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长沙市高职教育为例

2012-08-15 00:43周栋良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长沙市产学研长沙

周栋良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湖南 410116)

一、长沙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

长沙高校在过去10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湖南省高等教育中心城市的地位牢牢确立。截止2009年,长沙市辖区共有高等院校(包括本科院校)55所,城区每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 2 941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大大超过了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但从衡量一个区域普通高校办学水平的人才结构和人才质量来看,长沙高校仍有较大不足。规模迅速扩大,但人才结构与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高校专业结构决定一个地方的人才结构,以长沙市城区范围内32所高职院校2008年所设置的专业为例,其中27所设有计算机网络专业、16所设有软件技术专业、26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22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1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17所设有金融证券专业。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重复设置严重,而数控机床、医药、汽车、服务外包等长沙支柱产业方面的专业却不足,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脱节,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影响了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现象发生。另外,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长沙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构建两型社会,建设创业之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是,长沙市高等教育还存在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教学模式不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人才质量不高影响了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后劲。同样以高职院校为例,长沙市属高职院校数占全省的10.9%,却只拥有6.3%的省级示范性院校、4.5%的精品专业、2.86%的精品课程、2.96%的专业带头人、5%的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基地,没有国家级的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入围,也还没有国家级的教学团队”(摘引自长沙市教育局邓芸副局长2009年长沙高等教育的总结报告)。

另外,高职教育对长沙支柱产业的贡献度仍然偏低。近几年长沙高职教育对长沙的经济社会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财政投入和社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同时,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的职教园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但是,高职教育对长沙支柱产业的贡献度仍然偏低,职教园区的集聚效应还有待加强,对重要产业集聚区和周边县市区的辐射作用未达到应有水平。

二、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个案研究

为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本文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加以个案分析。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定位于服务长沙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所全日制高职学院。建校以来,一直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建立“一元主导、二园融合、三会联动、四方并举、五项对接”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以董事会、理事会、园校管委会“三会联动”的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建立以“产业园与职教园”两园融合、“政、校、行、企“四方并举、“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岗位群、学校办学定位与产业(行业)人才需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五项对接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平台。

(二)打造具有“湘商、湘旅、湘菜”特色的品牌专业

根据长沙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了湘菜烹饪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投资与理财、会展策划与管理、会计五个专业集群,完善“专业+工作室(系办产业)+项目”专业建设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职业活动主体、双系统结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三)建立了 “行业大师+教学名师+职业导师”的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截止到2010年底,长沙商贸旅游职院已组建15个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聘请行业企业专业带头人30名,建立行业企业名师技能工作室8间。

(四)建设“一区一街两楼多室”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为加强实践性教学,长沙商贸旅游职院已建成以“湖南特色旅游校内山体微缩景区”为典型的校内专业技能综合仿真型实训基地,以“大学生创业街”为代表的校内创业教育孵化基地,以“湘菜及酒店管理实训大楼、商贸金融实训大楼”为代表的校内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和以 “许菊云等湘菜大师工作室”为代表的专业技能实训工作室。

总结上述省内外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政府在促进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直接表现就是为地方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服务,但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今天,由于学校和企业的社会使命不同,单靠学校的一方热情和少数企业的个别行为,是无法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从而也就难以全面提升地方高校的服务能力。只有政府,才有可能通过制定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当然政府要厘清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将简政放权和加强宏观指导结合起来。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提供平台、设计双赢机制,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而不是直接参与高校的管理。当然,在促进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加快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也不能搞“拉郎配”,高等教育对接地方产业,校企紧密合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愿的市场行为,关键就在于设计一种能实现双赢的利益诱导机制,激发高校的服务意识和主动意识,激发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欲望,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真正对接地方产业。

第二,改革和创新既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也是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点就在于为社会培养 “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而合格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高校专业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内容。事实证明,已有机制、模式、标准、内容、方法、手段等都不能高效地培养合格人才,从而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就是人才结构失衡,专业与产业错位;人才质量不高,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而,当前高等教育在提升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关键就在于对准市场、苦练内功;出路就在于全方位改革,多方面创新,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三、长沙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高教资源集聚区

