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课程空间,培养写作技能——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2-08-15 00:46贺玉庆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能力课堂

贺玉庆

(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

应用文是处理、存储、传播、交流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媒介,今天,它已成为推行标准化管理的“百科全书”和“办事指南”。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就明确提出:“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1](P18)这里所说的读写技巧,首先是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实用写作的技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2](P624)这是写作教学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因为“人在生活中,……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3](P154)虽然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应用写作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忽略写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交际服务这一更重要的应用目的。直至今日,应用写作在我国中小学仍处于被严重忽视与缺席的地位,这与发达国家很重视社会较需要的应用写作大相径庭。美国小学六年级的课本上就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而我们的大学生却不会写这样的调查报告。大学虽开设了应用写作课,但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沿袭守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一直未能完全实现。如何改变这种“教”与“学”的双重困境?如何使应用写作课真正有效有用?为此,我对应用写作课程进行了新的结构体系设计,以期适应我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思想,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构建动态开放课堂,实现应用写作教学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的应用写作课堂,是一种“封闭式”的课堂。老师紧扣教材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在下面忙忙碌碌地做笔记,这种因循守旧的模式,导致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的状况。为此,我们有必要把过去那种固定、封闭、僵化的静态教学模式加以打破,建立起一种与教学同步发展的动态、开放、生长的课堂。

首先是打破教材中心,实行课堂内容的有效拓展。当前的应用写作教材内容较陈旧,编写模式老化,仍然没有打破“定义、分类、格式、例文”这种知识性强而操作性弱的模式。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跳出教材的束缚,居高临下地驾驭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和更新教材内容,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增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加强“课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使学生的视野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到广阔的“生活世界”。如讲“行政公文”时,及时引进中国政府网里的公文,那里的公文不仅思路明确、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而且紧跟时代,非常鲜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身边常见的应用文例文,利用课前几分钟上台朗读评析,学生在搜集评析的过程中既可获得学习应用文的乐趣,又能认识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

其次是打破教师讲授的中心地位,实行学生参与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师生双向互动,确立开放的写作教学体系,实行师生互换角色。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适时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备课,老师通过邮箱收发学生讲义与学生交流,制作以“理论探究——写作实践——实践写作——效果评价”为核心的立体课件,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彻底改变由教师主宰和垄断的旧课堂模式,留出大块时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呈水乳交融的状态,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课堂上的例文及病文分析都可以让学生唱主角,作业反馈也可以让学生先在课上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改革后的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第三,打破以作业本为中心,实行作业布置批改多样化。传统的作业布置以单一的作业本为主,一个学期三到四次,老师集中批改,随意性虚拟性强,数量少,反馈意见慢,达不到真正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目标。针对上述现象,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作业的内容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尽量选择真实性任务,使其切合现实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在探求真实事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理解知识。作业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的,这有利于网上师生交流。作业批改实行自评、他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改方式,打破老师一人批改的惯例。这既能把教师从“劳苦功低”中解放出来,又能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提升学生应用写作的兴趣和作文的质量,缩短评改作文的周期,进而增加练笔的数量。

第四,改革考核方式,创新评价机制,实行应用写作考核多元化、全程化。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应用写作和其他学科一样依然是沿袭平时加期末考试综合这一传统评分方法,主要以期末试卷为依托,以期末成绩为标准。平时成绩的计算随意性很大,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所占比分也很低。这样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背文书的格式和要求,考试是轻松过了,而应用写作能力却依然在原地踏步踏。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一定要改革考核方式,创新评价机制,实行应用写作考核多元化、全程化。应用写作的考核应该加大平时作业的考核力度,建立基于教学过程的测评体系,注重平时阶段性写作训练考核,使学生边学习、边接受学习效果的检验。平时的练习、课堂的表现和参与社会实践写作的成果等都作为考评的指标,打破过去只是以考试为评分标准的局限。多样全程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重视和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早日跳出单纯进行课堂学习和接受教师传统型考试的藩篱。这样的考核体系,改变固有的测评模式,重视过程,注重能力,重心落在平时的实践上,实现了“学练做测”一体化。

