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风险比较

2012-09-05 10:12胡海东
海南医学 2012年21期
关键词:阵发性持续性二聚体

胡海东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急诊科,海南三亚572000)

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风险比较

胡海东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急诊科,海南三亚572000)

目的对比观察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风险。方法将210例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A(持续性房颤患者)、B(阵发性房颤患者)、C(非房颤患者)三组,分析脑卒中患病率与房颤患者年龄的关系以及比较三组患者高血压患病例数、总胆固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老年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P<0.05),各年龄段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房颤组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方面与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均可导致脑内血管的栓塞及梗死,通常病势凶险,临场上应予以重视,应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治疗。

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脑卒中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且发病率常与患者的年龄相关[1]。房颤出现后,心脏血管内出现的栓子极易将心脏内的大动脉系统塞堵,患者轻则出现心悸、头晕、气短等不适,严重者则发生死亡[2]。脑卒中(脑中风)因高发率在房颤的各种预后中较为多见,鉴于其发病率高、残疾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现象,对房颤患者应将重点放在进行提前预防诊治上。为分析脑卒中与房颤患者的年龄关系及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的诱发因素,现回顾性分析2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2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组研究,分为A(持续性房颤患者)、B(阵发性房颤患者)、C(非房颤患者)三组。A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平均病程(4.8±2.5)年;B组44例,其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病程(4.3±2.7)年;C组110例,其中男54例,女56例,平均病程(5.2±1.9)年。三组患者在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3]①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颁布的缺血性脑卒中确诊标准,且均经颅脑断层扫描或MRI等医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②均由病史、心电图及24 h心电图诊断为心房颤动。③阵发性房颤:排除可逆因素,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不足7 d,并可能不定期反复出现且房颤能够自行停止者;持续性房颤:排除可逆因素,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在7 d以上,并可能不定期反复出现但房颤不能自行停止者。

1.3 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并发脑卒中的心房颤动患者与年龄、血压、总胆固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所收集的数据均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上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构成三组患者在同一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60岁以上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卒中的患病率与其年龄呈正相关,60岁以上的老年房颤患者较60岁以下者更易并发脑卒中,见表1。

表1 不同分型房颤并发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比较[例(%)]

2.2 三组脑卒中患者高血压患病例数、总胆固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高血压患病例数: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水平: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明显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明显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诱发脑卒中相关因素比较()

表2 诱发脑卒中相关因素比较()

注:与A组和B组比较,aP<0.05,bP<0.05。

1.21±0.62 1.18±0.71 0.27±0.26aA组B组C组56 44 110 43 33 82 4.69±1.01 4.82±0.80 4.71±0.89 3.20±0.96 3.17±0.76 2.62±0.61b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心律失常中较为多发的一种,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呈现老龄化的特点,在老龄人群中较为多见,且药物治疗效果差并难以治愈,预后较差[4]。现代研究发现,脑卒中在心房颤动的并发症中极为常见,且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以上,致死率也较非房颤患者高[5]。心房在房颤发生时收缩速度加快,但其有效的收缩力及充补心室力明显降低,使得心脏的有效排出量显著下降,严重影响及阻碍了心房的血液流动速度,从而改变了血液的黏稠度,进而促进血管壁栓子产生和掉落,栓子掉落后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的堵塞,约3/4的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

有报道指出,鉴于房颤对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可对房颤患者密切观察,控制病情从而提早预防脑卒中的发生[7]。因此,可在现代监测手段如MRI、超声心动图等的基础上,配合药物的抗凝治疗,将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的风险有效的降低。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非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患者及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超过60岁患者的比例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脑卒中的患病率与其年龄呈正相关,60岁以上的老年房颤患者较60岁以下者更易并发脑卒中。非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患者及阵发性房颤患者在高血压患病例数及总胆固醇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指标的监测对提早诊断及治疗脑卒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据此,笔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均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通常病势凶险,临场上应予以重视,密切关注老年房颤患者的血压、血脂等情况可对危重症提前有效的预防及治疗,降低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1]吴玉英.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1,22(24):38-39.

[2]祝合奎,王传成.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24):34-35.

[3]杨伟民,滕军放,王月玲,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与预后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山东医药,2011,51(43):23-25.

[4]张国平,吴文怡.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5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A):2175-2176.

[5]肖淑萍,马英文,朱海英,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 (10B):3315-3317.

[6]李满生,王会霞,石建克,等.阿托伐他汀钙在胺碘酮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观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 25(5):411-413.

[7]李焰生,林岩,王瑞芳,等.上海地区2201例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2010,33(9):799-802.

R473.3

B

1003—6350(2012)21—026—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2.21.010

2012-04-12)

胡海东(1973—),男,海南省三亚市人,主治医师,本科。

猜你喜欢
阵发性持续性二聚体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