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劝刻书说》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启示

2012-08-15 00:46渠红岩李海中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文章

渠红岩,李海中

(《阅江学刊》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44)

清末张之洞《劝刻书说》这样写道:“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1]。”意即聘请学识渊博的人从事选书、校雠工作。以当代编辑学的视角解读这段话,“延聘通人”是说编辑要学者化,“甄择秘籍”是说选稿要专业高效,“详校精雕”是说校订要严谨认真。《劝刻书说》中的这句话暗合了当代编辑学理论,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国际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国外优秀的学术期刊对国内学术期刊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大,同时,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又使各专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是对学术期刊编辑的挑战,它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对某一专业的深厚的学术研究背景和敏锐的学术眼光,这样才能专业、高效地从众多的来稿中初选到真正有科技创新意义的论文,并能及时正确地给出稿件的处理意见。张之洞《劝刻书说》“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早就对此一语道破,只是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围绕这十二个字即三个方面,谈一下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国内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

1 “延聘通人”

“延聘通人”即要求学术期刊期刊的编辑必须是某一学科或专业方面的学者,要及时掌握学术界的科技信息和研究动态,这样才能选出真正具有科技创新价值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学术预见力和分析力,是编辑站在一个更高角度对原稿的认定”[2]。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编辑应该既要具备某一专业的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的胡愈之先生曾经指出:“版本的考据,书籍的校勘、编纂和翻译,很早就成为中国所特有的专家事业”[3]。“专家”一词与张之洞《劝刻书说》中的“通人”是同一个意思,即要求编辑必须是某一专业的学者。虽然学术界对编辑学者化的讨论莫衷一是,然而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对于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而言极为必要。目前,无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明显,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如药科学领域,很多的研究开发成果都是在多种学科的合作的背景下完成的。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具备把握这一专业研究成果的前沿和动态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选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文章。对此,邵益文先生说编辑是“杂家”[4],这确实很有道理。雷猛发先生《试论作嫁甘苦及其他》[5]一文、陈原先生在《论“驾驭”文字的艺术》[6]等文章,均持此类观点。所以,学术期刊的编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更新自己专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在数字化、信息全球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数字资源,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比如,可访问国内外相关的专业网站,通过信息浏览或在线课程视频等,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趋势,完善知识结构,并增强对学科前沿信息的了解;还可以通过访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官方网站,了解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课题及其他各级基金课题等情况,以便找到合适的组稿目标。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还应关注国内外有关的学术活动,不断掌握新信息、开阔视野。这都是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业务素质的极其有效的途径。

编辑素质的的学者化不仅是学术期刊的要求,在社科类期刊中也莫不如此。综观中国期刊编辑史,众多的编辑学家是身兼文学家、作家等多重身份的,如鲁迅、沈从文、孙犁、叶圣陶叶至善父子、巢峰、张守仁等等,其中如沈从文先生,“其文学活动高峰期当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的20多年时间里,与之相伴的编辑活动历程也在这一时段内。……仅从数量上而言,沈从文在创作上高产和从事教学、文物收集等活动同时,前后编辑近20种文学报刊,已属不易”[7]。

2 “甄选秘籍”

“甄选秘籍”如用于学术期刊,则意味着编辑必须对所有来稿进行选择,选出有真正属于科技创新和信息前沿的文章。这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编辑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核心内容。著名编辑学家林穗芳在《撰写和完善<编辑学理论纲要>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一文中认为,“选择”是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征[8]。陈景春也指出,“选择”是编辑最重要、最本质上能与精神生产的其他环节相区分的基本特征[9]。

美国小赫伯特·S·贝利在 《图书出版的科学与艺术》中说:“编辑的首要职责是确定稿件的采用价值”[10]。只有具备准确辨别、选择的鉴赏力和洞察力,才能不会轻易否定任何一篇有学术闪光点和科技创新价值的论文,并且能与作者交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不会因为作者的身份高而盲目相信,也不会因为作者无名而将其埋没。在中国出版史上,优秀的编辑家慧眼独具、推举佳作的例子很多,如当代著名编辑学家张守仁先生就曾大胆执著地发现、扶持了作家李存葆、余易木。李存葆曾经将写军人的爱情、将军的戎马一生等几个题材的作品拿给他看,张守仁特意选取了一篇涉及内部尖锐矛盾的,而这恰恰是李存葆本人尚未意识到的思想与艺术含量最大的题材。张守仁先生启发他展开宏大而广阔的社会背景,对“血染的账单”等三个细节进行挖掘。这样的引导成就了具有轰动效应的《高山下的花环》。又如余易木先生,因被划“右派”,所以,早在1962年写出的小说《春雪》一直不敢拿出来发表。1980年,这个稿件送到了张守仁先生手里,他看过之大为赞赏并立即为之刊发。这极大地鼓舞了余易木的创作热情,新作《初恋的回声》刊发后即引起强烈反响,余先生也由此成名,《十月》也因刊发此文而出现了在海外发行2000多份的现象[11]。老作家汪曾祺即因此而曾赞誉张守仁 “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由此可见,编辑的辨别与发现对于作者是何等的重要!

