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

2012-08-15 00:51李雪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

李雪萍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

李雪萍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城市发生中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而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1.1 对新的学习方法无所适从

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有别于小学阶段,在此阶段,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反,一些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就会产生浮躁心理,学习没有计划、没有目标,课堂上听不进去,课后也不愿去学习,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认为在学习中找不到任何快乐,但拗不过家长严厉的要求,只能勉强学习,最后成绩一落千丈。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暴自弃,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1.2 缺少与人交往

大多数家长有一个共同感受,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太会和人交往。学生平时在家里,吃完饭就回自己房间学习。当有客人来访时,有些学生出来应付差事似的打个招呼;而有些学生,竟然连起码的客气问候都没有,只顾干自己的事情。久而久之,除了自己家人,他们都不知怎样与外人交往了。

1.3 互相盲目攀比

追赶时髦,追随时尚,盲目崇拜歌星影星,模仿奇装异服,几乎是现在中学生的共性。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只看到潮流的表象,根本不问其本质,自我感觉比较前卫时尚,但实质却是缺乏个性和自我立场的表现。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互相攀比心理严重,有的学生以穿名牌服装为荣,见到别人穿,就无论如何都要去买,根本不顾自己的家庭实力。与此同时,过生日邀请好友上餐馆的事也时有发生,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由于要争面子,硬是学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高级餐馆,这样的攀比心理,会对学生本来幼稚纯净的心灵产生不健康的影响。

2 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家庭因素首当其冲

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家长稍不如愿,就对学生冷言冷语,甚至拳脚相加。家长的言行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比如有的家长整夜打麻将,有的家长游手好闲、整天无所事事,这些不检点的行为都会造成学生的不良心理。同样,有些家长因为工作或忙于自己的生意,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根本未尽到父母的责任。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材料来看,家庭结构的破坏、父母的失职、父母关系的不协调或离异是给学生造成不良心理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社会因素不容忽视

影响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中,社会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正处在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学生很难适应。有些经济好的家庭,盲目追棒出国留学,在学生还很小时就把他送到国外,使学生不仅学业无成,还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与之相反,在相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由于缺乏对外界的了解,目光短浅,有钱也不让孩子上学,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成为不良少年。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对识别能力比较低、思想比较脆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应付的,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也就比较多。

3 正确引导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1 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情感沟通

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不仅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为此,教师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其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可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或个别谈话的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沟通,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

3.2 通力合作,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可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依托影视、报刊等媒体向学生开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控制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发因素,使他们自觉强化人格,增强自律意识和法制约束意识。

3.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

丰富的校园生活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课内外的活动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全面陶冶学生情操,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青春期是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高峰期,学校通过课外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更多的交往对象和交往内容,培养其正确的交往观念和良好的交往习惯,并使他们丰富的情感得以释放和迁移。学生的心理具有相融性特点,彼此之间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感情需求和规范,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宿感和自信心。同时,业已形成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个人品行的感染作用是巨大的,它往往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班际、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夏令营活动等来引导学生增强集体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并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从而使别人乐于与其交往。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体,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相欣赏、互相包容的集体氛围,使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

3.4 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教师的品德、才智、举止行动甚至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苏霍姆林斯说:“教师的个人爱好、热情所向及着迷之处,恰恰就是那颗点燃学生智慧的心灵之火的炽热火花。”面对挫折,教师要充满自信心,切不可把自己灰心沮丧的情绪带进课堂感染中学生,更不能把火“撒”在学生头上。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举止行动表现出对学生期待信任的态度,使学生充满信心并能严格要求自己。事实上,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期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这种影响叫做“教师期望的效果”。凡是教师寄予期望的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反之,学生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教师始终要站在帮助和指导的地位上,不是“指挥员”,而是“政治委员”、“指导员”和“参谋长”。在这样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使我们的每位学生都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让每个生命都流光溢彩。

[1]林振海,陈传锋.中学心理学[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丁道群,王晓平.心理医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莫雷.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G455

A

1671-1246(2012)12-0150-02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心理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