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的道德底线何在?

2012-08-15 00:43陈东有
决策 2012年7期
关键词:甄嬛传造假者历史学家

■陈东有

《甄嬛传》真可谓是一部中国后宫“厚黑学”、“阴谋史”集大成之作,剧作者双眼盯住的只是历史文化中的垃圾,历史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有大问题。

历史学家已经不再与“胡说”之类的影视剧作者们打笔墨官司了,因为历史学家们用心再好,史料再铁,也挡不住历史剧、宫廷剧的胡编滥造,反而增加了它们的收视率和票房。结果,造假者们乐得个盆满钵满,观众朋友们越来越不知情而上当受骗,历史学家们只有气得吐血,后悔自己真不该去与造假者辨别真伪。

近来《甄嬛传》热播,最多的时候,有七八家省级卫视台在同时播出。首播结束,有的卫视台的重播又开始了。从故事形式上看,《甄嬛传》虽然76集,但情节还算紧凑,人物命运跌宕,故事悬念层出。如果仅此,也可算得上一部不错的作品。但正是这种可看性,把一个错误的倾向包裹起来塞进观众心里,而这种倾向和其他一些类似的作品一道,正在动摇着我们的道德底线。

《甄嬛传》在内容上有着一个非常突出的倾向,那就是集中揭示清廷后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结党拉派、心狠手辣,不惜一切手段争宠、复仇。而且,反复演示后宫之人如果不这样,别说得宠,就是活命也难。全剧弥漫极度夸张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反人类逻辑,鼓吹的是丛林法则,丢弃的是真诚善良,更没有如何引人向善、坚守道德,人文关怀荡然无存。

作品写的是雍正朝事,却几乎搜罗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后宫斗争可用故事,真可谓是一部中国后宫“厚黑学”、“阴谋史”集大成之作。剧作者双眼盯住的只是历史文化中的垃圾,历史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有大问题。

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历史剧,可以采用虚构和夸张的手法,来丰富故事的内容,但必须符合人物的命运轨迹和历史的生活逻辑,“戏说”可以,“胡说”就不行。否则,不仅对历史不负责任,也是对现实观众不负责任。极度地夸大人物的“恶行”,并以此来吸引观众,麻痹群众的理性,刺激观众的感官,不仅忘记了历史的真实,也突破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一般的视觉印象都会对人产生两种效果:一是变成意识,潜伏于人的大脑之中,成为一种潜意识,这种文化潜意识,无论是对历史的认知还是对现实的反映,都会发挥作用;一是变成行为摹仿,产生教育的效果,即我们常说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教育人、影响人,缺德的作品同样也会产生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

我们一般不会看到有人在大街上摹仿甄氏如何如何,但甄氏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动机一定会在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女性心中产生摹仿效果。

日前观看某卫视一期宣传炒作节目,一位专家级的先生说《甄嬛传》如何如何好,其中一个好就是揭露了封建朝廷的黑暗和罪恶,告诫了广大青少年。而且举例说,有一位过去对“穿越”剧极感兴趣女青年,就因为后宫如此你死我活,表示再也不愿意穿越去清朝了。且不论这位专家先生幽默的色彩,说明教育作用已经产生,她已经对这种历史信以为真了。

《甄嬛传》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影响,说不定哪天就会浮上来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尔虞我诈、深于心机,甚至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而不惜采取任何残酷的手段,至少会缺乏真诚和信任,缺乏纯真与善良,这不是在教人学坏?它的文化取向何在?道德底线何在?

有的人会不以为然,说我又小题大做了。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纷纷尔虞我诈,你坑我、我害你,我们将如何生活?有的评论者还说《甄嬛传》是一部励志剧,真不知《甄嬛传》是在励什么样的志?如此鼓励当代青年,特别是女青年之志,让本已受到金钱物质名利冲击的一些青年人,不知将走向何方?

猜你喜欢
甄嬛传造假者历史学家
“造假者”纳瓦罗注定滑天下之大稽(环球锐评)
基于演化博弈的造假者与监管方行为研究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
本期导读
范文澜译《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