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精神在先秦、清末民初的表现特点探骊

2012-08-15 00:50夏承海
武术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尚武思潮

夏承海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引言

几千年的世界历史证明,尚武的民族总是生机勃勃富于进取的。世界其他民族不论,先秦的中国,诸国争雄,竞争激烈,尚武之风炽盛。春秋战国的吴越,既有着当时中国最精良的战剑,又有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战士。吴国越国、蕞尔小邦,却居然能攻破泱泱大国楚国的郢都,居然能中原逐鹿俨然霸主;史书多云“楚人好战”,考古发掘则发现,楚国男子死后可能因贫穷而无任何陪葬器,然而随身下葬必有一剑;“秦风酷烈”,秦国人称“虎狼之国”,秦军人称“虎狼之师”;齐国则“隆技击”;燕赵为“四战之地”,燕赵从来多慷慨悲歌之士。赵文王剑客三千,日夜相击于前。《庄子》描绘其斗剑时情景为:“蓬头突鬃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肺肝。”晏婴设下计谋,仅为争一勇名,二桃可杀三士。《左传》、《史记》,记载了多少烈士,逞一时之血勇,溅红五步之内。无怪乎郭成尧在《国术摘要》中惊叹:“当日民族之气概,晔乎其如日月,砰乎其如雷霆。”纵观作为中华民族其他成员的一些民族,也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满族的儿童,在年纪很小便要学习射艺,人们教他们威风凛凛的射姿,把射姿看得比准确的瞄准还要重要,这实际上是从小便进行着一种尚武精神的教育。“我朝以骑射定天下”,是清朝皇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以几十万人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征服了整个中国,应该说靠的就是尚武精神。

然而,当八旗子弟堕落成为唱戏养鸟、斗鸡走狗的膏粱纨绔之时,清帝国也就走到了末日。先秦与清末民初的兴亡衰败之历程,值得我们从民族尚武精神的角度进行深思。

1 尚武精神在先秦时期的表现特点

1.1 夏、商、周时期

夏朝尚忠、殷商崇巫、西周重礼,绵延千余年的夏商周三代向素以礼乐之邦自居,礼乐文化居于官方正统地位,基于早期中华先民的尚武精神在此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礼乐文化的严重冲击。但是,尚武精神却又在礼乐文化最为兴盛的西周王朝之后再度兴盛,中经数百年之流变、演化,最终固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是沿承了早期中华先民的尚武情怀,而更重要的方面则在于此时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民众心理因素。在远古时代,凡因怯阵战败而死的人,死后要“投诸茔外以罚之”,因为“无勇”是最为人所鄙视的品格。

1.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承夏商周三代,下启秦汉大一统王朝,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融合形成的早期阶段。礼崩乐坏、割据战乱、文化繁荣、民族融合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尚武精神即在此时代背景下蔚然兴盛,并最终固化为中华民族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春秋战国时期尚武精神的表现特点是:民间习武盛行;教育重视武备;日常礼仪渗透尚武崇勇;女子习武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尚武精神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前“四艺”都是尚武精神的重要体现。

1.3 秦帝国时期

秦帝国以武立基、武力建国是秦人成功的一条不二道路。秦人长期生存在西北戎、秋等少数野蛮民族之中,艰苦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给秦人太多生存的障碍和展示勇武的机会,悍勇尚武,隆兵重伐,是这一时期秦人唯一的选择。历史选择了骨子里透着霸气的“赳赳老秦”,岁月锻造出了有“虎狼之帮”称谓的秦人“锐士”,凭借军文化上的强势,挺进中原,完成了“扫六合,成一统”的历史伟业。古典注家说:“秦人强悍好斗,其平居相谓如此”,这其中既有“上下相一体之意”,又有“民皆自修其戈矛而与之同仇”之情形,充分表达了秦人的尚武情结。

先秦时期尚武精神具有十分鲜明的原始性。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常常是通过争战来解决的,贪生怕死畏首畏尾,这个部落或国家部落就没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创业和发展。普通大众的尚武、坚毅的习性还保留得相当完好,因为刚刚脱离蒙昧时代,先民的自由、好斗、竞争意识还很强烈,利益至上的天生法则思想没被破坏,当时的各诸侯国最符合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规律。强者为霸主,凭实力说话是被人们尊重的,各诸侯国都在崇拜强者的同时保持了很强的自我发展和竞争进取意识。

