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分析

2012-08-15 00:47张永哲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5期
关键词:分流管侧脑室硬膜

张永哲

(内蒙古通辽市医院神经外科 内蒙古通辽 028000)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大量积聚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导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形成的头颅扩大,颅内压增高及脑功能障碍等的一种较常见的疾病。侧脑室经腹腔分流术是把一组由单向阀门组成的分流装置植入腹腔内,从侧脑室中将脑脊液分流到腹腔中进行吸收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行侧脑室经腹腔分流术治疗的52例脑积水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5月经头颅CT或MRI确认为脑积水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10~63岁,平均37岁,将无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和有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脑动脉硬化、严重器官功能衰竭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排除。其中,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复视、共济失调、反应迟钝、尿失禁、癫痫发作等。9例存在尿失禁,8例既往有癫痫症状发作史,1例有精神症状。头围增大是儿童病人主要体征、行走不稳及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的8例,以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的39例。

1.2 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为脑积水。腰穿是术前必备的检查,脑脊液细胞数正常,细菌培养阴性,颅内压力在90~280mmH2O,脑脊液蛋白定量<3g/L。

1.3 手术方法

根据术中测得脑脊液压力值来选择不同压力的分流管采用美国CRX脑室腹腔分流管(中压、中低压、低压),术中所测压力在150~210mmH2O使用中等压力管,在120~150mmH2O使用中低压力管,70~120mmH2O使用低压力管[1],全组病例均在全麻下手术。

分流管的脑室端入路均采用脑室额角入法置入脑室端,分流阀门留置于右耳后发际内皮下目的为避开切口,通过颈部、胸部、腹部皮下隧道至剑突下,将分流管腹腔端置于左下腹。腹腔内留置的分流管的长度约为15~20cm。手术后2周左右查头颅CT从而了解颅内积水情况。

1.4 结果

全组经过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或消失,术后随访52例,随访时间3~18个月。发生1例低颅压综合征在经过腹腔分流管结扎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发生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及由中压阀门改为高压阀门后无复发。发生少量硬膜下积液2例经过观察后自行吸收;组内病例经随访均存活。且脑室系统经CT动态观察正常。

2 讨论

脑积水是脑脊液在颅内过度大量的积聚所造成的,据文献报道,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其本质上都是梗阻性的,脑实质的流失使其脑室扩大[2]。侧脑室经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是确实有效方法,作者在手术及治疗中根据分流阀门所的压力调节的特征,按照术前的腰椎穿所测颅内压及术中脑室穿刺所测颅内压结果,选用不同压力的阀门,从而可以减少因分流过度及引流不肠所引起的低颅压综合证及慢性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积液的发生,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本组52例患者中发生1例低颅压综合征在经过腹腔分流管结扎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发生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及由中压阀门改为高压阀门后无复发,发生少量硬膜下积液2例经过观察后自行吸收。在我们手术及治疗的过程中体会到预防分流管阻塞应注意:(1)术前明确定位,选择较好入路的穿刺点避免多次穿刺;(2)分流管的腹腔端最好游离于腹腔,但应注意要避开麦氏点切口;(3)术前行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数正常,细菌培养阴性,脑脊液蛋白定量<3g/L,检测颅内压并且根据颅内压力初步选择分流管;(4)根据术中测得脑脊液压力值来选择不同压力的分流管选择侧脑室腹腔分流管(中压、中低压、低压)。

综上所述,侧脑室经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是确实有效方法,手术时机的合理选择、手术操作的细致和选择恰当的引流管,是减少并发症和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1] 刘续磊,张蕴增,杨峰,等.正常压力脑积水的外科治疗[J].实用临床医学,2007,8(3):65~68.

[2] 李园园,牛联芳,路钢.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J].云南医药,2008,29(2):124~126.

猜你喜欢
分流管侧脑室硬膜
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脑积水额角穿刺脑室心房分流术后脑室端分流管堵塞1例报道
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不对称妊娠结局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老年脑积水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策探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脑室外引流在小儿脑室
--腹腔分流管更换术中的作用
腰-硬膜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