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45例临床分析

2012-06-05 10:07盛红玲张秋业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坏死性

盛红玲 张秋业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山东青岛 266003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又称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近年才被认识的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1972年由日本藤本吉秀和菊池昌弘首先描述,原因不明,好发于年长儿,男性为主,多冬季发病[1],主要表现为高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现将1997年7月~2011年6月收治于笔者所在科室并经病理确诊的45例SNL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患儿中男31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2.2∶1,年龄3~14岁,平均(9.04±3.06)岁;11月份~次年2月份发病17例,6月份~9月份发病16例。本组45例患儿均经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

1.2 临床表现

患儿均有淋巴结肿大,43例以颈部淋巴节大为主,单纯腋下淋巴结大及单纯锁骨上淋巴结大者各1例,肿大淋巴结直径1.0~5.0 cm不等,质地中等,边界清晰,活动度好,31例病变淋巴结有轻~中度触痛。

本组中44例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8.0~40.3℃,呈弛张热,稽留热或不规则热,持续14~60 d。先发热后淋巴结大者17例,先淋巴结大后发热者11例,同时出现者17例。5例患者发病初期出现颜面和躯干部皮疹,呈斑丘疹或椭圆形红斑,持续1周~1个月不等,单纯肝大2例,单纯脾大5例,肝脾均大3例,均为轻度。

1.3 辅助检查

1.3.1 常规与生化检查 血常规WBC<4.0×109/L 38例,>10.0×109/L 2例;10例做外周血涂片检查,4例出现异性淋巴细胞;血沉检查31例,>20 mm/h 12例,CRP检查30例,>5 mg/L 21例,其中10例血沉增快并伴有CRP升高;肝功能检查39例,其中ALT增高13例,AST增高16例,白/球比下降8例;心肌酶谱LDH增高31例,CK-MB增高4例。

1.3.2 免疫学检查 本组中28例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IgG增高11例,下降1例,IgA增高2例,IgM增高2例;补体C3、C4检查16例,1例补体C3降低;29例行T细胞亚群检查,22例CD4/CD8降低,23例CD8升高,11例CD4降低,5例CD3降低;28例行抗核抗体检查,4例阳性;ds-DNA抗体检查23例皆为阴性;类风湿因子(RF)检查4例均为阴性;4例行ENA酶谱检查,1例SS-A,SS-B均阳性。

1.3.3 病原学检查 28例检测血清EB病毒、巨细胞病毒(CMV)抗体,其中EBV-IgM阳性14例,CMV-IgM阳性9例,两种抗体均阳性7例;18例检测血清柯萨奇(COX)病毒抗体,阳性9例;24例检测血清支原体(MP)IgM抗体,16例为阳性;血清ASO检查5例,1例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查7例均为阴性;肥达试验检查5例均为阴性;血清HBsAg及HCV-IgG检查8例均为阴性;血培养18例均为阴性。

1.3.4 特殊检查结果 28例患儿行腹部B超检查,10例有肝脏和(或)脾肿大,3例腹腔淋巴结肿大;21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13例呈增生性骨髓象,1例呈感染性骨髓象,3例增生减低;5例行心电图及心动地形图检查,1例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3.5 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患儿均行淋巴结切除活检,镜下可见多量淋巴细胞与组织细胞呈凝固性坏死并伴大量核碎片,病理学检查符合SNL表现[2-3]。见图1。

图1 淋巴结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10×10)

1.4 诊断、治疗

1.4.1 诊断 本病误诊率较高[4-5],院外拟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例,颈淋巴结炎9例,淋巴瘤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来院后初诊为SNL 1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例,颈淋巴结炎1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全身型类风湿2例,霍奇金病1例,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1例,川崎病1例;最终45例患儿均被确诊为SNL。其中1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合并支气管炎,2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1例合并病毒性脑膜炎,1例合并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4.2 治疗 患儿均曾连续或间断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28±14) d,无明显效果。33例确诊后给予泼尼松0.75~1.00 mg/(kg·d)或地塞米松0.2~0.3 mg/(kg·d),治疗1~7 d后体温降至正常,9~33 d增大的浅表淋巴结消失,泼尼松逐渐减量,维持4~8周停药。另12例患儿体温自行降至正常,平均热程(32±15)d。

2 结果

随访40例,时间6个月~5年,复发4例,分别于预后21 d、28 d、14个月和2年复发,1例病后4个月随访时出现低热、颜面部皮疹、口腔糜烂,ANA检查阳性,ds-DAN、Sm阳性,拟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3 讨论

