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护理说课设计

2012-08-15 00:51许雪娟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医嘱动手输液

许雪娟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409)

小儿用药护理说课设计

许雪娟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409)

小儿用药护理;说课;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叶春香主编的中专教材《儿科护理》,该教材紧扣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注重强化技能培养,教学内容实际、实用,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1]。

1.2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此次课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授课内容为小儿用药护理,课程安排在第五章“住院患儿的护理”中的第四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医学领域中,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儿科护士,应能根据小儿机体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正确掌握剂量计算及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才能正确执行医嘱。因此,此次课的重点是药物剂量计算及给药方法,难点是药物剂量计算。掌握该章节内容可为下一次课“小儿液体疗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教材的重组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小儿用药护理的重点及难点,使知识的学习更为清晰,笔者将临床医生开具的医嘱单与教材进行了重组,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护理工作。儿科护士在执行医嘱时,首先要看得懂医嘱,然后要会计算小儿药物剂量,最后才能遵医嘱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因此,笔者将55项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中的静脉输液术与教材有机结合,通过模拟临床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 教学目标

掌握医嘱中药物选择、药物剂量计算及给药方法等是儿科护士正确执行医嘱的前提,因此,我们这次课的知识目标是:(1)掌握药物剂量计算及小儿给药方法;(2)熟悉小儿用药选择。正确计算好药物剂量是实施静脉输液术操作前药物准备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制订的技能目标是:掌握小儿药物剂量计算及操作。护士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制订的情感目标是:使学生有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的南丁格尔精神。

3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初中毕业起点),她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在学习中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学生在一年级时已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应用护理及护理学基础等医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动手能力,并对护理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劣势是中职学校扩招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方法欠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2]。

4 教学策略

4.1 教法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中职教育的理念是理论知识“必需、够用”,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因此,此次课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及任务型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讲授法,使学生基本掌握此次课的理论知识;通过演示法及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突破难点;再经过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凸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4.2 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因此,此次课的学法包括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归纳法、任务驱动法。

讨论法及自主探究法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培养她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归纳法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心思考而获取新知识;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动手操作,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动手能力,使其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5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过程按课前准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动手操作5个环节进行教学。此次课用时两个学时。

5.1 课前准备

5.1.1 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4组,各组选出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在各组中培训一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为“小教师”,让她们在实践操作时发挥作用,并通过相互带教,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5.1.2 案例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内容为一肺炎患儿的临床病例及医生开具的长期医嘱,提出引导问题:(1)运用药物学知识说出该医嘱中有哪一类药物,剂量是多少,有何给药方法;(2)结合55项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中的静脉输液术,制订静脉输液法中药物准备操作流程图,目的是让学生对医生开具的医嘱有一个感性认识。

5.1.3 物品准备给每名学生下发一套大小安瓶、密封瓶的吸药用物及一次性注射器,并开放实训室给学生,再利用晚自习播放静脉输液法的录像,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55项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中的静脉输液术制订药物准备操作流程,为操作练习做准备。

5.1.4 评分表评分表包括自评、互评及教师总评,目的是通过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评分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副有效的“强心剂”,可成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5.2 复习旧知(5分钟)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小儿的用药特点,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复习药物学、护理学基础中的相关知识。由全班学生进行回答,为新课的讲授打下理论基础。

5.3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了相关的旧知识后,设计一个情境:一名护士在治疗室里执行一肺炎患儿医嘱。教师将课前准备的病例导入新课,然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该医嘱中用了何种药物,剂量是多少,并让学生指出医嘱中的给药方法。

5.4 新课讲解(30分钟)

采用“一听二思三看”的授课方式。

5.4.1 用耳听掌握医嘱中小儿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给药方法等是儿科护士正确执行医嘱的前提。教师采用启发式讲授法,通过点拨及精讲,使学生掌握抗生素、退热药、镇静止惊药、止咳平喘药、止泻药和泻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儿科常用药的特点、剂量计算的方法及常用的给药方法。

5.4.2 用心思考正确计算好小儿药物剂量是实施静脉输液术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小儿药物剂量计算这一难点,先列出4道例题,然后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总结规律,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5.4.3 用眼看掌握药物抽吸方法是实施静脉输液术操作前药物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了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后,播放一段相关的护理操作视频,让学生结合55项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中的静脉输液术制订药物准备操作流程,为下一步的操作练习做准备。

5.5 动手操作(40分钟)

动手操作部分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为了巩固新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课堂练习时,先拟订3道抢答题,内容由浅到深,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及时批改,把成绩公布于评分表上;接下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把预先准备好的医嘱单发放给各组学生,通过医嘱单提出问题,让各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由教师批改,并把成绩公布于评分表上;然后再执行医嘱,学生自行设计情境,制订并完成静脉输液术前药物准备操作流程;最后各组选出两名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把评价结果公布于评分表上,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最终的成绩即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通过在课堂中听、思、看、练,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实践操作也培养了她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课堂练习的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较少,为了让学生都能有机会动脑并能在课后及时巩固,教师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包括基础知识题、临床实践题及能力提高题等,内容由易到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与教师沟通,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申请开放实训室,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有更多机会进行操作实践。

6 小结

6.1 优点

此次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主线,环环相扣,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动手做、课后练,使她们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能力,体现了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改革中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赞赏和肯定去鼓励学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也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增强其学习信心,争取获得成功。

6.2 不足及改进措施

(1)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教师组织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条件允许可分小班授课,人数大约30人左右,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2)由于时间安排较紧,学生及教师对学习的评价不全面,这有待于课后安排强化练习及对学生进行个人考核。虽然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这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叶春香.儿科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田芳银.超敏反应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5):67-68.

G420

A

1671-1246(2012)12-0068-02

猜你喜欢
医嘱动手输液
我也来动手
来自乙肝病友的困惑:我那么遵医嘱用药,怎么还得肝癌?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动手画一画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动手演示找错因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