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2012-08-15 00:43毛金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会计师规范信息

毛金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金融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一、引言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向外界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的信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包括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两种类型。自愿性披露是指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最低披露要求之外的内容。自愿性披露往往是信息供给差异的主要来源,可以从中得到较为丰富的信息内涵,但这种信息不十分规范。一般而言,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多对企业有利,极少提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或内部控制缺陷。强制性披露是指按照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披露的内容。强制性披露的信息规范性较好,国家对其披露的内容等方面做出了统一规范,但是通过分析可进一步获取的信息内容相对较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增强投资者的决策有效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外部监督;其次,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减少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而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配置;第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尤其是强制性披露,可以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高度重视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二、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股权结构

(1)股权性质

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股权性质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显著影响。公司股权构成中公众股的比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负相关关系;而国家持股比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

(2)股权集中度

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内部人控制”程度越高,在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管理当局往往会干涉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从而影响内部控制信息对外的披露程度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对该公司的评价。所以,股权结构越集中,“内部人控制”程度越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和效率越差。 相反,如果股权集中程度比较低,对于分散的小股东来说,主动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更加困难,成本也更高,那么公司管理者就会倾向于向外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降低代理冲突。

2.董事会独立性

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监控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越有效,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小,经理层进行自愿披露的意愿就越高,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就会提高。

3.公司规模

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越大,管理越规范,内部控制越有效,信息披露的成本相对于规模小的公司越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也越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也越高。

4.公司业绩和盈利能力

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业绩和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盈利能力强、业绩良好的公司更有动力充分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通过内控信息披露,可以将其与其他劣等公司区别开来,向投资者证明公司的投资前景,引导优质资源流向自己的公司,公司市值也会随之提高,而那些不愿意披露信息的公司则被认为是低质量或者有消极的消息,公司市值也会随之降低。

5.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

公司资本结构合理、偿债能力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也越强。通过信息披露,能够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吸引投资者将资源投入公司,有利于公司不断发展。因此,公司管理当局就会倾向于将内部控制信息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也就更加充分。

6.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力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其规模与影响力大小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影响力较小,其在业务上对客户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其更倾向于客户的要求;而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影响力较大,其在业务上对客户的依赖性较小,因此,更倾向于要求客户按照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7.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产生影响。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由于公司财务状况、营运情况优良,公司管理当局就会倾向于将内部控制信息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审计意见的公司。

8.内部控制人才储备情况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在发布的《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中显示,中国上市公司内控人才储备不足是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导致缺少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从而影响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二)外部因素

1.经济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向投资者证明公司的投资前景,引导全球优质资源流向公司,信息披露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近年来,财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程度不断降低,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财务报表信息,越来越关注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这就迫使公司必须充分披露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等相关信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2.法规制度

法规制度建设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建设规范,2006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些内部控制法规制度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它要求上市公司在评价报告中至少要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报送对象和日期也做了明确规定,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提供了基础标准。

3.行业因素

行业特点和竞争程度、商业秘密等因素也会影响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一般而言,行业竞争越激烈,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就会倾向于越少,以免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

4.上市地点

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水平也受到上市地点的影响。上市公司选择的上市地点不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也不同。如深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其信息披露监管强度高于上交所。 因此,若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水平可能相对较高。

5.信息技术因素

由于信息技术的提高,上市公司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程度更为广泛、深入,以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

三、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优化股权结构

信息披露与公司股权结构密切关联,因此优化股权结构非常重要。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在改善公司股权结构方面,首先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自然人持股、法人持股和国家持股比重适当的股权结构;其次应考虑引入机构投资者,弥补由于中小股东持股比例低,难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监督作用的缺陷,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公司信息披露程度越高。因此,应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且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加强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定期对独立董事的职责履行情况考核评价,提高独立董事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

(三)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分别规定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在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等方面的职责,但均没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作出明确界定,而且对违反披露规定的行为缺乏明确、具体的惩罚机制。因此,应在我国相关内部控制法律规范中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并建立具体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责机制。

(四)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规范披露

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严重缺乏规范性,具体表现为:披露的形式载体各异,有的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有的在监事会报告、公司治理报告中披露,有的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定性描述较多、正面效应披露较多、制度建设情况披露较多,而定量分析缺乏、可比性缺乏、实质性缺陷揭示较少、风险评估与披露不足。因此,必须严格要求上市公司按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有关规定,规范披露内部控制信息,降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选择性,确保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另外,还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明确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形式、披露程度、披露格式等,促使上市公司提高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可比性与相关性。

(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

首先,上市公司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明确规定: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监督,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及时改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另一方面还能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提供资料来源。其次,应该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证监会和交易所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引导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的要求,监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和健全处罚机制,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提高公司违规成本,促使公司不断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规范性、充分性。

(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水平

在相关实证研究统计分析过程中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形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报告的基本要素如标题、收件人、审核依据、评价标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和管理层责任、审核对象、审计区间等存在不统一或缺失的现象。另外,也存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随意性强、可比性较差等问题。这些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缺乏质量控制标准,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执业能力存在欠缺。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严格审计程序,不断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业务胜任能力,真正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警察”的作用。

[1]盛小丽,张红英.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财会通讯,2011(2):112-113.

[2]陈若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历史演进和研究展望[J].会计之友,2010(32):42-43.

[3]杨清香,周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理论评述——基于公司内部治理因子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1(36):47-49.

[4]向宏志.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分析[J].商业会计,2012(6):57-58.

[5]王宏.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探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6):43-46.

猜你喜欢
会计师规范信息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来稿规范
订阅信息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行为的治理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