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高教资源集聚区,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在高教领域的具体体现和高等教育集约发展的需要。建立高教资源集聚区,有利于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有利于发挥高等教育的辐射带动功能。长沙作为湖南省科教文化中心,为打造教育强省积极做出贡献。在建设高教资源集聚区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大教育”、“大长沙”的理念,坚持集聚布局、集约发展的思路,规划要有顶层设计,建设要有“大手笔”。 强化市域概念,弱化市属观念,通过整合省会城市的教育资源,彰显教育资源的集聚优势,提高长沙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建好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国家“985”、“211”高校为重点的岳麓山大学城,建好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中高等职业教育对接的长沙职教基地,重点建设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工科专业为主导的长沙职教创业园区。

(二)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为解决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学习服务能力,促进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与联动发展,同时也为了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与发展能力,实现教育在新一轮发展中的新跨越。服务型教育体系应是与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其基本内涵是形成四大体系,提升四大能力。即:(1)形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2)形成特色鲜明的知识创新体系,提升教育的知识贡献能力;(3)形成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教育的学习服务能力;(4)形成机制灵活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要完善立法,使产学研合作有法可依。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近20年来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法规。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的《史蒂文森、威尔德勃法》指出,联邦实验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技术向企业转移,并明确规定实验室必须将经费总额的0.5%用于此项任务。1986年国会又通过《联邦技术转移法》,允许将许可证、专利出售所得的15%提取给发明人,以鼓励专利成果向企业转让。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在1981年分别拟订了《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和《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对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创造性研究作了明确规定。此外,在发达国家的教育法规中,也有专门的条款支持产学研合作。德国的《高等学校总法》对高校参与企业的研究作了原则规定,巴伐利亚州的州法律还具体规定15%的州教育经费要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议长沙市人大立法制订 《长沙市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长沙市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二是要围绕长沙地区支柱产业,实施“导向计划”,突出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制定专门计划,指明产学研合作的重点方向,使其和长沙支柱产业紧密结合。

三是要开辟稳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2010年湖南省政府明确指出未来3年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引导。长沙市政府要确保产学研引导资金的配套和落实,并明确企业和高校产学研合作资金配套比例,另外,产学研合作还可以尝试吸收、利用“风险基金”。政府还可以设立有关奖项,奖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对产学研合作有贡献者。

(四)建立健全利益诱导机制,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积极性

政府应积极提供政策资源支持,支持长沙市高校迅速发展,特别是对于落户长沙而非市管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市政府可通过土地供给、财力支持、科研项目委托等利益诱导机制和手段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和区县(市)共同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产学研示范园区、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支持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五)启动“基地、服务和园区”三大计划项目

当前,政府应尽快启动“基地、服务和园区”三大项目。一是启动实施“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左右具有较高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 “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对建在省属高校的基地,或者省属高校和部属高校共建的基地,市政府每年给予资助,连续资助三年。二是启动实施“高校青年教师企业服务行动计划”。首批将组织100名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服务,期限原则上为一年,主要是开展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岗位实践等活动,同时也是加强师德培养。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青年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优先立项资助,每年将对青年教师在企业的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同时,将青年教师的职称评聘与其企业服务经历挂钩。三是积极筹建“长沙市大学科技园”,同时挂“长沙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牌子,积极申报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实施三大计划的目的是经过五到十年的建设发展,长沙市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显著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政策日臻完善,服务地方的形式丰富多样。

四、结语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等多方联动。加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研究,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中观制度层面、微观操作层面进行系统研究,本课题旨在针对长沙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政府的视角对建立高教资源集聚区,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后续研究还需在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制度创新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从制度体系层面根本解决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深层次问题。

[1]李英,赵文报.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149-151.

[2]杨燕.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0(1):7-10.

[3]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婷婷,沈彦.长沙市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4-88.

[5]舒纪铭,杨大庆.“十一五”长沙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06(5):12-14.

[6]周国华,杨利.长沙市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1(6):150-155.

[7]长沙市统计局.长沙统计年鉴[M].长沙统计出版社,2010.

[8]左清.高等教育专业布局与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J}.现代大学教育,2003(2):150-155.

[9]欧阳河.湖南省2006—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趋势预测[J].现代大学教育,2006(3):40-46.

[10]湖南省教育厅.2007—2010学年初高等教育表[Z].内部资料.湖南省教育厅,2006.

猜你喜欢
长沙市产学研长沙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长沙之旅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我眼中的长沙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