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探析——以湖南吉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例

2012-08-15 00:50杨雅玲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民族

杨雅玲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民族地区高校是我国高校的特殊群体,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民族文化差异、宗教意识、民族意识、宗族观念、浓厚的乡土性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价值观取向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如何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和坚定信仰者,这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高校思政课中通过实践教学的渠道和途径,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是行之有效的。

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教导我们,“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最好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得来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上,忽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规律的,只能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说教。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具体地说,实践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个体内生、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实质上是社会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个体内化过程,从教育学角度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没有从实践活动向学生内在活动的转化,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有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3]。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处在真实、生动的环境中,形成有关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理解、判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斗争、自我监控,经过自觉地选择、消化、同化、吸收,最终把理论知识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修养及立场、观点与方法。

实践教学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和强调实践体验、情感渗透、信仰确立对德性成长及价值观生成的重要意义,具有隐性渗透、启发诱导、感染熏陶、体验反省等功能,是对受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的教育过程。能够促使学生从 “知”到 “信”,使理性化的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信仰,能够促进发展学生遵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源性动力,建立自主性的情感体验、精神归依和内在的德性生成过程等[4]。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测试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亲身经历并加以体验的事情往往会刻骨铭心,甚至终生难忘。

二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既可在课外、校外开展,也可在课堂、校内实施,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主要有社会实践、基地教育、校园文化、阅读实践、研究实践、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教育功能各不相同,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通过这些多样性的实践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5]。针对地方民族高校的实际,我校采取恰当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深化对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组织社会实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积极组织大学生去村寨、企业,进行社情民意的调查了解,获取原始材料,要求学生参与民族重大纪念日活动、观摩一些重大的民族节庆和民俗活动、赶一赶民族村寨集市 “圩场”等,真切地了解社会、认知生活。充分认识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通过直观的形式,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国家、给少数民族带来的重大影响,以感观体验达到心灵震撼,进而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用他们亲眼观察到的大量事实论证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践行的基本人生信条。

积极倡导大学生深入到民族群众中,开展义务支教、生产劳动、体验生活、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等实践教学活动,践行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品格,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价值,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升华认识。学校文学院学生李正龙,利用节假日到高寒缺水、贫困落后的民族山村——凤凰县腊尔山拉忍村,长期坚持义务支教,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入围2012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配合校团委、学工部开展学校志愿者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服务团队、围绕理论及成就宣讲、教育帮扶、社会调查等内容,开展基层实践活动。

学校社会实践教学成绩突出,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团中央以及省委宣传部、省高教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等上级部门的多次表彰,“05方案”以来,连续6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服务团队。得到媒体和社会的良好评价,如2006年6月22日,《光明日报》以 “吉首大学打造西部高校实践教学特色品牌”为题,报道了学校实践教学的特色;2006年3月30日,《三湘都市报》以 “吉首大学以多种形式践行八荣八耻”为题,报道了学校学习贯彻 “八荣八耻”的情况。

(二)依赖地方特色品牌实践基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湖南西部,依托湘鄂渝黔边区独特的本土性资源,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本土少数民族资源”和 “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等教育教学特色资源,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劣势为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渠道,形式直观生动,教学效果良好。学校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做到“校内”与 “校外”相结合,建设了一批特色品牌实践基地,校内的有黄永玉博物馆、校史馆和民族历史博物馆;校外的有桑植贺龙纪念馆实践基地、永顺塔卧革命根据地实践基地、怀化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仁周逸群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张家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践教学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保靖堂朗乡扶贫支教实践教学基地、吉首监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雅溪民营小区实践教学基地、吉首林木山小康村实践教学基地、德夯民族文化及德育实践教学基地。

桑植贺龙纪念馆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品牌,挂牌成立吉首大学 “贺龙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中心”制定有2012—2022年中长期建设规划,拟定有 “中心”建设目标、建设措施、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实践基地品牌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层次,彰显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特色,形成了学校思政教育品牌优势,促进了校地共建,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三)利用校园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它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良好风气,营造环境管理与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品格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6]。校园文化属于思想教育隐性课程,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如春雨一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积极而美好的、健康的影响: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报告会、演讲赛、辩论赛、故事会、红歌赛、创业设计大赛、主题纪念活动、民族艺术节、民族团结教育周、科技文化月、仪式教育 (如升国旗仪式、入党仪式、学位授予仪式、特有的民族仪式)、学校的特色庆典活动等丰富多彩,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如组织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阶段中国是更应该强调发展人的个性还是塑造民族共性”、“当今世界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等辩论赛,举办 “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60周年”、“弘扬民族精神从自身做起”、“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讲文明,树新风,共创吉大和谐校园”等主题演讲赛。开办民族知识专题讲座,就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进行宣传教育。请地方行政官员、专家学者,作国情、区情分析报告会,增强大学生对国情、区情的了解和把握,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意识。

