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教学模式下《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2012-10-09 08:49杨立根
化学教与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氧气金属化学

杨立根

(江苏省泰州中学 江苏 泰州 22530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在新课导入时,教材以铜、铝、铁等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子,从而引出钠的性质。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反应的产物不同。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得到不同产物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钠与氧气反应的特点。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铝片在空气中加热熔解而不滴落,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思路

1.以“3S”教学模式为理论指导,从学生生活中的化学出发,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以工农业生产中铜、铁、铝批量生产的先后顺序,并结合钠、镁、铝的原子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金属活泼性的差异。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2.比较钠、镁、铝化学性质的活泼性

3.培养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判断和比较的能力。

4.通过对金属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量生产的先后顺序的介绍及最新金属的介绍,培养学习化学的热情,激发投身化学研究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

钠的物理性质、钠和氧气不同条件的反应

(三)教学难点

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原理分析;钠、铝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实验操作及原理分析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通过幻灯片播放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发现和使用金属是按金、银、铜、铁、铝的顺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思考交流:(1)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为什么?(2)观察并分析教材图3-2的四个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课题思考交流后回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感知化学的真实性。复习:金属与盐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①②③根据图3-2归纳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加深对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

实验探究:P47实验3-1录像播放:(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 “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3)观察完毕,将钠块全部放回原试剂瓶中。老师设问:①通过实验了解了钠的哪些物理性质?②由常温下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说明钠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P47实验3-2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并强调:①切下的钠块不宜太大,剩余的钠块放回原试剂瓶。②钠块开始燃烧时,立即撤掉酒精灯。根据录像,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请一名学生作代表,到前面做演示实验,每组指定一名学生做记录,其他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这名学生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每组请一名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是 色金属,硬度 ,切面的变化 ,生成了 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 ,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分三组,每组派一名学生做演示实验:(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切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2)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3)观察现象并记录留下的固体颜色。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实验的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合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归纳整理 实验现象: 。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化学方程式为。加深对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教师提出问题:(1)通过实验分析Na2O和Na2O2哪种物质更稳定?(2)有时钠块燃烧后残留物边缘会呈黑色,为什么?教师引导: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不反应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提出本组讨论的意见。(1)稳定性:Na2O2稳定性大(2)钠块保存在煤油中,边缘呈黑色是炭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录像播放:P48科学视野 学生实验探究:每组派一名代表做演示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观察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引导:请同学分组交流实验现象,并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深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思考讨论:(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铁和铝的化学性质哪个更活泼?(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铁和铝哪个更容易腐蚀?如何解释?(3)日常生活中铝制品很多,请举例说明,并请指出凡是与食品有关的尽量少用铝制品,为什么?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大家总结出来。[课后作业]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通过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后完成。 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和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的反思

本节课是在“3S”化学教学模式指导下开设的一节教学成果汇报课,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化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2.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本节课的课题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主要是金属和氧气的反应,其重点又应该放在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以及铝和氧气反应。本节课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并不难,因此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放在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上。通过本节课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化学的实用性,化学真实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初步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科学的记录方法。

3.教学手段的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直观的呈现了化学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同时,本节课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全部转化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借助多媒体,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展示给学生,让高一的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实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这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实验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从学生课堂活动和听课教师的反馈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4.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是在“3S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成果展示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参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通过学生的互助学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表达。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感受到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氧气金属化学
聚焦空气与氧气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从发现金属到制造工具
致命金属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