水灌溉方式,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40万亩,占全区灌溉总面积的55%。建成以滴灌、沟灌为主的设施农业106万亩,用水效益大幅提高。利用穴灌、滴灌、喷灌等在旱作区发展高效节水补灌农业100万亩,用水量较传统少4/5。新上火电项目全部采用空冷技术,与湿冷相比节水70%以上。2010年,全区枸杞、葡萄、红枣、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

示范带动天地广阔

如今,在宁夏广袤的大地上,工业、农业、生态、城市、农村、生产和生活方方面面都出现了人人节水的良性发展态势。

在福银高速原州区头营村附近的农田里,喷着雾气的大型节水灌溉设备缓慢地移动步子,5万亩葱郁的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把原本是旱作的庄稼地装扮得分外亮丽。该区水务局局长李广平介绍说,这里是鸦儿沟万亩高效节水马铃薯种植繁育基地,2011年开始引进先进的滴灌、喷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采取土地流转、技术集成、公司经营,种植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和枸杞等优质高效作物。该基地把从百里之外通过15级泵站扬程400多米提来的黄河水调蓄在25万立方米的水池里,黄河水经过沉淀后再用4台每小时300立方米的增压水泵通过70公里的干支管道和4500公里的滴灌带、6台时针式喷灌机把水肥液输送到作物根部。这种灌溉方式每亩用水量84立方米,与漫灌相比节水73%。马铃薯亩产达到1500公斤,产量是雨养农田的6倍,效益是雨养农业的7倍;同时,节省劳动力80%左右。在项目区工作的刘建中说,自己的农田流转后,流转费每亩能拿近300元,现在又受雇于公司,每月工资2500多元,工作轻松多了,收入也增加了。

走进泾源县大湾乡苏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场,六盘山脚下的小台地上,微喷灌带下露珠点点,针尖粗的喷罐头喷出的小水线在不到1米高的林苗上空形成一道雾气,犹如天然的雨帘,滋润着宁夏最大的林木育苗节水基地,云杉、针叶松一片生机。水务局局长禹恩宽说,工程今年3月动工建设,先后完成水源截潜坝1座、蓄水池2座,铺设主支管线近7公里,喷灌软管98公里,投资373万元,发展高效节水林木育苗灌溉面积3100亩。

海原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西安灌区的小茴香、罗山硒砂瓜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但处于中部干旱带的项目区,连年持续干旱已成常态。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使原本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水资源紧缺与需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制约着小茴香、硒砂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灌溉用水困难,确保特色产业的发展,兴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迫在眉睫。2011年开始实施的西安镇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县项目区位于该县西北部园河流域,受益农户5040户、2.526万人,规划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84万亩。截至目前,西安镇西安、小河、园河、付套、胡湾5个行政村的灌区全部实行微喷灌,完成各类输水管道184.32公里、喷管带795公里。

贺兰县立岗镇、金贵镇处于引黄灌区汉延渠稍段,黄河来水不足,地下水资源丰富。该县以井渠结合、沟水补灌,大力发展管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大幅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取得了“三节约、两提高、一提前”的良好效果。这种灌溉方式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一是节水,实施膜下滴灌亩均节水245立方米;二是省工,种植工序由之前的6道变为现在的3道,作物除草、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用工都有大幅减少,亩均节约用工6个工日;三是节药节肥,膜下滴灌实现了水肥一体化,亩均节省化肥农药费用65元。采用这种灌溉方式,一是提高了用水效率,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2提高到0.9以上。二是提高了作物产量,种植西瓜和西红柿亩均增产750公斤和1000公斤。而且,与传统灌溉相比,瓜菜上市时间提前7~10天。“三节约、两提高、一提前”使得项目区农作物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灵武长枣基地、经果林基地,重点推广以小管出流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长枣经果林得到适时适量灌水,水肥均匀,较常规灌水明显的特点是避免了果实裂纹、干涩、着色差等现象,长枣品质明显提升,亩均产量较常规灌溉增加80公斤以上,人均增收160元,亩均灌水量较常规灌溉节水240立方米以上,节省水费7.5元。这一增一减,凸显了小农水项目的增产、增收、节水效益。截至目前,该基地共发展长枣经济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占3年建设总规模的25.68%。尤其是技术推广得到了群众的欢迎,推广效果良好,灌溉设施运行正常,节水、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隆德县星火千亩供港蔬菜基地平整的大田上,蔬菜上方的喷灌头不停地喷洒,菜农正在田间地头摘菜、运菜,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自治区水利厅厅长吴洪相在调研中看到这一景象高兴地说:“灌区节水改造发挥了大效益,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进一步抓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提高用水效率,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时,要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使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群众长受益。”

宁夏农业节水灌溉的大面积推广,得益于政府引导、水利部门大力推广、节水项目重点支持、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一个以建设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引导和推动面上节水灌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宁夏形成。

猜你喜欢
宁夏节水灌溉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