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1.1 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 SNL的病因至今尚未清楚,本组相当一部分患儿存在EBV、CMV或COX病毒及支原体感染,与国外研究结果相符[4],Charalabopoulos等[7]和Vassallo等[8]分别报道布鲁斯菌病感染和HIV患者可继发SNL,还有学者认为本病与EB病毒慢性感染有关[9]。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这些病毒在SNL的发病中起了作用。由此可见,病毒感染与本病的联系并不肯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1.2 免疫功能异常 有学者认为SNL是感染所导致的机体免疫平衡紊乱,从而引起的自身变态反应性疾病[10]。本组多数患儿有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改变,1例同时患有SLE,1例发展为SLE,提示SNL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失调,说明SNL可能是SLE早期表现之一。

3.1.3 基因与遗传因素 SNL发病呈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多见于东南亚国家,欧美国家少见[6]。Tanaka等[11]应用PCR对SNL患者和健康日本人进行了MHCⅡ的DNA测定,发现SNL患者DPAI*01和DPBI*0202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所以DPAI*01和DPBI*0202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可能与SNL的易感性有关。有报道称有双胞胎同时发病[12],表示遗传因素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

3.1.4 细胞凋亡 Nomura等[13]确认在SNL活检淋巴结病理切片中同时存在加速的细胞增殖和凋亡,几乎所有凋亡相关基因如cyclin A2、capase-6、caspase-3的表达均上调,而凋亡抑制基因如Mcl-1、bcl-2均下调,细胞循环相关基因上调,但细胞凋亡与SNL发病机制关系尚不明确。

3.2 临床特征

本病的临床特征可总结如下:(1)发热,热型不定,热程长。(2)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主,部分可有压痛。肿大淋巴结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质软、活动、无粘连、局部皮肤可有灼热感。(3)部分患者肝、脾轻度肿大,伴不定型皮疹。(4)白细胞减少,且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及绝对值多有下降。(5)ESR、CRP、肝功能及心肌酶谱等检查结果可异常。(6)病理表现为淋巴细胞变性、坏死,部分细胞母细胞化,组织细胞增生但无中性粒细胞浸润。(7)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情较长者约1~3个月,预后多良好,可有复发。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如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肿大,粒细胞减少,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及时行淋巴结活检能于早期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缩短住院时间。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淋巴结结核、伤寒等鉴别[14]。

3.4 治疗与预后

本病行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可暂时退热,但不宜常规使用,重症病例可短期应用。本组33例患儿经病理确诊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体温降至正常,增大的浅表淋巴结消失,而仅用抗生素治疗者均无明显效果,热程及淋巴结消退持续时间也较长。

本病预后良好,但部分复发,复发率约占随访患儿的10%,其中2例于1个月内复发,考虑可能与过早停药有关,建议适当延长用药疗程。

总之,SNL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以发热和颈部淋巴结病为主要特征,可出现肝脏、心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复发率较高;少数病例可合并或转为SLE;激素治疗有效。临床应重视病理活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长期随访。

[1] Han HJ,Lim GY,Yeo DM,et al.Kikuchi’s disease in children: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maging features[J].J Korean Med Sci,2009,24(6):1105-1109.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35.

[3] 郭熙哲,潘敬新,郭健欣,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与病理[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4):353-354.

[4] 邓科兰,杨道锋 .菊池病 1 例报道 [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110,132.

[5] 许志斌,高雪梅,陈训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误诊误治[J]. 临床误诊误治, 2011,24(5):93.

[6] Xavier B,Antonio G,Rosa M,et al.Enigmatic Kikuchi-Fujimoto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review[J].AM J Clin Pathol,2004,122(1):141-152.

[7] Charalabopoulos K,Papalimneou V,Charalabopoulos A,et a1.Brueella melitensis infection stimulates an immune response leading to Kikuchi-Fujimoto disease[J].In Vivo,2003,17(1):51-53.

[8] Vassallo J,Coelho Filho JC,Amaral VG.Histioeyti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KikuChi lymphadenitis)in an HIV-positive patient[J].Rev lnst Med Trop Sao Paulo,2002,44(5):265-268.

[9] Stephan JL,Jeannoel P,Chanoz J,et a1.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Kikuchi disease in two children[J].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0l,23(4):240-243.

[10] Chien-Yu Cheng,Wang-Huei Sheng,Yi-Chun Lo,et al.Recurrent Kikuchi’s Desease and autoimmune diseases[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10,43(5):366-371.

[11] Tanaka T,Ohmori M,Yasunaga S,et al.DNA typing of HLA class II genes(HLA-DR, -DQ and -DP)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Kikuchi's disease)[J].Tissue Antigens,1999,54(3):246-253.

[12] 白华,吴澄.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临床分析[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2,4(4):49-50.

[13] Nomura Y,Sugita Y,Yoshida S,et al.Estimation of apoptosi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using immunohidtochemical double staining[J].Pathol Int,2008,58(2):98-103.

[14] 郑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J].中国医刊,2010,45(12):12-15.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组织细胞坏死性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花青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细胞GST-π表达的影响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
淋巴结炎的ICD—10编码选择
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表现及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二)擦背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