特别注重发挥党团组织、社团、协会、沙龙、各种兴趣小组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大学生社团,它是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非常乐意参加。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担任相关社团的指导老师,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儒学会、哲学兴趣小组、党章学习小组、伦理学学习小组、心理学学习小组等。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在未来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和看待社会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 “健强社”学生社团,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既在经济上帮助贫困生、生活上关心贫困生,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导贫困生、精神上鼓励贫困生、心理上抚慰贫困生,引导贫困生勇于战胜困难,自强成才,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针灸推拿学会”、“电子信息协会”等社团利用专业技能积极服务师生、服务社会。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实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 “立人教育”工程,开辟富有吉首大学特色的 “立人大讲堂”,校领导亲自授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学与 “立人教育”有机融合。“立人教育”以德育为先导,以智育为基础,以体育为本钱,以心育为内涵,以美育为格调,通过 “立人”系统工程,重在培植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提升竞争软实力,以此培养能够融入社会、改造社会、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有用人才,使学生的知识、精神、思想、意志、能力、情感得到良性发展。通过 “立人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精神。学校还实施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关爱贫困生的 “八心”(信心、诚心、爱心、暖心、舒心、交心、热心、贴心)工程等。

(四)开展阅读实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讲清、讲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地方特色的 “大思政”教材概念,充分利用地方性文史资料、学校专家学者的专著,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即把反映学校发展历程与基本精神的《凤飞千仞》、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湖南少数民族地方史》、反映地方特色的《百年湘西》、提升学生素质的《文化的视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湘鄂西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研究》等教育教学资源,将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思政课教研室还尝试组织编写、发放通俗易懂的特色教材和读物,有意识地收集编辑当地民族地区中那些可歌可泣的地方励志故事、先进事迹、英雄人物等,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丰富教材体系。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观后感,设校报专栏刊登,或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展示,增强教育效果。

(五)尝试研究实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研究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较高层次,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完成实际课题为目的,经历收集资料、分析归纳、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的一种实践过程,具有学有所用、针对性强,自主学习、提高兴趣,知行合一、时效性强的特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特殊意义[7]。

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其一是要帮助学生选好题;其二是要把研究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三是要积极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与地方合作共建,挂牌成立吉首大学 “贺龙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和 “吉首大学少数民族人口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提供书籍资料和科研经费,鼓励师生做相关研究。学院不仅提出研究课题指南,而且有意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革命历史、革命前辈的认识和了解,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树立远大理想。通过把少数民族人口问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意识。针对地方民族高校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宗族问题复杂并存的情况,组织开展 “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与分析”、“宗族复兴原因及其对当地社会深刻影响分析”的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正确认识宗族关系,不唯宗教人士和宗族长的话是从,自觉听党的话,拥护党的领导。

研究实践开展重点以相关专业研究生为主,也积极倡导全体本科生积极参与,可给予相关课程考核奖励加分。研究实践促进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既提高其思想素质,又培养其科研能力。近三年来,学生主持的湖南省创新基金项目10多项,德育工程提升项目30多项,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20多项,发表相关论文及研究报告60多篇。

(六)尝试情景模拟实践性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情景模拟实践性教学,就是模拟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虚拟的然而极其逼真的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思考、分析、辨论、判断。让学生既受到感性的冲击,又受到理性的拷问,进而受到教育。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少数民族利益,可组织 “我当人大代表”课堂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模拟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参政议政,提出议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议案,最后评选优秀议案。

(七)运用案例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如通过剖析2009年新疆 “7.5”事件真相,认清问题实质,揭露国外反华势力挑拨中国民族关系,分裂中国的野心,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中菲黄岩岛对峙的时政焦点分析,大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 “小悦悦事件”讨论分析,引发大学生的道德反思,对当代社会价值的考问,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03、991.

[3]高志文,张 鑫.“两课”社会实践教学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关联性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4]秦红岭.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北京教育,2010,(10).

[5][6][7]柳礼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生活会注意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66、72、71.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