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

2012-08-15 00:49瞿孝军
关键词:五项原则和而不同和平共处

瞿孝军

“和而不同”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

瞿孝军

中国曾经创造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它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在当代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实施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基本国策、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等问题上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形势日益发展,世界大局急剧变化的时代,挖掘“和而不同”的思想价值,丰富其内涵,发扬光大其文化精神,对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国、一个和平的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和平共处;一国两制;和谐世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 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过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并且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在我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无疑是其核心与精华。

一、“和而不同”的理论渊源

“和而不同”四个字最早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的是,君子既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又要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他人的错误,不可盲从附和。相反,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里讲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国家兴旺、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孔子正是在总结前人有关认识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体会,才把它作为一个普遍原则提了出来。这种价值取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早论及“和”“同”问题的是史伯。据《国语·郑语》所载,史伯对“和”与“同”的解说非常详细:“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就叫做和谐。此后,《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齐景公与晏子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这段话的意思是:“和”与“同”是不同的。“和”好比做羹汤,用水、火、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经柴火烧煮过的汤,各种元素已融为一体。厨工根据人的口味,适当加以调和,太淡就增加调料,太浓就加水冲淡。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进,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孔子继承了史伯与晏子的思想,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并且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则生”也是儒、道二家的共同主张,如《管子·内业》主张:“和乃生,不和不生。”《庄子·田子方》云:“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则生,同则绝,和而不同,生生不息,从万物的产生到文化的发展,莫不如此。故《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进,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古典中所阐述的观点,语言可能晦涩难懂,但是道理却是人人知晓的:没有油盐酱醋烹不出诱人的美味佳肴,没有哆来米发索奏不出动人的美妙乐曲,没有红黄蓝绿绘不出醉人的美丽画卷。

二、“和而不同”的思想价值

2002年10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的演讲,对和而不同的内涵与意义作了足够充分的揭示,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这是党的主要领导人第一次对“和而不同”思想做这样全面的论述。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党的几代领导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这个思想都有新的创造性发挥,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新的伟大贡献。

(一)和而不同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而不同”体现的正是唯物辩证法思想。不同就是对立,和就是统一。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对待“异”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党同伐异;二是求同存异;三是敬其所异。其中,“敬其所异”是这三者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注意从“异”中吸纳合理的因素,不断注入新的基因,才能使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如果是相同的事物重复相加,那还是原来的东西,那就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这也正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所谓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恩格斯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毛泽东更强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换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从一定意义上说,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差异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和而不同,是指在众多不同因素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化解矛盾,从而实现总体上的和谐。李瑞环指出:“那种将矛盾简单化为你死我活的僵化思维,不但在理论上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而且在实践中危害甚大。”

(二)和而不同是人们处世行事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教人如何待人接物、处世行事的经典格言。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大自然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全世界当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正是由于有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等等千差万别的人,才有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特点个性的人怎样相处?是视差异为障碍?还是正确对待彼此的差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视他人为师?道理不言而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应该成为全世界人们和睦相处的准则。

(三)和而不同是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形态,正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交融,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才不断充实和丰富着人类文明宝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而日益不可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锋与碰撞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带给人类的是福祉还是祸端?世界文明的格局是走向对抗冲突,还是趋向于合作共存?20世纪90年代,赛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在文明之间的差异。美国学者的文明冲突论,显然难以令人信服。一个和谐发展的世界,一个人类共存共享共生共荣的世界,才是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内的全人类所追求的。1988年,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 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有深谋远虑的人,有远见卓识的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他们甚至把它作为处理不同民族文化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消解文明冲突的一个良方。

三、“和而不同”的创新实践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毛泽东赋予古老的“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四个字崭新的时代内涵,把它上升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党的基本理论的精髓;胡锦涛赋予更古老的“以人为本”(出自《管子·霸言》)四个字崭新的时代内涵,把它上升为科学发展观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和而不同”思想有新的创造性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智慧和勇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的伟大贡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执政初期,我们党把“和而不同”思想运用到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首个创造。二战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解放运动,从而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美苏之间的冷战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亚非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许多亚非民族主义国家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出发,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反对在自己国家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必须加强国际间合作,并要求与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底,周恩来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缅两国总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举行了会谈,并在随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一公布,立即得到国际舆论的响应和亚非拉与欧洲国家广泛的支持,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主张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放在一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周恩来的讲话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同和热烈反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了万隆会议公报。

从此以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国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指导意义。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多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重要国际关系准则。“和而不同”由处理人际关系的理念发展到处理国家间关系的理念,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这是我们党把“和而不同”思想运用到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第一个伟大创造。

(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改革初期,我们党把“和而不同”思想运用到处理本国历史遗留问题上的大胆创造。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与澳门曾经长时间是海外殖民地,台湾至今与大陆分而治之。实现完全的统一,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于台湾问题,毛泽东在1950时代也曾经做过各种努力,也提出过让保留原有制度等的想法。但正式阐述并明确提出是在70年代末,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江藤淳时指出:“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比如说,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这是邓小平最早涉及“一国两制”构想的谈话。后来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时,邓小平第一次明确谈到统一后台湾的某些制度和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他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1982年,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后来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解释“一国两制”构想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香港回归中国后,“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1984年6月,邓小平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的思想。他指出:“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并明确提出“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把它运用到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来。正如他自己所说:“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他认为:“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原则来解决国内特殊问题。想一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你死我活、水火不相容的观念长期牢固占据国人的头脑,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需要多么惊人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邓小平正是凭着这样的胆略和智慧,使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上放射出时代的光芒。

笔者认为,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上的又一经典范例。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在港澳的正式实施。任何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邓小平当年与英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谈判时所表现出来的胆略、智慧和勇气。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已经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思想的正确性。众所周知,中国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的,它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社会制度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是小的不同,而是大的不同,甚至是根本性的不同。但是邓小平着眼于国家的统一,看到了“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就是大家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有共同的祖先,大家都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大家都乐于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新的世纪,我们党把“和而不同”思想运用到社会领域和世界舞台的崭新创造。从国内看,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世界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准确判断和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成就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实行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建设和谐世界。

我们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在2005年,胡锦涛在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胡锦涛以国家元首身份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在世界舞台、重要场合、重要国际会议上郑重阐述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不是文化一统的世界,不是没有差异的世界,不是没有矛盾冲突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就要承认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和谐世界就是要重视各种文明的差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借鉴不同文明的优秀之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是我们党和国家继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在我国社会转型之际,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和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崭新的时代内涵,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吸取智慧的宝藏,为人类世界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的又一崭新贡献。也让人们再次看到中华民族“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和智慧光彩。

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在人与人(或者说人与社会,推而广之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而且新的矛盾和冲突随时可能出现。但是,只要全世界的人们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就一定能做到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国与国的和平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且真正做到如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5]刘固盛.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N].光明日报,2009-11-07.

[6]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1).

[7]李洁.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J].瞭望,2009(39).

[8]赵磊,郭建平.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国际战略三大基石[N].学习时报,2010-12-13.

B222.2

A

1673-1999(2012)09-0010-04

瞿孝军(1963-),男,湖南醴陵人,中共张家界市委党校(湖南张家界 427000)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文学。

2012-02-23

猜你喜欢
五项原则和而不同和平共处
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中国国际法治观的认知迭代
角 色
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分析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简论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