2 尚武精神在清末民初的表现特点

2.1 清末时期的尚武、尚侠思潮

清末之世,欧风东渐,西方文明以暴力的手段撞开中国的国门,中国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失败,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赔款割地,国土沦丧,中华民族成了“东亚病夫”。面对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现状,目睹国人麻木混沌萎靡颓丧柔弱无为的心态,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贵文贱武”进行了反思:“以贵文贱武之俗,而望其高气尚力乎?提镇、抚标、各食粮而身倚市,出应伍而归刺绣,尚望其披坚执锐乎?”“天下之乱治,系乎风俗。是故治天下以整历风俗为先务”。传统重文轻武文化精神遭到挑战,先进的中国人发出了振兴国势、崇尚武力的呐喊,这充分体现了晚晴时期尚武思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号召“变法图强”,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不久遭到慈禧太后的扼杀,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革命派对清廷的幻想破灭,他们前赴后继进行革命,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十分需要一种富有牺牲精神、忠于信仰、敢于任事并不惜献出生命的义士,不计较身名报酬的纯然奋斗和献身,所以他们每每用历史上的游侠义士相号召,以激发时人的勇气,砥砺其斗志。”“雪大耻,复大仇,起毁家,兴大国,非侠者莫属。”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知识精英纷纷把目光投向因正史不载而岑寂千古的游侠。章太炎也强调“天下有亟事,非侠士无足属”。

清末《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中国国民诚一尚武之国民也”,同时也发表很多文章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指出“身体强则人民强,人民强而国家自无有不强”。当时的天津还出现体育社,提出“就时势言之,我国宜行通国皆兵之制,以竞胜而争存”。《大公报》还发起公开面向社会的征文活动,主题就是如何唤醒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很多应征者从剪辫、服装等角度阐述如何塑造中国男人的男性气质。

2.2 民初时期的尚武思潮

民国初期,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尚武精神”一词,并将“尚武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他把体育技击、强国、富民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孙中山先生在从事革命生涯中对“尚武”重大意义的高度概括。

甲午战败给中国一个沉重撞击,国人寻求救亡图存方案,各种社会思潮涌起,尚武思潮应运而生。民国前期的尚武思潮存在着两种比较态势,即一方面由于国人对外战争失败的反思而推崇德武并重,这是一种爱国的潮流。另—个明显的取向和态势是尚武思潮的逆流得到—个时期的发展,清季中央势力弱化,地方主义升起,尚武精神意涵的军国民主义、军事主义演变为军阀主义,形成所谓的“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

近代中国的尚武思潮发轫于拒俄运动,发起者和主力军是留日学生。他们从改变社会习俗和国民性出发,提倡勇猛尚武,把中国民众都培养成强悍、勇武之人,希望以武救国。1903年春,俄国再次进兵东北,向清政府提出七项新要求,留日学生得悉后群情激愤,各省同乡会纷纷开会研究对策。钮水键等人侣泌发起拒俄义勇队,并在激进团体青年会的帮助下成市了义勇队。拒俄义勇队的成立揭开丁尚武思潮的序幕。

这一时期尚武思潮的内涵主要是:要国人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这是国家强盛的基础;要国人摆脱柔弱不振的习性,具有勇敢好斗的性格,这是强国御悔的关键。当民族出现危机、国家处于危难时,民族危机就呼唤民族精神的反省。面对列强的大肆侵略,有识之士意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斗而死”。

3 小结

在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关键期,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科技、军备的支撑,更需要具有智慧、强健、勇敢和富有竞争意识等身心素质的广大国民来维系。在民族的灵魂中熔铸入“尚武”、“军国民主义”的“铁血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拒敌于国门之外”,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与“伟大复兴”。

[1]喻学忠,田 青.东周社会尚武精神探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24-127.

[2]张连举.从《诗经·秦风》看秦人的尚武精神[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1):99-101.

[3]丁守伟.论晚清尚侠思潮[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6-11.

[4]谢广田,蔡宝忠.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武术观[J].搏击·武术科学,2005(2):18-20.

[5]乌晓东,爱 华,李 英.梁启超之尚武精神[J].武术文化导刊,2004(4):70-71.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尚武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