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

2012-08-15 00:49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汤池设计模式生态型

许 刚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治办公室,合肥230061)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许多优质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在农村则出现了大量空心村、房屋闲置或废弃,农村基础设施差、水源污染严重,乡村景观受损、人居环境质量差等现象。因此,各地先后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工程。但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新农村建设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导致孕育我们地域文化的生物、生态和生活的乡土风貌严重受损。这些问题将是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1 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涵义以及研究的意义

1921年,瑞典植物学家G·蒂勒松首次提出生态型这个概念,他认为,生态型是基本的生态单位,是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是与特定生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生态型是由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或人为活动等因素引起的,生态型的分化也是物种进化的基础。

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主要目的往往还是为了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或建设用地指标,规划设计很少考虑生态效应,未能按照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原理,把土地整治放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统一大系统中去考虑。生态型土地整治势在必行,若不加控制,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势必会破坏原来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打乱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农村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环境恶化。

2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基本模式

土地整治属于农业景观范畴。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在对景观格局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景观格局调整方案和优化的景观单元内部结构。

2.1 河渠设计模式

河渠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河流自然形态,保持其纵向的蜿蜒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构建多功能多级给排系统。模拟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水道生态修复和自然驳岸,防止农田养分流入水体,提高河流的自我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2.2 防护林设计模式

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重视恢复自然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灌丛,模拟地域自然植物群落,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建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防护林体系。

2.3 道路设计模式

道路生态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生态道路建设、生态防护坡工程和路边植被营造及不同等级道路生态网络的优化。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型道路建设材料建设路基路面;合理布置排水沟,开展路边绿化带及缓冲区植被建设,保护原有的灌溉体系和水网系统;设置缓冲带,降低道路对沿线居民区、土壤、植被、水质的侵扰;结合周边环境进行造景美化及环保型标识设计。

2.4 农田景观设计模式

恢复田埂、路边、沟渠旁等农田边界地带的自然植被或种植豆科等绿肥植物。在道路、河流、池塘、村庄周边营造缓冲带,增加农田景观的生境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田园景观效果。农田生产、附属建筑、标识等基础设施应合理布局、规范设置,且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3 合肥地区重点保护区域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

3.1 水源保护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

在合肥地区有两处较大的水源,一处是南淝河干流上游城市西北部的董铺水库,其迳流面积为207.5 km2;另一处是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的大房郢水库,其迳流面积为184 km。

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在董铺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陆域和一级保护区外延200 m范围内种植涵养林,同时在三国城路以南区域,井岗镇十八岗以北、科学岛路两侧增加集中涵养林。南淝河涵养林控制在两侧各200~500 m,其他输水渠道控制在两侧各100 m。合淮阜高速防护林控制在高速公路两侧各100 m范围。在大房郢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陆域和外延200 m范围内种植涵养林,非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四里河河道两侧涵养林控制在两侧各200~500 m,其他输水渠道控制在两侧各100 m。合六叶高速防护林控制在高速公路两侧各200 m范围。同时大力加强生态湿地建设,保持现有湿地水域面积不得减少,水系分布不得改变。

在工程建设上,一级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扩建、改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新建项目,二级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无污染、零排放的标准,原有的污染项目限期整改或者关闭、迁出。同时,在相关城市建设区,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水源保护区滁河干渠以南部分不再新增工业用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现状人口约59 020人迁出。在道路建设上除区域重大工程项目外,不增加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主干道路。一级保护区外延200 m范围内,不增加生产、生活性道路。对于雨水、污水建立统一的处理系统。

3.2 庐江汤池生态旅游整治规划设计模式

庐江汤池位于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交通便利,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优势,而且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近年来汤池镇通过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人数年创新高。

该项目区域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二军公路以北,紧靠汤池镇镇政府,距离庐江县城23 km。东与万山镇交界,北与郭河镇、金牛镇毗邻,西与舒城县舒茶镇相连,南至二军公路。涉及汤池镇中份村、双墩村、凤凰村、石桥村、金冲村。项目区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优势,大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通过“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大规模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将大幅度改善,具备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较高的硬件投入的条件,建立高档苗木花卉为主的会展农业、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沿马槽河循环农业和岗区生态农业五大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建设成为合肥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承接城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转移,辐射带动近郊、远郊农业圈层发展。将汤池镇传统农业逐步建设成为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具有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现代农业体系。

同时,在庐江汤池项目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打造了生态旅游模式和人文风情小镇生活模式。生态旅游模式重点利用温泉古镇、历史人文文化以及自然风景资源紧密结合,依托周边城市的辐射,旅游产业的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园区,打造“庐江中华文化产业基地”,根据功能分区实行建设用地调整和人员的重新配置,亦农亦商。人文风情小镇生活模式。在保持汤池地区原来的高坡、沼泽、水流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对居住集镇进行改造,融入“千年古镇”、“温泉之都”的历史人文资源,从而打造自然、和谐、悠闲的生活环境。

3.3 新桥国际机场周边环境整治规划设计模式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距合肥市中心31.8 km。机场周边地形属于丘陵地貌,涉及肥西县高刘镇、小庙镇、高店乡、官亭镇等4个乡镇。设计上,既要维护原来的生态环境,符合现代机场周边环境要求,又要建立高效农业园区,充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在主干道两旁能够看见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对于丘陵上部以及坡度相当大的坡面采取退耕还林或者退耕还草,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对于丘陵的中部区域,恰当进行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生态保护用地的建设。对于丘陵的下部区域,要大力加强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交通设施等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益目标。根据“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对村庄进行整治,结合村庄布点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立安置中心村,剩余人员向机场高速、312国道两边集镇积聚,加大新集镇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对流转的土地重新集中整合,根据功能分区,统一流转,进行规模经营。设立合作区,预留建设发展用地,设立与比邻的高新经济开发区合作区域,政策、产业、资金向合作区倾斜。

总之,大力加强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创建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不但是当前解决土地发展和生态问题的合理方式,而且还可以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安全。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只是重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起点,要实现整治区“人地和谐”和生态环境持续良性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培育,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提高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1]朱杰.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郑洲:河南农业大学,2010.

[2]曹银贵,等.生态建设型村庄整治规划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1):138-141.

[3]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猜你喜欢
汤池设计模式生态型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1+1”作业设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循古纳新
合肥汤池国轩水乐园6.12盛大开业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三维协同设计模式下的航天项目管理实践与展望
交通机电工程设计模式创新探讨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互动式设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