一个认真、严肃、谨慎的学术期刊编辑,对于每一篇来稿首先需要审核的是文章是否符合自己刊物的发表要求。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学术背景,以此对作者文章进行初审,并判断文章是要送外审还是退还作者。特别是对于那些尚未知名或崭露头角的作者的文章,尤其需要编辑别具慧眼,去发现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扶持并鼓励青年学者走上学术研究之路也是编辑崇高的敬业精神的表现。

耐心细致地审读每一位作者来稿,并能对某些文章提出准确而深刻的修订意见和建议,从而与作者一起将文章不断地建议修订和完善,直到符合发表的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学术期刊的编辑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研究编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鱼龙混杂的文章中挑选出真正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文章。

3 “详校精雕”

“详校精雕”用于当代学术期刊编辑方面即指编辑对决定采用的稿件按照出版要求进行全面深入修改和润饰,主要包括:检查并杜绝学术不端现象;纠正知识性错误;校订引文;统一人名、地名、单位、数字用法等。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使作者的学术创造符合规范,从而使它的接受与传播获得最佳效果。

目前的学术研究领域有很多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抄袭等,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很多,比如,作者内心浮躁,不能或者也不愿潜心学术研究,因此,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者为了晋升或职称评定,不得不采取不当手段草率应付。所幸的是,我们现在有“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或一些检测抄袭的软件等,可以用来鉴别被检测稿件与其他文章的重复率。当然,这仅仅是判断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现象的辅助工具,不能成为审稿的最终依据,还必须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深刻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来稿中有大量图标的,必须更加谨慎对待,因为这些图标通过检测软件很难检测出问题,需要编辑通过摘要内容、文章关键词等进行相近或者相似搜索,细心比对,从而做出准确判断。所有这些,都是对学术期刊编辑校订素质的考验。

编辑学家邵益文先生将期刊的校订比喻为“微雕艺术”[12]。先后多次主持或参与《辞海》的编纂和出版工作的巢峰先生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建立30年时说:“我们的编辑出版队伍以作风严谨为荣。每个引文、每个数据,都要逐一核对,每个标点、每个符号,都要认真推敲”。正是这样的精神使《辞海》的出版“洛阳纸贵”,成为中国图书出版历史上的大事记和里程碑,从而也成就了上海辞书社的权威形象地位[13]。

可见,校订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编辑对每篇文章的精雕细刻,任何一位专家的凝聚着学术心血的研究心得与发现都不能成为传播于大众的学术成果,同样,也就不能保证期刊的出版质量,从而影响期刊的竞争能力。

4 结语

由以上论述可见,从编辑学角度而言,清代张之洞《劝刻书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目前,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术期刊的编辑对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性或技术事务性工作,它要求编辑必须具有深广的知识背景,可对作者稿件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对论文章节进行有效的提炼,从而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14]。所以,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素养,敏感的科技信息认知与把握能力,还应具备前瞻性的学术眼光和学术预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甄选出真正具有学术研究前沿性和创新点的论文,并通过精心编校,将专家的独到发现及时有效地介绍给学术界,从而使学术期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占有并站稳自己的一席之地。

[1]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扬州:广陵书社,2006:218.

[2]周玉波.论编辑创造[J].编辑学刊,1996(3):16-17.

[3]胡愈之.论人民出版事业及其发展方向——在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0-09-28.

[4]邵益文.研究编辑劳动,揭示编辑规律[J].编辑学刊,1987(4):4-6.

[5]雷猛发.试论作嫁甘苦及其他[J].编辑之友,1988(3):34-38.

[6]陈原.论“驾驭”文字的艺术[J].编辑学刊,1994(5):56-58.

[7]李端生.沈从文:一位理性的文学编辑[N].文艺报,2002-09-14

[8]林穗芳.撰写和完善《编辑学理论纲要》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J].出版科学,1999(1):17-19.

[9]陈景春.做好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奠基工作[J].编辑学刊,1995(6):20-22.

[10][美]小赫伯特·S·贝利.图书出版的科学与艺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25

[11]崔道怡.张守仁的编辑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11-10-11.

[12]邵益文.研究编辑劳动,揭示编辑规律[J].编辑学刊,1987(4):2-4.

[13]任志茜,巢峰:被《辞海》改变命运的编辑家[N].中国图书商报,2011-12-14

[14]林松清,佘诗刚.试论学术期刊编辑人才梯队建设与对策[J].中国学术期刊研究,2012,23(3):496-498.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文章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