二、拓展阅读范围,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文文本研读,培养应用文语体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是学生获得正确的文体感、文种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过去我们强调的“读”常常指的是文学名著的阅读,认为应用文文本不是文学文本,没有看头,没有嚼头,没有讲头,这导致学生从小就缺乏应用文本的阅读积累。由于应用文本阅读积累的有限,学生在写作中常常混淆文学写作与应用写作的界限,没有相应的文体感和文种感,写出的应用文或不伦不类,或要素不全,或文种使用有误,或表达方式不宜。转变阅读习惯,加强应用文的阅读已成为当务之急。具体说来,一是拓宽应用文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的量。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应用文读起,就近选取生活周围随处可见的报纸、公告栏里的应用文来阅读。其次培养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科普读物、事务文书以及各大政府网的行政公文。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逐渐熟悉各种应用文体的结构、语言和行文规范。二是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典范的应用文。要求学生多阅读结构规范合理、用语雅致得体的应用文,这对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语感至关重要。过去,在应用文教学中,即使在课堂上有例文阅读,往往也只是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浅尝辄止,粗放经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在课堂上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引导他们揣摩应用文本精微、严谨之处,触摸、感悟蕴含在文本深处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智慧,将应用文写作的各种理论贯穿于范文的阅读分析中,使学生从中领悟应用文写作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同时注意病文与范文的比较阅读。通过“病文”与“范文”的对照阅读学习,知道“不应该那么写”,才能更好地明白“应该这么写”的道理。最后,在学生的应用文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有辨别对错的能力时,可让学生相互阅读对方的作品,指出对方写作中出现的不规范,并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教师再对作品及修改意见进行总结点评。这种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保证了教与学双方任务的高效率完成。

应用文阅读强调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对文本的规范性、表达的准确性、主旨的鲜明性等方面作深入剖析,使学生明己之短,知人之长。让学生真正明白文章应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使学生获得言语应用和表现的大智慧。据说,清代“军机处”每新来一个“文案师爷”,老的就要送他一首打油诗:依样画葫并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表明了“依葫芦画瓢”的重要和可行。

三、拓展实践空间,突出应用文章的社会功用性和影响力

应用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培养单靠理论的讲授、例文的阅读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写作这种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必须经常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因此,应用写作课,更要重视学生实践空间的拓展。因为应用文紧贴实际生活,是“实用文体”,与现实繁杂事务结合紧密,作者必须有较为深厚的工作积累、做事阅历才可以写好,而学生都是“校园人”,一直在有限的课堂、学校、家庭中活动,与外在的现实社会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直接。他们对社会的认同度和融入度极低,从应用写作来看,这是很不利的。只有将其放在相应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写作实践,才能凸显其社会实用功能。所以,在应用写作实践中,老师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生活的动态,把握校园生活的内容,鼓励学生从自身活动开始实践,培养课外自觉实践意识。如我们中文系的影像艺术节,这是一个大项目,这个项目又可分解出一批小项目,要完成这批小项目就必须制定“活动方案”(计划),要申请经费支持需拟写“请示”,请有关领导嘉宾出席需写“请柬”,演出前要写“海报”,活动结束,要写总结,对外宣传要写“新闻”,期间还有开幕致辞、主持人串词等。一个系里的大型活动牵涉到这么多应用文种,如果学生分组能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学、写、做”的过程中懂得文种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体验到应用文的价值,而且在团队合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尝试与一些单位部门联系,帮助他们完成一些写作任务,如单位总结、活动策划书等。这样的写作有了较强的目的性,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可大大增强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为了完成相关写作任务,学生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政策法规,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掌握相关活动和相关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总之,学生在撰写这类文章时,不仅能扩大知识面,学习到课程中没有的知识,而且必须吃透课程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写作过程,不仅是重新学习的过程,而且是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并在转化中提升综合素质。

以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遵循能力素质靠学生主体自身内化形成的基本规律,强调自我构建,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缩减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测评标准,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的重大转型。[4]当然,在应用写作改革进行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不少。例如,如何将课堂应用写作与社会实践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具体制定写作实践练习效果评析的标准,如何根据不同的目标分为几个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里到外、从个人到集体、从学校到社会、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等不同的层次和程序,便于实际操作和效果的评价等等,都有待以后思考研究。

[1][美]约翰·奈斯比特著.梅 艳译.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谭伟平等.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0).

猜你喜欢
应用文写作能力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