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正常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关系的研究

2012-08-21 02:56古丽尼沙吾布力卡斯木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25期
关键词:载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古丽尼沙·吾布力卡斯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类有全身脂质代谢异常引起的,主要累及大型、中型肌弹力型动脉的血管硬化性疾病。及时了解和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以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更好的依据。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且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几乎同步进行。因为颈动脉位置相对表浅,易被超声所检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为了进一步研究血脂正常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之间的关系,为颈动脉斑块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更多依据,笔者进行了下列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3月30日-2011年3月30日在本院体检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且血脂水平正常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1例,女69例,年龄38~59岁,平均(43.89±8.56)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通过肝功能检查发现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均正常。

1.2 分组方法 选择体检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1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未见颈动脉斑块的1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5例、女75例,年龄30~60岁,平均(43.82±6.79)岁。两组待检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进一步对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观察组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通过测量颈动脉斑块的CT值并按照下列标准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CT值<60 Hu判定为软斑块,60 Hu≤CT值<130 Hu判定为中间斑块,CT值≥130 Hu判定为钙化斑块;通过测量原始颈动脉狭窄处血管直径判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20%~49%判断为轻度,狭窄50%~70%判断为中度,狭窄>79%判断为重度。分别根据斑块稳定性和血管狭窄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软斑块组61例、中间斑块组52例、钙化斑块组47例及轻度狭窄者57例、中度狭窄者54例、重度狭窄者49例。

1.3 检测指标 于体检时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待检者上肢静脉血5 ml,加入EDTA抗凝处理后,4 ℃、3000 rpm离心10 min,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检测时采用购买于德国Bio-Rad公司的试剂盒,按照说明书逐步规范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上述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液检查结果 两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待检者各项检查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待检者各项检查结果比较(±s)

斑块性质 TG(mmol/L) TC(mmol/L) LDL(mmol/L) HDL(mmol/L) ApoA-Ⅰ(g/L) ApoB(g/L)观察组 (n=160) 4.55±0.66 1.05±0.12 3.52±0.68 0.89±0.04 0.96±0.10 1.86±0.15对照组 (n=160) 3.96±0.42 1.10±0.16 2.15±0.36 1.25±0.09 1.58±0.12 1.04±0.08 T值 0.896 0.723 7.524 4.631 8.456 8.15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观察组不同斑块性质患者血液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斑块性质越硬,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越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越低。见表2。

表2 观察组不同斑块性质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比较(±s)

表2 观察组不同斑块性质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比较(±s)

斑块性质 LDL(mmol/L)HDL(mmol/L)ApoA-Ⅰ(g/L) ApoB(g/L)软斑块(n=61) 2.87±0.28 1.08±0.09 1.19±0.12 1.59±0.18中间板块(n=52) 3.38±0.47 0.89±0.07 0.98±0.10 1.81±0.13钙化斑块(n=47) 4.10±0.39 0.71±0.09 0.73±0.08 2.08±0.35 F值 8.565 7.125 11.589 9.896 P值 <0.05 <0.05 <0.01 <0.01

2.3 观察组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液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管腔狭窄程度越重,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越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越低。见表3。

表3 观察组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比较(±s)

表3 观察组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比较(±s)

狭窄程度 LDL(mmol/L)HDL(mmol/L)ApoA-Ⅰ(g/L) ApoB(g/L)轻度狭窄(n=57) 2.75±0.25 1.12±0.10 1.32±0.18 1.63±0.15中度狭窄(n=54) 3.46±0.35 0.82±0.09 0.96±0.13 1.79±0.14重度狭窄(n=49) 4.05±0.85 0.69±0.08 0.75±0.08 2.13±0.28 F值 8.455 8.178 10.841 12.589 P值 <0.05 <0.05 <0.01 <0.0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它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内膜上脂质沉积、进而引起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形成[1],当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时就会导致血管腔阻塞、血流中断,最终引起心脏、大脑等靶器官的缺血性损害[2]。及时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3]。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主动脉、冠状动脉病变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心血管临床试验的“替代终点”[4]。由于颈动脉位置相对表浅,易被超声所检查,所以成为了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标志[5]。笔者所进行的研究旨在探索脂蛋白、载脂蛋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的血脂正常患者体内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与未检出颈动脉斑块者无明显差异,但是载脂蛋白和脂蛋白水平明显却明显偏高。由此推测,当颈动脉斑块形成时,血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先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发生变化,能够更灵敏的反应斑块形成情况。进一步分析不同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患者血液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可知,斑块性质越硬、宫腔越狭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越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载脂蛋白A-Ⅰ(ApoA-Ⅰ)水平越低。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血液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ApoA-Ⅰ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成分,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ApoB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成分,具有促进动脉硬化作用[6]。因此,LDL、ApoB水平升高、HDL、ApoA-Ⅰ水平降低,会明显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脂蛋白、载脂蛋白可以更敏感的反应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LDL、ApoB水平升高、HDL、ApoA-Ⅰ水平降低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指示作用。

[1]靳松,崔世民,田超.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5):398-403.

[2]隆仙琴,武心萍.颈动脉斑块与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医学信息,2010,23(4):156-158.

[3]Patrick J,Devine,M D,Daniel W.Clinical value of carotidintima media thikness testing[J].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2006,13(5):710-718.

[4]李抒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6-9.

[5]张洪慧,程蕴琳,徐伯平,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在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的变化[J].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2,12(4):389-391.

[6]范玉兰,管艳敏,王勇.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与ApoA-Ⅰ/载脂蛋白B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4015-4017.

猜你喜欢
载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与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化验单上的载脂蛋白是什么意思
化验单上的载脂蛋白是什么意思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