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蚊媒和蜚蠊的诱集监测技术研究

2012-09-17 08:20袁雄峰黄恩炯于姗姗高博蔡享忠张莉马晓光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12年1期
关键词:诱剂昆虫媒介

袁雄峰 黄恩炯 于姗姗 高博 蔡享忠 张莉 马晓光,

(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 100193;2.福建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3.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1 前言

外来的医学媒介昆虫既是入侵生物,又可传播各种传染病,同时也可以引发生物恐怖,对我国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在国内外媒介疫情依然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对外来医学媒介昆虫的诱集监测,提高诱集监测技术更显重要。医学媒介昆虫的诱集监测技术的改进不仅有助于口岸媒介生物预警工作的进行,防止媒介生物传入,而且对于控制媒介性传染病,保护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技术性措施的实施。

蚊类和蜚蠊均属于传病媒介昆虫。目前,口岸对蚊类的监测主要采用CO2诱捕法,对蜚蠊类的监测则是使用传统的单纯食物诱饵引诱。这些方法效率较低,监测准确性不高[2-4]。本研究采用组合式多种昆虫诱集装置,并配合2种新型昆虫诱剂进行蚊类和蜚蠊的诱集监测实验,获得了较好的诱集效果,并在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进行了诱集效果验证。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组合式多种昆虫诱集装置

监测设备为本研究设计的“组合式昆虫诱集装置”(图1)。整合了风速风向标、雨量桶、环境温湿度传感器、无线通讯控制器等装置,通过配备的气象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软件,可实现无线通讯实时采集野外环境的气象资料(温度、湿度、风速和雨量);太阳能电池板在野外无电环境下提供电源;通过向昆虫诱剂装置(捕蚊、捕蟑)添加不同媒介生物的诱剂,实现媒介生物的诱集捕捉并自动计数,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

图1 组合式昆虫诱剂装置

2.1.2 新型昆虫诱剂

新型昆虫诱剂为本研究开发的“新型蚊诱剂”和“新型蜚蠊诱剂”。新型蚊诱剂由丙酮、乳酸、氨水等按比例混合配置而成;新型蜚蠊诱剂由面粉、白糖、硼砂等制成食饵并添加粉状信息素。

2.2 方法

2.2.1 蚊虫的诱集监测

监测点选择有大型积水、河道、湖泊等室外场所。在室外相距30m的距离分别放置1台组合式多种昆虫诱集装置,在实验组诱集装置中的诱捕盒放入新型蚊诱剂,对照组装置(光触媒捕蚊器)以CO2作为蚊诱剂,同时启动气象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记录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风速等)。诱集监测时间从2010年9月1日开始,连续进行30d,统计诱集的蚊虫种类和数量。

2.2.2 蜚蠊的诱集监测

选择食堂大厅、仓库、办公室、卫生间、厨房共5个不同类型的室内场地分别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分别设置1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诱捕盒放入新型蜚蠊诱剂,对照使用粘蟑纸诱捕,与实验组距离不小于5m。诱集监测时间从2010年9月1日开始,连续诱集监测28d,间隔7d统计1次诱集的蜚蠊种类和数量。

2.2.3 统计学处理

监测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蚊类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诱集效果比较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蜚蠊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诱集效果比较时需考虑引诱方式和场地类型2个因素,采用双因素有重复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种群构成

蚊类监测结果表明在福建口岸诱集到的主要有5个种: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rus)、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aeniorhynchus)。这些蚊种均可传播疾病,是重要的传病媒介。根据诱集监测的数据(表1)可知致倦库蚊为这一地区的优势蚊种,实验组共引诱蚊677只,其中致倦库蚊共计568只,占全部数量的83.9%;对照组共引诱蚊412只,其中致倦库蚊355只,占总数的86.2%。诱集期间实验组诱集效率平均达到22.57只/d,明显高于对照组。

蜚蠊室内诱集共捕获4个种: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和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诱集监测的结果表明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实验组共诱集德国小蠊162只,占总数的68.64%。5种类型的环境中厨房诱集数目最多,食堂次之,卫生间最少(表2)。

表1 福建口岸蚊类诱集监测结果

表2 福建口岸蜚蠊诱集监测结果

3.2 蚊虫诱集效果

蚊虫的诱集实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诱集装置并配合新型蚊诱剂的实验组诱蚊效果明显好于使用CO2引诱的对照组(t=8.190,P=0.000)(表3)。新型蚊诱剂捕获的致倦库蚊(t=2.861,p<0.01)和三带喙库蚊(t=2.970,p<0.01)数量明显多于对照,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捕获的骚扰阿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3 2种诱集方式的诱蚊效果比较

3.3 蜚蠊诱集效果

室内蜚蠊诱集的数据分析显示,新型蜚蠊诱剂的诱集效果优于粘蟑纸的诱集效果(F=5.859,p<0.05)。因为卫生条件不同,蜚蠊密度有明显区别,5种室内环境的诱集效果呈现显著差异(F=13.719,p<0.01)(表4)。诱剂与粘蟑纸对德国小蠊数量引诱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t=4.78,p<0.01),但两者捕获的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黑胸大蠊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5)。

表4 2种诱集方式的诱蟑效果比较

表5 诱剂对不同蜚蠊的引诱效果

4 讨论

组合式多种昆虫诱集装置能够自动诱捕媒介昆虫并自动计数,同时记录环境的气象数据,由无线设备将监测的数据及时传送到计算机终端,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此外,由设备同步采集的气象数据也可为研究媒介昆虫的活动规律、种群动态变化、季节消长规律等提供详细丰富的资料[5-7]。新型诱剂是在传统诱剂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添加新的引诱物质,从而提高了诱剂的效果。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口岸能够更加精确的掌握特定区域内媒介昆虫的密度、种类、分布情况等,提高了口岸媒介生物的监测技术水平。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诱集装置分别与新型诱剂和普通诱剂组合引诱,两种方式都能诱集到目标昆虫,但采用诱集装置配合新型诱剂的方法引诱效果较后者显著提高,解决了目前口岸媒介昆虫诱集率低、专一性差等常见问题,提高了诱集监测的能力。同时,诱集装置的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数据功能大大简化了监测工作,提高了效率,对口岸医学媒介昆虫监测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1] 李俊成,聂维忠,李德昕,等.医学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传染病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29(S):74 -79.

[2] 李剑泉,沈左锐,刘志桥.二氧化碳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3):165-167.

[3] 韩招久,王忠灿,王长军,等.在某部营区利用CO2诱蚊器采样的物种优势度与多样性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5):419 -421.

[4] 王柏海,胡家鑫.蟑螂诱杀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8,14(5):384 -386.

[5] 余向华,徐毅,吴正可,等.蚊媒传染病气象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1):61-63.

[6] 奚国良.气象因素对蚊虫密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11(1):24 -26.

[7] 马桢红,华一江,潘恺友,等.苏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调查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4,10(6):369-371.

猜你喜欢
诱剂昆虫媒介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借昆虫上课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书,最优雅的媒介
昆虫的冬天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